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28 10:25 我要投稿
唐末以后的五个朝代,在洛阳与开封之间左顾右盼,其中后梁、后晋、后汉、后周最终都将都城定在开封,称为东京。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给东京这座多次为都的城市奠定了新的格局。从公元956年开始,他增修外城,拓展路面,在短短的6年之内,将古老的开封城扩大了5倍之多。他又进一步疏通运河,从山东开出的船只,实现了直抵京师的“门到门”的便捷。
公元960年,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城北四十里的陈桥驿发动兵变,最终黄袍加身,成为大宋王朝的太祖,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总算结束了。历史只要给开封一刻安稳,开封立刻出现繁荣景象。11世纪末,当整个欧洲还在十字军团铁蹄蹂躏下呻吟的时候,北宋的京都迎来了最辉煌的一段历程,她以150万的人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她的全面繁荣缔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梦华时代。
12世纪初,一个山东青年,乘着小船,沿着当初周世宗从汴水引流的五丈河,来到京师求学,后专习绘画,进入徽宗时代的皇家画院。他亲眼目睹、切身感受了开封城的车水马龙、汴水滔滔、行人如织、四野如市、青楼画阁、绣户珠帘、茶坊酒肆、彻夜不眠的繁华,他把这段盛世繁华以细致的线条定格在5米多长的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中。这个青年名叫张择端。
公元1126年,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铁骑踏破开封,盛世繁华转眼残垣颓壁,风流妩媚瞬间一片云烟。北宋覆亡之后的20年,一个曾经在开封生活了24年叫孟元老的人,在南宋初年动荡的日子里,总是回忆起开封城曾经的节物风流,他把这些怅然地写进了一部笔记中,以亲身的体验缅怀昔日的开封城。这部笔记叫《东京梦华录》。
四
开封的繁荣,源于水。天然的水系,人工的运河,构造了它四处八达的交通,缔造了盛世繁华。一城宋韵半城水,开封因水而美丽,依依韵致,万般风情。汴京富丽天下无,开封因水而繁荣,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开封的灾祸,也源于水。原本在城北数百里外的黄河不断改道,最终定位到这座古城北面不远的地方。历史上的黄河一次又一次地泛滥,有天灾,也有人祸,给开封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滚滚黄水,年复一年地洗尽了东京的铅华,淤平了开封城的遗址,最初的开封已经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然而,每一次开封消失后,在旧城之上又会出现一座新城,而且,它的中轴线从来没有变动。开封,就像瓦砾中一棵倔强的小草,就这样,顽强地,一次又一次地钻出来。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在今天开封地下,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构成了“城摞城、路摞路”的奇特景观。这叠压着的不仅是历史,也是开封的倔强与不屈。
今天的开封,老城、新区,规划分明。一道大梁门,似乎成了分界线。它连接着从前和现在,沟通着历史和未来,诉说着兴衰和成败,昭示着短暂与永恒。
走在老城区,到处是历史,到处是文化。一个地名,一条街道,一片砖瓦,一段残垣,老街深巷,古旧与破落,都似乎向人喁喁诉说着曾经的沧桑。千百年的历史在这里沉淀、弥漫、氤氲、发酵。它仿佛在告诉人们:900年前开封城车马如龙、汴河滔滔、舟来船往的清明和未必清明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了;它仿佛还在告诉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的辉煌,都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所以,在这里,人的心情是平平和和的,行动是优哉游哉的,就像躺在暖春三月太阳下那样,一切都是那么懒洋洋的。
走出大梁门,一番新天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喧嚣恣意,浮躁欲望,活力机遇。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匆匆,一切都是那么忙碌。开封,因为封得太久了,所以她一旦醒来,便用她曾经的非凡创造力和顽强生命力,在黄河岸边毫无顾忌地书写着她张扬的历史。
就是这么奇怪,开封古老的历史与现代的文明,这么容易地交织在一起。一道门,就把几千年拉回了现代;一道门,就让你“千回大宋”,就是这么和谐。
(作者王立群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文化学者。)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系列报道:开封镜像(2)》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14428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