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05 09:05 我要投稿
“烤红薯,又大又甜的烤红薯!”随着红薯上市,大街小巷卖烤红薯的吆喝声成了古城开封的一道风景。“现在,吃烤红薯、炸红薯丸子、炒红薯泥都不是个事儿,但搁在过去,可是连想也不敢想。”9月26日,说起红薯,瞬间勾起了李树友的回忆。
今年61岁的李树友,虽然祖籍是河南省长垣县,但却出生在开封。他下过乡,当过知青,参加过高考,当过老师,也当过公务员。20世纪60年代,李树友全家7口仅靠他父亲每月不到50元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他的母亲为了能多挣些钱,让孩子们有饭吃、有衣穿,毅然放弃街办厂的“铁饭碗”,放下“脸面”,用瘦弱的身躯去拉架子车养活全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且供应紧张,买东西都要凭票证,就连买块豆腐都得一大早起来排长队。那时一个人一个月只供应半斤油,一家人一个月才3斤多油,炒菜都不够用,哪里还敢奢侈地炸红薯丸子、炒红薯泥呢!”李树友回忆说,“那时候不让做生意,敢上街卖红薯的人很少。如果哪一天粮站到了红薯,简直像过节一样,老百姓想买一大早就要去排队。”1971年,李树友上初三,学农被分派到一户农家同吃、同劳动,看到农民端上来的蒸红薯和“红薯茶”猛吃海喝。没想到的是,胃撑得受不了,一夜都没睡好觉。
随着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吃烤红薯、炸红薯丸子、炒红薯泥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什么时候想吃就能吃到。
令李树友感慨颇深的事还有一件,那就是内环路的改造。李树友在宋门里内环路桥南街住了30多年,内环路是出门的必经之路。“内环路曾是惠济河道,以前下雨后的惠济河两岸道路泥泞,行走非常艰难。岸上不是水就是泥,到处都是埋住脚踝的泥糊糊,穿着雨鞋也不顶用。挑着水一走一滑,深一脚浅一脚,就好像豫剧《朝阳沟》里边的银环初次担水那样,出尽了洋相。”他还记得,1981年,他结婚时,花20元租了一辆公交车做婚车。由于惠济河岸边道路狭窄,家又在胡同内,司机担心车辆无法调头,不愿开进去,迎娶时将车停在自由路东段宋门里桥边。无奈之下,亲朋好友只好从车上下来,步行到他家参加婚礼。现在,经过政府的改造整修,一条宽阔、平坦、明亮、绿化、美化的内环路呈现在人们眼前,李树友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时常推着80多岁的老母亲在内环路闲逛。他说,过去提起“我家住在内环路”好像都有点儿脸上无光,现在说起“我家住在内环路”则会充满自豪与骄傲。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开封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楼变高了、马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开封的每一点变化都是非常可喜的。看到开封发生的变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会更加热爱开封,为开封美好的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李树友深有感触地说。
《买红薯像过节一样》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25515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