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8-25 09:05 我要投稿
城市档案
人口:461.3367万(2014年)
GDP:3697.9亿元(2014年)
财政收入:295.19亿元(2014年)
城市荣誉:联合国人居奖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中国和谐管理城市
核心提示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是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经济发达、环境宜人、景色秀丽、人杰地灵,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与开封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扬州也曾彷徨迷茫过,但该市从未因此放弃,以志在必得的信心,坚持主打特色牌,致力于打造人文生态宜居的新扬州,不断加快城市绿化、提升城市品位、创新城市管理、着力提升市民素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突出古城特色 打造宜居扬州
到过扬州的人都会觉得这座城市高楼不多、城市框架不大,但其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却令人印象深刻。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是扬州在城市建设中的理性思索。
好的城市环境就是投资,就是生产力,扬州要的不仅仅是“指标城市”,更重要的是创建最适宜人居的人性之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扬州始终秉承这一城市建设理念。这也成为扬州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坚守个性鲜明的文化特色与风韵,坚持“不与人家比高楼、不与人家比规模、不与人家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展示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理念”,跳出数据指标,着力打造宜居之城。
扬州提出投资环境、人居环境一起打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兼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居环境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人文、生态、宜居”的鲜明个性特色,确立了“跳出老城建新城”“古城要古得经典,新区要新得现代”的理念,凸显“人文”内涵;迁工厂、截污流、引活水,贯通城市水系,实施“绿杨城郭”工程,凸显“生态”底色;增强规划的调控作用,对城市总体风貌、天际轮廓线、建筑风格实行严格控制,合理布局功能设施和生活设施,凸显“宜居”特色。
在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扬州突出加强住房保障,建立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解危安置房、解困定销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针对低收入居民,建设大量经济适用房,形成区位适中、布局合理的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并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购房给予一次性货币补贴。针对特殊困难居民,实施“831”安居工程,政府建房以低于成本价定向销售,使近2000户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
生活在扬州的人是幸福的。贯穿扬州城区的古运河两岸曾经居住着2500多户居民,是扬州最大的棚户区之一,雨季经常受淹。2001年,扬州开始实施古运河棚户区整治改造工程。拆除棚户区后的古运河两岸已建成公共绿化带、住宅区和商贸休闲区,成为一条人文之河、生态之河、繁华之河、欢乐之河。扬州通过“831”安居工程,让10多万户居民改善了住房条件,3000多户特困居民、近2000户危房户住上了新房,为外来人员、城市弱势群体等较好地解决了住房问题。
扬州在适当做大城市“体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的“体质”,使城市的功能和生活便捷程度大为提升。在城市外围,相继建成了环城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在城区,大力整治背街小巷,改造了95%以上城区道路。在完善城市交通设施的同时,还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一大批功能性设施,超前规划建设了文化、卫生、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服务,使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与此同时,扬州“跳出老城建新城”,提出“东联西进南下北拓”的战略,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对城区古建筑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建设了居住社区,实现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的有机结合。
过去,东圈门算得上是老城区比较破旧的地方,民房高矮不一,色调差别较大。2002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双东”整治工程。不到一年,“老巷”变“古巷”,原先破旧的民房大变样。如今,行走在扬州东圈门,青砖黛瓦如旧,小巷深幽依然。东圈门成为游客了解扬州的窗口。整饬一新的“双东”“双宁”街区已成为扬州新的标志,更成为扬州城市发展的新注脚。
经过多年的建设,古城扬州换新颜。如今,一个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城风格,既有南方清丽又有北方雄健的扬州城市布局展现在人们面前。东有广陵新城,老城新城相得益彰;西有新城西区,现代建筑错落有致,城市行政商务副中心浮出水面;北有蜀冈生态城,风景如画,宜居宜业;南有“扬州第二城”和临港新城,扬州正在从“运河时代”大步走向“长江时代”。
现在的扬州生机无限、活力四射,美丽由内及外。而如此宜居的生活环境,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扬州人带来骨子里的变化,更唤起了广大市民对建设家乡的自信心、向心力、凝聚力。有关部门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扬州市民对扬州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满意率在96%以上,对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满意率在97%以上。
在城市建设中,扬州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主攻城市特色,集中力量把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展露出来、把“亲水城市”形象整治出来、把秀美景致扮靓出来、把市民的幸福指数提升上来,着力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幸福之城。得益于此,扬州连续多年被台湾电子电机同业公会评选为台商极力推荐十佳城市之一,并入选中国和谐城市20强。
“人生只爱扬州住”,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初到扬州时发出如此感慨。而今日之扬州,则更加令人向往。
重塑“绿杨城郭” 建设生态之城
湖泊溪流、假山瀑布、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竹林小径……风景秀丽的瘦西湖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清代著名学者汪沆曾感慨:“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如今的瘦西湖已是扬州的代名词,是扬州这座城市的象征。然而,曾几何时,瘦西湖的环境令人担忧,甚至成为臭水河,制约了扬州旅游业发展。为彻底根除瘦西湖水体污染,扬州痛下决心,以将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打造成“世界级景区”为目标,采用生态技术、工程技术等对其进行疏浚清淤;大力实施瘦西湖“活水工程”,从邵伯湖、大运河引水,使瘦西湖“死水变活、活水变清”,再现了瘦西湖的灵气和生机,从根本上改善了瘦西湖的水质和扬州市民的生活环境。
在大力实施瘦西湖“活水工程”的同时,扬州投入巨资对蜀岗-瘦西湖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扬州以开展中德“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技术合作项目为契机,着力引入国际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大力推动城区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等,全面实施了城区生活污水截流,从源头上减少对瘦西湖湖水的污染。同时,对景区内耕地实行退耕还林、退耕植绿政策,新建3000亩开放式生态空间和1500亩文化湿地景观等,再现瘦西湖昔日景观。经过不懈努力,瘦西湖终于实现了华丽转身。
“驴妈妈”创始人、景城国际旅游集团董事长洪清华告诉记者,蜀冈-瘦西湖风景区“世界级景区”的建设思路,符合当今世界文化旅游发展的潮流。“相信依托丰厚文化和生态资源,推出的精品旅游路线将使景区成为集聚世界目光、具有示范意义的历史文化高地和生态文明高地。”洪清华说。
在做好“湖”文章的同时,扬州着力做好“河”文章,全力打造“亲水城市”。
扬州是全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扬州抓住“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四个关键,着力打造“亲水城市”。从疏通城市水系入手,实施严格的河道保护措施,坚决制止开发建设中“填河造地”现象,开挖“断头河”、死水河,打通城市水循环。从打造古运河品牌入手,开展航道改造、河道美化和沿岸旧房改造,利用运河沿线文物古迹、建筑街巷等人文资源,对河流进行高标准综合整治,通过引入清水、清淤疏浚、修筑驳岸、植被绿化、污水截流等系列措施,维持良好的水生态和水景观,斥巨资建成长20多公里的古运河风光带等。
“绿杨城郭”建设工程,是扬州打造生态城市的又一举措。结合城市规划制定,划出市域范围的“绿”线,实施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规划建设,构建城市规划区“冷桥体系”;结合人居环境改善,通过拆墙造绿、沿路植绿、沿河布绿、广场庭院添绿等措施,保持每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结合城市生态建设,先后建设蜀冈西峰生态公园等城市生态区;结合城市文化建设,把握城市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使城市绿地与历史文化相映衬、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与人们的审美心理相契合。现在,扬州已建成沿路、滨河、环城三大“绿色长廊”,蜀冈西峰生态公园、润扬森林公园等五大“生态区”,200多个公共生态“小游园”,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之城。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2011年,扬州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在平原水网地区建设森林城市的典范。目前,扬州市区绿化覆盖率超40%,并初步形成了“林城一体、林水结合、林文相融”的城市绿色布局,独具平原水乡特色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高效优质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文明的林业文化体系。
此外,扬州把生态优先作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第一原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扬州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在沿江开发和园区开发建设中,扬州坚持“五条底线”,即产业门槛底线、空间布局底线、技术物理底线、执法监管底线、生态保护底线。
在招商引资上,扬州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把项目审批关,坚持工艺技术水平低的不进、投资强度低的不进、环境污染大的不进、安全隐患高的不进。
宁可牺牲眼前利益,也要保障长远发展,这是扬州秉持“生态优先”的一贯做法。同时,扬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建筑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起具有扬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三赢”。
从2010年开始,扬州以国家生态市创建为契机,从城市环保向农村环保延展,实现了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乡村环境长效管护网络的“四个全覆盖”,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近年,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扬州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在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方面,连续三年在江苏省名列前茅。
扬州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融入城市文明的全过程,大手笔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再现了“夹岸垂柳桃花”的优美画卷。
扬州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归纳为四项举措。一是转方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绿色经济,构筑环保产业。二是为有限的生态容量减负,为稀缺的生态资源增值。三是全方位的城市增绿,打造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福利。四是从源头上多管齐下,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重现古城容貌 彰显人文魅力
穿上传统的结婚礼服,坐上花轿,在“亲友”的簇拥下游古巷、跨火塘、拜堂……这不是在拍电视剧,而是汪氏小苑里举办的古典“婚礼”,让老扬州的生活场景生动再现。
蓝花布、老茶馆、虎头鞋……东关街上这些充满浓郁扬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构成了一幅长卷,使老城居民的生活状态触手可及。
“园林多是宅”,曾是老扬州精致生活的历史镜像。这几年,扬州老城冒出了30多座私家园林,园主多为普通市民。他们投巨资在自家院子里修小园林,在老城区里过起现代扬州人的精致生活。平时,这些私家园林敞开大门,迎接海内外宾朋。
承担扬州古城民居改造中德合作项目的专家朱隆斌认为,有别于其他古城改造,扬州古城改造的最大特色是“活的”,因为它充分保留了老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历史印记。
让古城文化触手可及,是扬州重现古城容貌的标准。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有140多处重要的文物古迹,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曲艺等文化艺术独树一帜,扬州园林、扬州盆景、淮扬美食及扬州工艺品在海内外久负盛名。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为扬州建设文化名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基础。
近年,扬州市委、市政府以推进“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遗为主线,按照《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联合国《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所规定的标准,博采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持之以恒加强古城保护,不断凸现扬州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古城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扬州在古城保护方面采取的是坚持整体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在实践中,扬州统筹考虑、有的放矢,实施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综合保护扩容工程、“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工程以及城市文明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
在仙鹤寺门前道路改造时,拉直道路,仙鹤寺就要拆去一半。没有丝毫的犹豫,扬州的决策者选择了“路让寺”。难怪古建筑保护专家称赞扬州实行严格的建筑控制,完好地保存了明清以来的城市风貌。类似这样的情形,在扬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随处可见。
厚重的历史文脉和通史式的人文景观,是扬州之“根”,是扬州之“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2004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打造“文化扬州”,出台了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多座博物馆。目前,该市已建成扬州博物馆新馆、扬州工艺美术馆、玉雕精品馆、朱自清故居等各类博物馆数十座。
重现古城容貌,园林景观是重点。对瘦西湖,扬州人立志将其打造成“城市的标识、传世的经典”。在实施瘦西湖扩容项目“万花园”“傍花村”过程中,扬州没有大开湖面,而是继续保持水道的弯弯潺潺、时放时收,体现清瘦的神韵;没有全部拆迁民居,而是有选择地进行部分改造,用作度假休闲;没有大规模引进洋树种,而是大力栽种乡土的柳树、银杏、琼花、芍药等植物,保持“袅袅长堤边,青青一树烟”的风貌。同时,扬州还复建一批名园胜景,整饬一批古典名园,并对园林周边的环境以及道路体系进行了整理完善,充分展示扬州园林文化的独特风韵。
为唤起民众对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记忆,扬州或标牌,或立碑,以言简意赅、准确生动的文字,使每一处老宅子、每一条老巷子、每一棵老树木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名片”。如今,这样的“名片”遍布扬州全城。
此外,扬州还通过文化项目建设和文化活动举办,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在北护城河建设绿色文化休闲长廊,重点展示扬州漆器、玉雕及剪纸、刺绣、乐器、木偶制作等民间手工艺。在教场地区建设商贸民俗文化街区,恢复一批“老字号”酒楼、茶肆、旅馆,再现扬州的民俗风情和市井文化;进一步加强对扬剧等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等,并进行必要的改造,不断扩大扬州文化影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重现古城容貌,彰显人文魅力,扬州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数据显示,去年,扬州市旅游总收入达560.3亿元,比2013年增长17.7%;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3539人次,比2013年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达4919.06万美元,比2013年增长12.6%。今年上半年,这几项指标增势不减。
对于如今的成就,扬州将其归纳为古城遗址保护工程、历史街区整治工程、文化名城解读工程、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等“四大文化工程”。“‘四大文化工程’的实施,实现了扬州古城保护、文化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的互动,体现了扬州时代特色,提升扬州的城市文明程度。”扬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实施文化惠民 提升市民素质
文化是扬州最大的综合竞争力,丰富的历史遗存是扬州数千年文化传承延续的注脚。然而,文化古城,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古城“形”“神”难分,只保有形建筑,而不保无形文化,古城便少了“精气神”。在扬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中,这种“精气神”就是文化与文明。
2006年,扬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文化博览城的决定,将此作为打造文化扬州系统工程的重要举措,力争通过文化博览城建设,让扬州的历史文化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在此背景下,扬州建设该市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扬州文化艺术中心。
扬州文化艺术中心占地50多亩、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内部设有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为市民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和假日休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大型公共场所。
“平常工作忙,休息时为了放松一下,过去常和几个哥们儿聚在一起喝酒。回头来看,不仅没有放松,还挺累。现在好了,休息时到艺术中心听音乐,这才是真放松。”“退休后,我和几个老哥们儿没处跑,每天都到棋牌室解闷。现在,我们再也不去打牌了,跑到文化艺术中心找乐子了。”对于扬州文化艺术中心,扬州市民赞不绝口。
实施文化惠民,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扬州市民的文明素质。近年,扬州以文化扬州建设总体规划为要求,以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基本需求为目标,以面向基层群众为重点,丰富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大力实施“送文化、建文化、种文化、育文化”四项文化惠民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入市民日常生活中。
坚持以“送”文化为主,全力满足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扬州每年组织百场公益演出,周周看扬剧、优秀剧目基层展演周、欢乐扬州、幸福扬州等广场文化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大餐。
坚持以“建”文化为基,不断完善文化服务网络。近年,扬州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先后制定了《文化大市建设规划纲要》《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扬州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提出了要把“建”文化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工作抓手,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协同实施。
坚持以“种”文化为主,进一步推动文化落地生根。通过大力开展社区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少儿艺术节等活动,扬州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比赛、表演、展示等为主要形式,搭建各类展示“种”文化成果的平台;通过举办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班和社区广场舞辅导员等公益性的培训,在农村、社区中积极推进诗词、歌舞、扬剧、摄影、书法、绘画、乐器演奏、雕刻、表演、健身等特色协会建设,为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培养师资力量。
坚持以“育”文化为本,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扬州坚持实施品牌带动工程,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韵”的原则,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送麒麟、抢财神等民俗活动,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扬州还坚持以项目为龙头,催生了一批以“农民参与、农民享受、农民快乐”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扬州有效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质。扬州的文化惠民实践告诉我们,推进一座城市的文明,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灯”与“火”的作用:靠“灯”照路,用“火”暖人,使文化不断滋补人、丰富人、发展人、提升人。同时,从扬州的文化惠民实践中不难看出,要发挥文化的“灯”与“火”的作用,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关键是要让文化有趣,犹如文章有趣才有人读、音乐有趣才有人听、影视有趣才有人看。而这个趣,无疑就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平台与载体。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扬州一次次的成功实践,让人倍生感慨。
古城是扬州凝固的历史,文化是扬州流动的文明。2000多年的建城史,不仅为扬州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更让扬州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依仗文化、善用文化、巧用文化,扬州以文化活水,催开了文明之花。
《扬州:文化活水催开文明之花》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23146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