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本地社会 >

传递正能量的绿衣使者

[摘要]王建良在分拣报纸。 他1988年参加工作,在投递道路上一干就是27年,每天送出报刊600多份、信函70多件,行程60多公里。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盛夏,他都能及时把报刊和邮件送到用户手中,从未出过差错。他情系客户,排除万难,让1200多封死信复活,以...

王建良在分拣报纸。  

他1988年参加工作,在投递道路上一干就是27年,每天送出报刊600多份、信函70多件,行程60多公里。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盛夏,他都能及时把报刊和邮件送到用户手中,从未出过差错。他情系客户,排除万难,让1200多封“死信”复活,以细心、热心、耐心的服务温暖万千家庭。他时常利用投递的间隙给群众读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致富信息。他扶危济困,帮助留守老人购买化肥、种子,并捐助困难家庭。由于工作突出,他多次被杞县邮政局、开封市邮政局评为优秀投递员。他就是杞县圉镇镇邮政支局投递员王建良。

王建良的父亲是一名老投递员。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邮政事业充满兴趣,对投递员这个职业羡慕不已。

1988年,王建良高中毕业。当得知杞县邮政局招聘投递员的消息后,他格外兴奋,立即报名。后来,通过有关部门的笔试、面试,王建良终于成为一名投递员,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建良坚持提前半个小时到岗,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他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于乡村之间。夏天,骄阳似火;冬天,寒风凛冽;雨天,道路泥泞;雪天,路面打滑,随时都有摔倒的危险……但他从没被困难吓倒,总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奔波在投递路上。

王建良负责投递的片区圉镇镇,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大,为了将信件、报刊及时、准确地送到用户手中,他在工作中注意记下投递线路,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投递路段走一走,便于及时掌握用户情况。由于对投递线路了如指掌,有时遇到地址不详的来信,他一看收件人姓名就能说出他们的住址。

多年的投递工作,王建良骑坏了8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当每天投递完报刊、信件时,他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27年来,王建良走过的投递里程达49.86万公里,服务176万多人次,投递报刊、邮件568余万件(份),无一差错、无一遗失、无一投诉,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人钦佩。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邮递员工作的真实写照。

2002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九,大雪纷飞,路上到处是积雪。一件从广州寄来的包裹放在圉镇镇邮政支局。为了不让邮件积压,王建良便背上邮件前往4公里外的袁庄村。经过一个小时的奔波,王建良终于把邮件送到该村林恒超的手中。林恒超打开包裹后发现是自己远在广州的儿子给孙子、孙女买的过年衣服。看着满身是雪的王建良,他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说:“太感谢你了,这包裹要是晚送两天,对盼着穿新衣服、过新年的孩子们来说也就失去意义了。” 林恒超的妻子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便急忙给王建良端了一碗热茶,让他暖暖身子。王建良忙完当天所有工作回到家时,妻子已经把除夕晚上做好的水饺端上了桌。

2004年7月的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王建良走过铁底河河堤时,由于自行车负载过重,突然失去平衡,摔进了河里,脚上鲜血直流,自行车和邮包被抛到10米外的河边。为了保护好邮件,他挣扎着从泥水里艰难爬起来,拖着受伤的双脚,一瘸一拐地向邮件包走去。此时,他心中十分着急,如果这些邮件浸水,信件、汇款单、报纸就会变得字迹模糊,虽然他事先已用塑料布包捆好了邮件,他还是脱下身上的雨衣将邮件再包裹严实,以防万一。王建良推着自行车艰难地赶到大路边一个自行车修理部。修好车后,他来到赵集村赵一民家。赵一民见王建良浑身湿透,双脚还流着血,赶紧让他换上干净的衣服,用纱布将伤口进行了包扎,赵一民开车要送他回单位,被他拒绝了。王建良说:“报纸、信件还没有送完,我不能回去。”休息片刻后,王建良冒着雨,强忍着双脚的疼痛,推着自行车走向了下一个投递户。

2010年8月,杞县连续多日下大雨,王建良没有因此停止工作。他把报纸、邮件包好后,披上雨衣就上了路。当他路过荆岗村时,雨大路滑,为了躲避迎面开来的大货车,王建良连人带车翻倒在路边。但当看到盖报纸的雨具被刮破时,他便脱下身上的雨衣,急忙盖在了报纸和邮件上,自己却被雨水淋透了。

王建良家住农村,由于忙于工作,耕种几亩责任田的农活儿完全落在妻子身上,就连“三夏”、“三秋”的大忙季节他也很少回家帮忙。

2012年9月的一天,王建良的妻子一大早就把化肥洒在了地里,想利用周末让王建良帮忙耕地。王建良把四轮拖拉机刚刚开到地头,突然手机铃声响起,他便停下车来。接通后,王建良了解到,从北京、广州、西安等地发到该支局30多份月饼、10多件包裹和信函。王建良想,第二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如果今天不把月饼和过节的祝福信函送到投递户手中,中秋节过后再送去就失去了意义,也辜负了在外地工作的亲人和朋友的一片心意。想到这儿,王建良立刻把四轮拖拉机熄了火,回家推出摩托车,骑上就往20公里外的单位赶。王建良的妻子只好找邻居帮忙耕地。

今年8月的一天,王建良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孙子发烧、咳嗽好几天了,在村卫生室吃药、打针不见好转,村医生建议到县医院检查、治疗。可是王建良的妻子从早上等到中午,也不见他回家。当妻子再次打电话催问时,王建良才突然想起,妻子让他回家给孙子看病的事。在采访时,笔者问王建良:“你怎么忘了给孙子看病呢?”他说:“刚开始我没忘记,妻子打电话让给孙子看病时,我正在分拣报纸,报纸分拣好后,向领导请了假。可回家路过投递户时,我又不自觉地下了车。”一户、两户、10户、30户……就这样,他忘了回家给孙子看病的事儿。

多年来,由于投递工作早出晚归,王建良吃饭没有规律,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为了不耽误工作,王建良随身携带着药品备用。

今年11月的一天,当王建良走到荆岗村时,胃部疼痛难忍,浑身无力,汗珠直往下淌。他服下携带的药物后,仍疼痛不止。这时,荆岗村的一位村民看到这种情况后,急忙从家中开来三轮摩托车把他送到了医院……打完点滴后,病稍有好转,王建良又踏上了投递的路。

碰到地址不详的信件,是邮递员最头疼的事,但王建良却从不轻易将信件退回。他常说:“干一行,爱一行,要时时刻刻把自己当做用户。”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收件人,使这些信件“起死回生”。由于农村没有具体的门牌号,为了投递一封地址不详细的信件,王建良经常挨家挨户地问,一条街一条街地打听,直至找到收信人。

1990年10月,王建良在投递时,发现一张从广东省中山市发来的汇款单,收件人地址为“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圉镇镇供销社张红艳收”,可当他来到供销社询问时,工作人员都说这里没有这个人。细心的王建良看到附言栏内写着“先汇来500元,解治病急用”时,心急如焚,他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收件人。在圉镇镇供销社附近街巷挨门挨户查问了几十家,终于在圉北村找到收件人张红艳。张红艳是个汽车司机,因出车祸腿伤了,正急着用钱,儿子从广东紧急汇来一笔款。张红艳收到汇款单后感激不已。随后,王建良又陪他到医院挂点滴。后来时间长了,两人成了知己。

1998年3月的一天,从山西和四川分别发来的两封信件摆在了圉镇镇邮政支局,王建良在投递时发现这两封信件只有收信人地址,而没有收件人。按邮件处理规定,查无此人可以退回原处。王建良为了处理好这些疑难邮件,想方设法根据来信的地址和笔迹,让同村住户反复辨认,终于准确无误地在后城村和袁庄村找到了收件人刘新兰和袁新民,两位村民对此十分感激。27年来,王建良细致入微、赤诚敬业、为民解忧,深得用户好评,同时给邮政部门争得荣誉。

2008年的一天,一封来自陕西省宝鸡市的挂号信函邮到了杞县圉镇镇邮政支局,收信人一栏写的是“杞县圉镇镇大李庄村李存根收”,王建良一眼就看出此信地址有误,因为圉镇镇根本没有大李庄村。可王建良想,该镇荆岗村李姓人较多,叫“李存某”的就有1000多人。这封信是不是把荆岗村误写成了大李庄?想到这儿,王建良便在这个7000多口人的荆岗村逐家逐户寻找李存根。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终于在荆岗村5组找到此人。原来,30多年前,李存根在部队服役时认识了一个朋友,因近几年没有联系,好友将详细地址给弄丢了,便根据自己的记忆写下了这个地址,结果还是把地址写错了。多年来,王建良复活因姓名地址不详、用户搬迁等原因形成的“死信” 1200多封。

2012年,圉镇镇支局接收到了一件从江苏省苏州市寄来的包裹。王建良在投递过程中却查无其人。后经多方询问,才知道收件人多年前已搬到上海居住。后来,他通过收件人的亲戚才找到收件人在上海的详细地址,自费把该件转邮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王建良说,当“死信”复活时,他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王建良担负着18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的报刊、邮件的投递任务,27年的投递工作让他与乡亲们有了深厚的感情。投递之余,王建良时常挤出时间坚持给群众读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致富信息。这已经成为他多年的习惯。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见报后,王建良觉得这是中央得民心、适民意的一大举动,便决定让这个好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融入百姓心中。为了便于宣传,他把中央政策文件的内容整理成卡片带在身上,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

王建良对笔者说:“做投递工作,不能只是简单地送信送报,更重要的是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人民群众。”

2012年,中央关于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加工和转化的政策出台后,王建良手拿报纸走到哪里就给群众读到哪里。王建良还时常给没有订阅报刊的人们读报,宣传党的好政策。该镇养殖大户于善社,就是通过王建良给他读报,了解国家政策后走上致富路的。人们看到通过读报刊能发家致富后,不少没有订阅报刊的用户主动要求订阅报刊。

近年,农村的很多年轻人去外地打工了,留守在村庄里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每逢农耕季节,购买农资就成了留守人员的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王建良在投递过程中,遇到哪家需要购买化肥、种子等,便会帮他们购买并送到家中,哪家缺钱购买农资,王建良就先为他们垫付农资款。遇到老年人或残疾人提水、打扫院内卫生时,他都主动帮助。碰到邻里纠纷或家庭矛盾他会想方设法调解劝说,为和谐社会助力。一些留守老人生活困难, 王建良还会解囊相助。

2010年,王建良在送信时,认识了杨屯村的李玲芝老人。李玲芝老人的儿子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儿媳妇腿部残疾,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了解这些情况后,王建良对李玲芝说:“您就把我当成您的亲人吧,今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此后,无论工作多忙,王建良都会定期到李玲芝家串门,遇到困难及时相帮。李玲芝因为年龄较大,腿脚不方便,农耕季节购买农资成了问题,王建良便主动帮助她买化肥、种子,还拿出自己的工资1000多元帮助她家解决实际困难。

20多年来,王建良为乡亲们义务帮忙购买化肥26吨、种子1200公斤,为20多户困难家庭捐款3万多元,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100多起。

“王建良忠诚邮政事业,多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是邮政行业的典范。他的工作作风值得社会赞扬、值得人们称赞。”采访时,杞县邮政局圉镇镇支局局长于吉亮说。

(本版图片由刘俊才 王继光 摄)


《传递正能量的绿衣使者》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334203.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