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25 09:07 我要投稿
采茶。
茶汤红亮有金圈。
手工炒茶。
茶瓷结合。
美丽的茶园。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这首目前已知最早的对浮梁茶的赞歌,是颜真卿在任饶州刺史视察新平时,和陆士修等人中宵茗饮所作。新平即现在的景德镇。这首诗词的最后一联,赞美了盛茶器物景德镇瓷的洁白胎质和浮梁茶的芳香,也从侧面反映了景德镇地区悠久的瓷、茶同辉的历史。
离九江市不远处的江西省东北部,处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有一个在陶瓷界响亮的地名——景德镇。这个被称为“瓷都”的城市,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开封市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
作为江西省重要的旅游与工业城市,世界的瓷都,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景德镇与宋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古城开封在宋文化方面有着同根连枝的情感,对茶文化有着斩不断的情怀。
站在浔阳江(长江一段,在九江地区,古称浔阳江)头,听着一声声高昂的汽笛声接连不断地响起,仿佛是有种力量要将旅行者的思维聚集在江心。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沿江各城市之间早已有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道相通,此时的江中,有不少满载大宗商品的货船,已无满载人们赶路的行船。7月6日上午,“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万里寻访茶叶路第二特别报道组一行,乘坐赶往汽车站的出租车,匆匆路过江边的琵琶亭。来不及多瞥一眼为纪念琵琶女所立的亭子,报道组一行冒着瓢泼大雨坐上了开往浮梁方向的公交车,一探“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究竟。
伴随着汽车即将进入市区的鸣笛声,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隔三差五的茶叶销售门店,而是一间间销售瓷器的店铺。在特别报道组一行下榻的酒店周边,竟有两个规模较大的瓷器批发市场。虽然在赶往景德镇的途中,特别报道组一行也见到了零星的茶园,但是面对全城大范围的瓷器销售市场,还是令特别报道组一行疑惑:景德镇是否是茶叶的产地,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我们的向导之一,景德镇瓷都晚报副总编辑陈俊绮开门见山地告诉特别报道组说:“采访茶文化,必须要来景德镇一趟。”他告诉记者,“景德镇”一名与茶渊源颇深,这座城市与开封也有很多故事。据他介绍,景德镇地区在春秋时期属于楚国,秦朝统一之后归九江郡番县管辖,到汉朝时期又属豫章郡鄱阳县管理,在宋代之前,她的名字一直不能固定。
对以瓷器著称的景德镇来说,北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昌江之南)、陶阳镇。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而当时的昌南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茶经》中,陆羽就为饮茶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其中的“碗”器,即现在的茶具,属于品茗的工具。昌南镇(今景德镇)在北宋就烧造成了有“冰肌玉骨”美誉的青白瓷(又名影青瓷),得到了喜爱品茶、斗茶的宋真宗的厚爱。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宋真宗皇帝赵恒命令昌南镇烧造御用瓷器,并把他的年号“景德”赐给昌南镇作为地名,“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这也让“景德镇”成为我国唯一用皇帝年号命名的城市。
如果一个城市的名字不足以说明这座城市承载的文化内涵,那么,这座城市的遗迹也许能够解释她与茶、她与宋文化的联系。放眼景德镇,这个并不缺少文化内涵的城市,千年茶文化随处可见。
据景德镇的茶人介绍,在市区不远处,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浮梁古县城,至今还依稀可见古城墙的遗韵。有“江南第一衙”之称的古县衙就是因茶叶种植和贩卖兴盛,自唐宋时期开始,就以高配的五品县官管理;被誉为“江西第一塔”的千年红塔(大圣塔)也曾处于宋代僧人饮茶清修的寺院所在……这些历史遗留的古迹无不在诉说着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浮梁古城沿昌江上溯3公里,一座重建的名寺——始建于唐代的宝积寺就会进入眼帘。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寺,有一个故事流传至今。
宋代云门宗僧佛印(公元1032年~1098年),自幼聪颖,被乡里称作“神童”。12岁他出家于宝积寺, 19岁出寺云游,遍访贤师。他先后任庐山归宗寺、镇江金山寺、江西云居寺住持,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云门宗里的著名禅僧。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召其入东京开封为在京僧人讲经,钦仰其德风,赐高丽珍贵袈裟、金钵,并谥号“佛印禅师”。佛印禅师佛儒兼通,交往甚广,曾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结青松社。而脍炙人口的则是与苏东坡、黄庭坚等大文豪交往甚深,品茶、饮茶之间,不少禅机对话至今仍千古流传。
瓷、茶在这个富有文化韵味的地带,虽然在多年前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在“瓷都”这一名号下,有太多的东西被淹没在“瓷”的盛名之下,这一点在茶这一方面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景德镇众多茶人、特别是盛产茶叶的浮梁地区的茶人的一个共识。孚红茶的第二代传承人、浮梁红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王永峰认为,欧洲人之所以以生产瓷器的“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这与当地大量生产茶叶也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当时的贸易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为了确保瓷器的运输安全,也为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瓷茶同箱’同船运输的情况也长期存在。”王永峰说。
从唐宋到明清,从民国到新中国,景德镇的瓷和茶在相互配合中不断发展。在景德镇市,不论走进哪一家瓷器销售门店,都能看到各种不同样式的茶具等待备选。现代人闲坐品茗,也许不经意间就会形成这样的画面:或独自一人静静饮用,一面仔细观赏手中茶具的优美造型;或三五人围坐茶几前,细斟品茗,闲谈慢聊,一面品玩掌中茶杯灵动;或幽静的环境,或浓浓的友情,总能在一缕淡淡的茶香中,把玩手中的玲珑轻巧的茶具,别有一番雅趣。而大量生产茶具的景德镇,也在这茶与瓷的交融中,显得格外和谐。
寻踪故事:瓷器千年不衰 与茶有关
记者 汪元蒙
景德镇瓷器为何不像其他唐宋瓷窑那样短暂辉煌之后即衰落?这与该地区的茶生产有何联系?答案只有在景德镇才能揭晓。一位对景德镇瓷器颇有研究的瓷器销售商告诉记者,据景德镇瓷器和浮梁茶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显示,景德镇瓷器的长期辉煌与浮梁茶散茶生产的存在和发展有一定关系。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盛行团茶(即片茶),唐代社会上层盛行蒸青团茶,茶色尚绿,青瓷更益茶色,所以生产青瓷的越窑一度极为繁盛。到宋代又盛行研膏团茶,茶色尚白,黑瓷更显茶色,这时生产青瓷的越窑衰落,而生产黑瓷的建窑兴盛起来,但到团茶衰落后,建窑也衰落了。
在流行于上层社会的团茶之外,还存在另一种流行于民间的茶——散茶。社会下层饮用散茶的习惯很少受社会上层饮茶风气变化的影响。由于散茶汤色清纯,白瓷更显汤色。自唐代起,景德镇就以生产白瓷为主。虽然到宋代景德镇开始生产青白瓷,但青白瓷仍然是一种带青色调的白瓷。
这位销售商总结说,白瓷适应了民间饮茶的习惯,所以从开始到现在红红火火。景德镇瓷器的研究者和专家也表示,景德镇白瓷生产与浮梁茶大量散茶的生产是适应的,相得益彰。
记者手记:好茶、好水还需好茶具
记者 汪元蒙
虽然“高山云雾出好茶,好茶还需好泉水”,但是“器为茶之父”。除了好山、好水、好云雾之外,一套好的茶具,才能泡出地道的好茶。
茶有绿、黄、红、黑、白、青六大类,泡茶所需瓷器各不相同。
走进景德镇,映入眼帘的除了大件的装饰瓷器外,有的是成套的茶具。走进一家店铺,刚瞄上一眼摆放的茶具,店主就会详细地介绍这款茶具适合泡哪种茶……
仅仅走进几家店铺,就会让你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如果想对瓷器了解更多,不妨到景德镇转上一圈;如果想要了解瓷、茶的妙处,也不妨到景德镇一角的瓷器店内坐一坐。
闲坐一家店铺,摆好一套茶具,沏上一壶浮梁茶,倒好一杯红茶水,轻抿一口细品,满饮一杯回味,把玩手中瓷杯,好茶、好水、好茶具。
《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千年瓷都 瓷茶同辉》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21104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