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本地社会 >

三明:三十年铸就文明路

[摘要]本版照片均由记者李俊生摄 城市档案 人口:273万(2014年年初) GDP:1621.21亿元(2014年)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0.92亿元(2014年) 城市荣誉: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百强城市中国绿都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核心提示 一座城...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李俊生摄

城市档案

人口:273万(2014年年初)

GDP:1621.21亿元(2014年)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0.92亿元(2014年)

城市荣誉:全国文明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百强城市 中国绿都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

核心提示

一座城市,物质上的丰盈固然重要,但是精神上的富足同样应是这座城市的梦想。坐落在闽西北林海中的三明市就是这样一座追梦的城市。为了精神文明这个梦,三明已追了30多年。虽然经济并不算太发达,但是精神文明已经给三明带来了太多太多。如今,文明既是这座城市的背景墙、文化因子、城市性格,也是这座城市奉献、骄傲与前行的动力。

全国文明城市 三明引以为豪的荣耀

7月中旬,记者走在三明的大街小巷,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早市过后,城管便忙碌于各个市场,劝告摊主不要占道经营;在主干道,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总有志愿者引导行人过马路……无数这样的剪影连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让“文明赢得尊重”这一理念在市民中生根、传播,推动着三明市追求文明的脚步。

30多年来,三明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出一套典型经验,培育出一批文明品牌,形成“一任接一任、一级带一级、一年连一年、一波又一波”的创建工作格局,取得了显著的创建成效,三明精神和三明经验在全国其他城市也绽放出了娇艳的花朵。

30多年来,带着病重父亲上学的“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曹阳飞宇、生前始终冲锋在灭火和抢险救援第一线的“抢险救援勇士”郑忠华、自办敬老院赡养老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的黄小清……他们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三明人,在闽西北的大山中树起一座座道德丰碑,传递着一股股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楼院、文明家庭……一个个文明细胞不断激发着争创文明的热潮,奠定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基石。“满意在三明”、“共建联创”、“好人建设”……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文明创建品牌,贯穿了这座城市30多年的追梦历程。

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1984年6月,第一次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来自全国的37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文明的三明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会议,将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推向新的高度、掀起新的高潮,也奠定了三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众多中央领导分赴三明市考察,总结了“好在共建、贵在坚持”的三明经验。不止一位中央领导这样评价三明:“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中,三明是一座应该永远被铭记的城市。”

“我们三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了这块奖牌,而是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创建成果,真心实意参加创建活动。”三明市文明办副主任陈里平道出了三明人的共同心声。

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标准,这是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遵循的原则。

三明市委、市政府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创建主体、评判主体和享受主体,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建的过程变成为群众服务和让群众满意的过程。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六联六建”“门前三包”“道德评议”“市民文明业余学校”等一系列率先在全国推出的工作方法和举措,就是最生动的诠释和例证。

30多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党政主要领导“一岗双责”内容,一任接着一任抓、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年连着一年做。

正是对文明的这分坚守,才让文明之花结出丰硕果实:三明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2012年福建省创文工作测评,三明名列3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第一名,并最终圆梦。

在精神文明稳步提升的同时,三明全市干部队伍政风政德的建设也稳步推进,并将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大规矩”。三明市提出“四个不让”:不让政策在我手中流走、不让差错在我手中发生、不让时机在我手中耽误、不让业主在我这里受到冷落。

有了这样的基础,三明政风清新如海风扑面:全省第一个县级行政服务审批中心诞生在此,在全省率先实施国有资产市场化公开招标运营,全国首批规范县委班子权力运行、监督干部8小时以外作风建设、新任县级领导财产公示等试点建设和经验推广也全部落地于三明。

如今,文明既是这座城市的背景墙、文化因子、城市性格,也是这座城市奉献、骄傲与前行的动力。在30多年的追梦历程中,三明的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文明经验越积越丰富。

“四个不动摇”结出文明硕果

文明创建,贵在坚持。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地方过于崇拜GDP,唯GDP论英雄,从而将精力、财力、人力集中在上大项目、大投资方面,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然而,三明抓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未曾放弃,一直坚持了下来。

贵在坚持,但坚持最难。“沿海搞经济,三明抓扫地。”持续的创建工作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杂音甚至责难。

但是,三明坚持了下来。“在经济建设任务繁重时不动摇,在一些地方轻视精神文明时不动摇,在领导班子交替时不动摇,在取得成绩受到称赞或遭遇挫折受到非议时不动摇”——在三明,“四个不动摇”已成为全市上下的行动准则。

如何坚持?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很重要。从20世纪80年代起,三明逐步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指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以市委书记为主任、市长为第一副主任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各部门单位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同时,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实绩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

7月14日,记者走进三明市龙岗社区,只见高楼林立,干净整洁的小区内,车辆停放井然有序;驻区党员戴着红袖章,不时巡逻在各个角落,进行文明督导;“街长”“巷长”活跃在龙岗商业街,为商户排忧解难……这一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小区所展现的风貌让人啧啧称羡。

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三明30年如一日。然而,这种坚持不是一直沿着老路子前行,而是在坚持中寻求突破,与时俱进。从抓城市环境卫生开始,三明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群众受益为根本动力,狠抓“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六大环境建设,把创建文明城市办成一项群众满意工程,形成了全市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合力。

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标准,是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遵循的原则。在整个过程中,三明努力在改善软环境、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做文章,切实解决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文明创建的过程真正变成社会环境持续改善、社会秩序持续优化、社会福祉持续提高的过程,让广大市民最大限度地共享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提高城市的美誉度。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三明市始终坚持把财政投入、公共资源、工作力量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2013年,三明市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比上年增长了23.4%,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7.3%,资金投入力度还在进一步加大。

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明通过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在全市22家县级(二级)以上医院和所有村卫生所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医改的“三明样本”在全国得以推广。

改善居住条件,帮扶困难群体。两年来,三明投入86亿元突出办好一批实事。扩容改建城区中小学19所,新建保障性住房3500套,推进养老服务“十百千”等工程,实施了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光明行动、残疾儿童康复等项目。

不弃一点一滴,旨在积寸为尺。从老难题到新难题、从低层次问题到高层次问题,通过文明创建一一化解,终于从量变到质变。今天的三明,正逐渐成为一座物阜民丰、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30多年来,正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三明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打造出一块块响当当的品牌,“满意在三明”“六联六建”“门前三包”“道德评议”等一系列率先在全国推出的工作方法和举措,就是最生动的例证。

据陈里平介绍,1998年5月,三明市在全国率先成立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协会倡导的“自觉自愿无偿献血、奉献爱心传播文明”理念,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同与支持,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协会个人会员已由发起时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2300多人。三明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长林瑞班多年来坚持每两个星期献血一次,已累计无偿献血228200毫升。他说,能用自己的爱心和一点热血为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是志愿者的光荣。

正是这样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30多年的文明城市创建,形成了以“开明、清明、文明”为内涵的“三明精神”。这一精神,正以自己的方式应和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律动:“身边好人”评选、网络文明传播、道德讲堂、保护闽江源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一项项细致务实的创建活动,正在三明这片2.29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不断谱写着三明文明建设的新篇章。2008年以来,三明市共有6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5人荣登“福建好人榜”。三明市人口270多万,目前全市注册社会志愿者就有15.8万人。

“文明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传承,老一辈人无怨无悔地辛勤付出,让加入文明城市创建队伍的新一代年轻人为之振奋,并用新的方式、新的力量延续着文明的道路。”三明市民李勤告诉记者。

文明创建“满意在三明”

7月14日,记者走进三明广场,钢架上“满意在三明”5个大字,虽几经修缮,但在夏日的阳光下仍然静静地闪着光。“满意在三明”“满意在医院”,三明市区随处可见的这类标语,时刻规范着三明人的言行举止。

1987年3月,三明市着手开展“满意在三明”活动,这项活动既治城又育人,主要通过加强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在优质服务、公共秩序、社会风气、市容卫生、产品质量、工作效率等多方面的满意度,创造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

在活动起步阶段,三明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认真抓好“满意的领导”“满意的机关”“满意的党员”工作,并督促有关部门切实转变作风,增强公仆意识和服务水平。尤其是以创“三明信誉”为主要内容的“满意在车间”“满意在科室”“满意在柜台”“满意在公园”“满意在公交”等一系列“满意”活动的逐步展开,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2002年以来,“满意在三明”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入,引导行业把优质服务延伸至社区和乡镇,并推出了“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农家“155”、村会协作、绿色生态文明带、结对济困等系列活动以及“文明规范伴我行,争当三明好市民”、志愿者行动、爱心合作社、好人建设、文明墟场等特色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同时把“满意在三明”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积极构筑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满意在三明”是三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特色,促进了党风政风好转并带动了行业风气逐步好转,社会人际关系明显改善,城市文明形象不断提升。

在三明市行政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前来办事的市民络绎不绝。在三明市工商局的工作窗口,市民陈先生正在申请办理贸易公司营业执照。工作人员耐心审阅材料后很快办结,整个办理过程让人称赞不已。拿到崭新的营业执照,陈先生十分开心:“原来办理这些事情需要跑很多部门,现在归拢到服务中心来,很方便。”临走时,他在窗口的评价系统上给出了“非常满意”的评价。对于三明开展的这种便民服务,当地百姓纷纷点赞。

陈里平介绍说,“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活动成效显著,一是坚持服务发展,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三明注重抓好“满意的领导”“满意的机关”“满意的党员”,在党政机关开展“说办就办、说到做到”“创文明机关、当人民公仆”等活动,坚持政务公开,成立行政服务中心,营造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二是坚持以德育人,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三明坚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成立全国首家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建立全市社会志愿者协会,创立社区“爱心合作社”,深化“共铸诚信”“结对济困”等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坚持行业争先,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三明大力推行迎宾服务、限时服务、承诺服务、站立服务、微笑服务、上门服务,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和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树立了三明市公安局白沙派出所和“抢险救援勇士”郑忠华等一大批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四是坚持建管并重,促进了城市形象的提升。三明坚持为民办实事,逐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实施“绿、美、亮、净”工程,着力抓好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建筑工地、文化市场等专项治理,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等称号,沙溪河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陈里平告诉记者,“满意在三明”主题创建活动对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一是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构建满意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不断在新的实践中创造新的业绩;二是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坚持为民办实事,从解决群众最关心、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从具体事情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强群众参与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突出主题、充实内容、一抓到底、求真务实,特别是群众乐于参与、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建特色,打响创建品牌,凝聚创建合力,保持创建的生机与活力。

文明三明 携手共建

1990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视察三明,并为三明精神文明建设题词:“好在共建、贵在坚持。”

在梅列区列东街道圳尾社区,记者走进社区共建理事会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镶着“好在共建、贵在坚持”八个大字的红色横匾。虽然25载过去,匾上的字虽已有旧色,然而三明“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这一品牌却在“坚持不懈、一以贯之”中越发闪亮,并促成了全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合力。

三元区富兴堡街道东霞社区负责人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几年,社区开展楼院清洁活动,清理300多棵大树上挂着的垃圾是个难题。社区主任到处找工人,但是工人都说干不了。正在社区上下一筹莫展的时候,社区主任一个电话拨到社区共建理事单位驻军某部,部队派来8名官兵花了一上午时间就清理完毕。“他们这么辛苦帮我们清理垃圾,我看谁还好意思再乱扔。”67岁的社区居民林老太从家里拿来几瓶矿泉水送给官兵表谢意,并表态要义务劝导社区居民不乱扔垃圾。

据了解,帮助社区解决急、难、险、重问题,部队自2001年入驻该辖区并和社区共建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有了共建单位,社区里的事好办多了。而且即使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有了‘共建’机制,这个接力棒没落过。”社区党总支书记罗丽华说。“共建,让我们和社区的关系特别融洽,我们尽一分力为社区服务,社区也帮助我们部队官兵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部队领导这样回应。

文明社区是文明城市的基础和细胞。早在1986年,三元区富兴堡街道率先想到了增加“细胞能量”的方法:“成立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把区域内各单位联合起来,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开展共建。”后来,三明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了富兴堡街道的共建经验,于1989年在全市推开了“六联六建”共建文明片区活动。市领导还亲自挂点联系共建片、挂点单位、牵头单位,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创建格局。

“共建”要做好,得有“组织”依靠。三明在市区47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精神文明共建理事会,由理事会组织工作队伍、制定共建制度等。社区精神文明共建理事会由社区居委会和辖区内各单位以及楼栋居民代表组成,每两年选举一次,各成员单位每年缴纳和筹措一定资金,用于组织共建活动、解决社区急难问题,理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理事长会,每年召开一次成员大会,共同商讨解决社区大事。市、区两级都把参与社区共建纳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内容,并安排市级领导和市直机关单位分别挂点社区,指导社区开展共建活动。后来,该市还开展了社区共建理事会优秀理事长单位评选活动,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创建积极性。

如今,“共建”对于三明人民而言既熟悉又亲切。在圳尾社区,共建单位市林业局将局属野生动物标本馆等免费向社区开放,并通过爱心合作社,资助社区特困户;在东新一路社区,共建单位三明财干校,每年免费为社区下岗职工提供培训服务,共建单位市地税局等出资打造社区文化墙……类似这样的好事在市区47个社区都能见到踪影。

在梅列区陈大镇碧溪村,记者看到,不少市民自驾车来到源丰提子观光园,品尝新鲜提子,享受采摘的乐趣。《三明日报》的同行告诉记者,这个全国标准果园能在碧溪村落户,多亏了“城乡结对”。

原来,“如何扭转土地经营模式”一直困扰着碧溪村的村干部,2009年,在结对交流中,村干部们把问题“抛”了出来。作为碧溪村的共建结对单位,中国银监会三明市监管分局和三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自身优势,积极与村干部探讨,并进行启发引导,最终村里决定集体转让500多亩土地,引进了福建省源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代高科技农业项目。

早在1985年,三明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以城带乡”,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路。近年,该市更是推出积极支持驻三明中央、省属企业和各商会与农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推动各级各单位和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与挂点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等系列举措,增强联动发展的实效性。1980个文明单位、2400多个乡(镇)村和特困家庭顺利结对,迸发出的正能量大大促进了农村发展和民生改善。

不仅如此,2012年4月1日,三明制定出台了《文明单位参与创城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要求各级文明单位围绕“门前三包,门内达标”、文明交通教育实践、创城公益宣传、创城志愿服务、文明市民教育等活动积极主动参与创城工作。市文明办还把落实创城工作的实效列入文明单位动态记分,督促指导各文明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近年,三明市在各行业中大力开展优质规范服务活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推行服务承诺,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创建文明行业督查调研活动中,群众满意率平均在89%以上。“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三明市区不少制作精美的公益宣传栏都是文明单位主动出资制作的。“我们是文明单位,要发挥表率作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国农业银行三明分行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社区共建让城市更宜居、城乡共建让城乡共发展、文明单位共建让城市更宜业……虽然三明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但是三明人仍在努力,努力用携手共建的力量,推动三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六联育人” 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三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优良的传统,早在1992年就被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城市”。近年,该市认真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目标,突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施“六联育人”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2012年2月,三明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13年12月22日,中央文明办公布全国127个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结果,三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位居全国地级参评城市第9名。

“‘六联育人’的具体做法是:发挥‘四校’作用,德育工作联抓;建好‘六支’队伍,品德培养联做;完善实践基地,主题活动联办;开展结对扶助,特殊群体联帮;实施净化工程,成长环境联创;实行‘一考两评’,思想道德联建。这一做法得到福建省委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各地逐步推广和具体运用。”陈里平告诉记者。

陈里平介绍说,发挥“四校”作用就是要发挥中小学校、家长学校、中职学校和市民学校的作用。近年,三明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纲要和工作规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深化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党的历史和党的知识学习教育、团情团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等系列学习教育,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开展福建精神、三明精神和新时期三明苏区老区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建立健全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各类职业技术、中专学校在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专门开展文明礼仪、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三明还经常在市民学校组织《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讲座。通过实行“一考”(即考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履行职能情况)“两评”(即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比,对家庭教育情况进行道德评议),充分发挥好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龙头作用、家庭在教育网络中的基础作用、社区在教育网络中的平台作用,确保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建好‘六支队伍’就是指建好教师、心理咨询、家庭教育、‘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文化市场管理和辅导员队伍。”陈里平说,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三明建立完善了全市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在城市旧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配套建设社区(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抓好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规范化建设,推进全市各地建设“农家书屋”等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三明市综合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三明发动各级文明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开展捐资助学、结对帮扶等活动,为单亲家庭、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提供指导和帮助,并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牵手行动”,在学校、社会建立一批“留守儿童之家”、“手拉手帮扶工作室”等,拓展留守儿童活动阵地。

30多年的薪火相传,对文明城市创建的追寻,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273万名三明人实现梦想的新征程。当前,三明文明城市创建进入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常态下,三明正努力找寻新的方向和目标。我们相信,流淌着文明血液的三明人,一定会续写出三明文明建设的新辉煌。


《三明:三十年铸就文明路》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22359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