发布时间:2016-07-02 16:38 我要投稿
中共杞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委。
杞县县委书记李明哲向大会作报告。
杞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宗家桢主持会议。
“同志们,我们已经站在加快发展的新起点,踏上加快发展的新征程。面对新起点、新目标、新征程、新挑战,我们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心怀着振兴杞县的梦想。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同德、保持定力、真抓实干、勇于担当,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持之以恒抓好落实,矢志不渝为之奋斗,把宏伟蓝图化作美好现实,奋力谱写杞县发展新篇章,为建设实力、活力、美丽、文化、幸福、和谐的新杞县做出我们新的更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杞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杞县县委书记李明哲对于杞县的美好前景,信心百倍地说。
中国共产党杞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杞县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回顾总结了杞县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勇于担当,再创佳绩,奋力谱写杞县“十三五”发展新篇章。
砥砺奋进 步履铿锵 五年结出累累硕果
杞县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一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群,按照“产业作支撑、城建树形象、招商作驱动、发展惠民生、党建强根基”的思路,统一思想、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持之以恒抓发展、保稳定、惠民生、促和谐,全县经济发展后劲倍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民生事业大幅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县域经济实现新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杞县提出了“双保持双翻番”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加快推进杞县由工业弱县向工业强县转型、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大县转型、人口大县向经济大县转型的步伐。全县生产总值在突破200亿元的基础上,达到265.4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年均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6.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8.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8倍,年均增加1.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3.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2%。五年来,杞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部分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五年来,杞县坚持不懈地调结构、抓转型、促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经过五年的努力,三次产业比由“十一五”末的36.7∶36∶27.3调整到29.5∶34.1∶36.4,二、三产业比重达70.5%,三次产业的比重第一次由传统的“一二三”变为“三二一”。2015年杞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30,“四晒”活动在全市排名第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增强了工业主导地位和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牢固树立“发展第一、项目至上”的思想,营造招大项目、上大项目的浓厚氛围。开封龙宇、东磁新能源、茂盛集团、昌亚管塑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一五”末的157家发展到目前的183家。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粮食总产达67.2万吨,实现“十二连增”,产粮大县地位进一步巩固,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围绕粮食、大蒜、棉花、蔬菜、畜产品五大特色产业,一手抓基地建设,一手抓龙头带动,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和“2015中国十大蔬菜之乡”,尤其是杞县的大蒜产业,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产量60万吨左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杞县大蒜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杞县被评为“中国大蒜之乡”;大力开展生态造林绿化工作,顺利通过全省林业生态县验收;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支持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800多个,各类家庭农场达到230多个,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34万余亩,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一;畜牧产业化步伐加快,畜产品质量持续提升,总投资6500多万元的世行贷款生态畜牧业项目进展顺利,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大用肉鸡、牧原生猪、晟大农贸、杞县食品工业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三产发展持续提升。强力实施“商贸活县”战略,依托“互联网+”,倾力打造了高标准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园区内已入驻电子商务企业68家,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有效推动了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依托佰送商城、鸵鸟网、买多网等综合电商平台,在乡村建立了460多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网点,为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通道和农产品线上销售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6.95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荣获“开封市发展电子商务先进县区”称号。
“两区”规模日益壮大。五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26亿元,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杞柳大道、经五路、金城大道西延先后建成通车;日处理污水2.5万吨的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和葛岗专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营,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集聚区内已经形成新材料新能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杞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加速推进,杞国新城城市综合体一期工程、中原万商城项目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已投入运营;复兴路财富广场项目、银河路南段方圆国际项目即将投入运营。特色商业区内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到90家,被评为“河南省十快特色商业区”。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五年来,面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杞县始终坚持靠改革破解难题,靠开放激发活力,全面落实了文化、教育、卫生、金融、简政放权等领域的改革措施,进一步理顺了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了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树立了创新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在大招商中培育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在抓项目中加快产业集聚、增强产业效益、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转型。五年来,累计引进县外资金417亿元;累计出口创汇2.4亿美元,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位。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居住环境焕然一新。五年来,杞县坚持“大规划引领、大项目支撑、大招商驱动、大力度推进”的工作思路,实施了城市建设“一年大突破、两年大提升、三年展新貌”三年攻坚计划,以实施重点工程为突破,以创新管理体制为抓手,不断强化建设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县城品位,城市建设“三年攻坚”工作目标圆满完成。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幸福指数日益提高。五年来,杞县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五年共投入财政资金88亿元,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民生工程,坚持办好办实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民主法制获得新进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五年来,杞县调动一切有利于杞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积极因素,努力推进民主政治和司法公正。不断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制度和机制,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进一步加强统战、群团和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杞县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学两争三优”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落实和完善“4+4+2”党建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宗旨意识、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心怀梦想 绘就蓝图 信心百倍踏上新征程
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抓“一带一路”战略、中原经济区与郑汴一体化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坚持“产业作支撑、城建树形象、项目为引领、招商作驱动、发展惠民生、党建强根基”的思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乡体系、现代创新体系、现代生态环境体系、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奋斗目标是:双保持、双提高、双实现。双保持,即保持全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双提高,即到“十三五”末,全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双实现,即到“十三五”末,实现全县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建设实力杞县。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三次产业比调整为25∶40∶35。
——突出改革创新理念,建设活力杞县。强化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文化、卫生、教育、金融、公车、土地、户籍、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改革增活力,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杞县企业改革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争取实现挂牌上市公司达2-3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实际利用市外资金达到80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6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 7500万美元。
——提高生态环保实效,建设美丽杞县。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管理方式,抓好“清洁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城乡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3%以上,县城核心区绿地率达到40%。打造省级生态乡镇2~3个、省级生态村10~15个。
——提升文化竞争力,建设文化杞县。充分利用杞县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展现杞县形象的文化名片,进一步提升杞县知名度;实施“文化+”战略,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幸福杞县。加快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服务民生。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民生资金投入每年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70%;五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万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
——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杞县。持续深化平安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环境。继续做好“一村一警”建设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基本形成适应安全发展的法制体制机制和支撑体系,公众安全素质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交通安全和校园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较大事故得到有效防范,安全生产总体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十三五”时期,是杞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又一个重要五年。该县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乡体系、现代创新体系、现代生态环境体系、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
(一)加快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要着力做强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县域实力。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大培育主导产业力度,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塑造产业特色,形成产业集群,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在经济新常态下快速健康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现代化、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积极扶持茂盛集团、开封龙宇化工、河南昌亚管塑等龙头企业,综合运用承接转移、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创新等措施,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服装服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培育方式,加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以杞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东磁新能源、北京首创秸秆发电、“三一重工”风力发电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大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发电等节能型、环保型新兴产业。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好茂盛粮机国家级粮食加工装备研发中心,龙宇化工新材料应用研发中心和大用熟食研发中心两个省级研发中心,东磁新能源的市级研发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借助外力开发新产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产品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增链、补链。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完善提升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化政策措施,推动产业集聚区加快由规模扩张向量和质同步提高转变,由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向投资和创新双驱动转变,由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向依靠优质综合服务招商转变。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延伸并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集群规模。到2020年,培育500亿级产业集群1~2个。
二要着力夯实农业基础,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重点支持“引黄入杞”灌溉工程项目建设,扩大引黄灌溉农田面积;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以及千亿斤粮工程项目等,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粮食、大蒜、棉花、蔬菜、畜产品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抓好基地建设与龙头带动工作,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持续提升农业效益。鼓励农民创业,吸引外界资本在农村投资办厂,创新投资渠道,支持建设大型冷库、脱水蔬菜加工厂、大蒜深加工项目等。到2020年,打造12个大蒜生产专业乡镇,150多个大蒜生产专业村,15个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培育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鼓励农户发展联户经营。
培育农业经济新业态。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紧抓开封市成为河南省都市生态农业试点城市发展机遇,积极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三要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拓展杞县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区域商贸物流、文化金融中心建设,提升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强力推进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大民生保障方面生活性服务业设施投资力度,全面保障民生,扩大消费,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
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优化服务业结构的战略重点和调整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突破口。积极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支持杞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杞县电子商务综合性服务基地,利用电子商务推动商贸业、物流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应用电子商务开展内外贸易的企业日益增加,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以上。
全力推进特色商业区建设。以培育特色服务业和增强区域服务功能为中心,以中原万商城、财富广场、杞国新城为重点,打造特色商业街,发展楼宇经济,建设现代专业市场,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设施,加大建设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城区经济发展新的商业增长点,再现“平原古商都”的辉煌。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现有文化资源,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加大对文庙、抚辰楼、伊尹、蔡文姬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整合、宣传和开发力度,建成杞风汉韵博物馆,打造集文化、旅游、餐饮、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杞文化产业园,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业对杞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充分利用“杞人忧天”文化品牌,推动“杞人忧天”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提升文化产业的软实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二)坚持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城乡体系
一要科学布局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空间格局,构建“一核一带两廊三区”的空间格局。一核是县城老城区行政核心区,一带是港杞经济带,两廊是开杞工业走廊、杞圉经济走廊,三区是南部、北部、中部三个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片区,通过科学布局,努力把杞县打造成开封东部的经济中心。
二要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城互动、科学有序的原则,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城市建设“三年攻坚”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建设县城核心城区,培育重点乡镇,构建“中心辐射、多点承托、梯次衔接、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加强城市运营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县城建设与管理水平。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扶持产业,增强葛岗镇、圉镇镇、高阳镇、阳堌镇、邢口镇等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区域内人口流动聚集,打造两个以上特色镇。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
三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作,积极推进文明村镇创建,重点打造精神文明先进乡镇。继续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工程,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三)实施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创新体系
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十三五”时期,全县科技发展要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常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县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改造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二要积极推进企业主体创新。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竞争力强的“双强”创新型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推动产品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与层次,满足市场需求。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市级以上研发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要加强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工程,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到2020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两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30人以上。
(四)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现代生态环境体系
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少雾霾天气为目标,深化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城乡大气污染防治,推进经济发展转型。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设高效集中供热系统,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完善饮用水源地严格保护制度,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加快雨污分流系统改造。到2020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要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着重加强生态绿地、生态水系、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村、生态城镇创建活动。到2020年,城镇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
三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盘活城镇闲置土地,推进农村土地整理,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加强水源保护,节约利用水资源。加大工业节水力度,推进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重点企业、污水处理厂等中水回用和污水再生利用。到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
(五)坚持共享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一要办好民生实事。把促进就业作为“惠民生”的根本举措,把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谋民利”的重要工程,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造民福”的主要任务,落实好向人民群众承诺的民生实事,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使发展的成果与群众共享。
二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目标,坚持“转、扶、保、救”多措并举,实施精准脱贫。到2019年,实现全县69个贫困村、36698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统筹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特殊教育发展,重视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不断拓宽就业途径。到“十三五”末,全县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人左右。
四要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完善县四大班子“五包”责任制,进一步建立上通下达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企业、交通、校园、校车、消防等领域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力度,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等市场监管工作,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好“四合力”和“一单式”工作法,对信访积案进行有效化解,真正解决问题、消除矛盾,增加社会稳定的正能量。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推进“一村一警”长效机制建设,大力建设“平安杞县”,确保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夯实党建 凝聚力量
奋力实现“十三五”发展新目标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核心在党,关键在人。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为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保障。
一要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营造良好干事创业氛围。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在新常态下,面对“十三五”发展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始终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完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党校培训制度和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坚持用科学理论和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武装全体党员,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培养党员干部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大力营造“说了干、干必行、行必优”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
二要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提供坚强队伍保障。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敢担当、愿奉献的干部队伍。要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要注重干部实绩,以贡献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实效的用人导向,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注重从基层和艰苦工作岗位上选拔干部,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切实加强党性锻炼和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四铁”干部队伍,为全县的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三要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健康发展的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不断配优配强班子,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充分运用好乡、村组织活动场所和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为契机,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深入推进机关党建、社区党建、企业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软硬件建设。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更好地把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继续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和完善“4+4+2”党建制度体系,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要着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坚持把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努力打造执政为民的干部形象。严格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两个责任”,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对本单位队伍建设承担主体责任,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发挥好监督执纪问责作用。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为党和人民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进一步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标本兼治,加大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力度,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不断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要着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全县工作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人大和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协商的职能作用。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加强侨务和对台工作,建立基层统战组织网络,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作用。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一步做好人民武装工作,支持民兵、预备役和驻杞部队建设。
《为建设实力活力美丽文化幸福和谐的新杞县努力奋斗同心同德 励精图治 勇于担当 再创佳绩》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qixian/42431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