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5 10:41 我要投稿
谦逊、平和、大气,真诚的笑容很容易让人与之敞开心扉,并在交谈中感受到他睿智而灵动的个人魅力。这,就是冯钢军给人的第一印象。
一位熟知他的人说,冯钢军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创业者。诚如斯言,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放弃舒适的工作、安逸的生活,在投路无门中,怀揣着一颗拼搏之心,用如椽巨笔,饱蘸激情重彩,书写出创业创新者的传奇。
白手起家 为梦启航
这几年企业效益蒸蒸日上,慕名到河南和成无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成新材)参观学习、拜访合作的客商越来越多。在了解了企业发展历程后,这些客商无一例外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冯钢军有眼光、企业发展得好。每当这时,冯钢军总是笑而不语。
每一位成功者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坎坷经历,冯钢军也不例外。用冯钢军自己的话说:当时辞职下海,多少有些无奈,而创业的艰辛,更让他始料不及。
2007年,冯钢军已在特种耐火材料领域摸爬滚打10多年,此时的他早已从我市一家大型特种耐火材料企业的销售员,一步一个脚印地升为了该企业销售公司的总经理。本是众人眼中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他,却有着自己说不出的苦痛。
“那时候,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发展遇到瓶颈,加之企业内部管理思路分歧较大,真的已让我苦不堪言,总感觉这样下去只会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冯钢军回忆道,“与其虚度光阴,不如破釜沉舟,干一番事业。”
于是,33岁那年,冯钢军带着对昔日企业的恋恋不舍和身上仅有的15万元,下海了。
创业之初,冯钢军最缺的是资金。满怀憧憬的他找朋友、托关系,但银行不贷、企业不投,四处碰壁几乎浇灭了他的创业热情。“那时候就是一股子冲劲,想着凭自己的本事一定能闯出名堂。可真刀真枪创起业来,才发现已无路可走。”谈起创业之初的辛酸苦辣,冯钢军至今仍历历在目。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用在冯钢军身上再合适不过。
几个月后,开封黄龙产业集聚区对外招商引资,这让此时已找到合作伙伴但仍无建厂基地的冯钢军看到了希望。通过与相关各方的接洽沟通,2007年9月,冯钢军自己创办的企业——开封和成特种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河南和成无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简称和成特耐)在开封黄龙产业集聚区安家落户。
有了“家”的冯钢军,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吃住在项目工地。“那时候真是玩命干,管他风吹日晒、蚊虫叮咬,白水拌饭、大锅熬菜,就一个目的,赶快建成投产。”冯钢军的话语中透露着其创业的坚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工建厂4个月后,和成特耐竣工投产了。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冯钢军辛勤汗水浇灌下,悄然发展壮大。2008年,和成特耐在投产当年便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令业界赞叹不已。此后一年一个台阶,到2015年,和成特耐成功实现股份制改造,变更为和成新材,当年销售收入便达7000万元,成为我市新材料产业骨干企业。
当然,从和成特耐到和成新材,企业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其经历过连续3个月停产,也遭遇过合作伙伴撤资,还有数不清的同行排挤与刁难,但种种困难都没让冯钢军退缩。“新材料产业是朝阳产业,我们的目标在未来。”远见卓识的冯钢军斩钉截铁地说。
正如冯钢军所言,在如今和成新材的老员工眼里,和成新材能有今日的成就,那就是用一口炒菜锅撑起来的。“创业之初的艰苦我们都挺过来了,眼前的这些困难怎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和成新材的一名老员工有感而发道。
创业,在任何时期都是拼搏精神的象征,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过人胆识,更需要孜孜以求的执著。有人说,只有品尝过苦涩才知道甘甜的沁人心扉,或许这正是冯钢军和他的企业让人肃然起敬之处。
创新不止 奋斗不息
走进冯钢军办公室,古色古香的茶几、桌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在最醒目的地方挂着装裱精致的一幅书法——骏业长新,很有人文色彩。
冯钢军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幅书法,时刻鞭策着他创新、创新、再创新。“企业要常出新、善出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力,站在行业前沿,把握市场先机。这正是这些年,和成新材持续发展壮大的动力所在。”冯钢军告诉记者,和成新材始终十分注重科技创新,并为此确立了科技创新的两大路线:技术沉淀、联合开发。
技术沉淀的精髓在于充分调动起企业广大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将多年来积攒的技术、经验,进行针对性改良,服务于新的技术升级与工艺改造,不断推动企业的技术、工艺及设备再造。联合开发则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以企业为平台,构建多个产学研示范基地,有的放矢地解决企业的技术瓶颈,为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有力支撑。
和成新材的这两大技术路线,为其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益于此,和成新材客户盈门,路子越走越宽。
5年前,一家全球水泥行业龙头企业到国内寻找合作伙伴,在苦寻无果后,抱着试试的态度来到和成新材考察。考察结束后,这家企业心满意足,与和成新材一拍即合,随即就合作细节与和成新材展开接洽,顺利签订合作协议及技术引进计划。
和成新材作为行业的新生力量,论个头,难言大;论历史,难言久。然而,和成新材还是在行业“大佬”们的艳羡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高人一筹的技术能力。
“我们质量控制已精确到微米,较好地把握了产品品质稳定性,生产出来的产品个个都是高品质,而在行业内,如何稳定地生产出高品质产品还是困扰很多企业的一大难题。”冯钢军自豪地告诉记者,和成新材的一些关键技术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冯钢军的自豪不仅是对和成新材跨越发展的欣慰,更饱含着对民族工业强大的期待。这些年,凭着对市场的准确判断、超凡的胆识和智慧,冯钢军和他的企业始终致力于国际高精尖技术的国产化推广。
和成新材的一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和成新材生产的某款高端产品,与国外企业生产的同款产品相比,品质上没有差别,但价格却低了20%,同时与国内其他企业生产的同款产品相比,价格虽然高了20%,但品质也高出一大截。因此,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追求更高的质量效益背景下,高性价比的和成新材产品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我们不是在用低价产品去打压国内同行的生存空间。我们是有梦想的一群人,我们的目标是引领行业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冯钢军坚毅地表示,他希望通过技术推广,带动国内更多企业向国际一流技术水平靠拢,最终实现脱胎换骨质的飞跃。
引领行业发展,冯钢军矢志不移。目前,和成新材的产品供不应求,但冯钢军已带着他的企业进入了绿色、节能、环保耐材这一国家未来发展导向的新兴领域,并瞄准了桥梁、涵洞抢修材料及陶瓷特材的“蓝海”。用冯钢军自己话说,德国人连陶瓷发动机都生产出来了,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持续增强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今后发展水平。在企业发展征程中,冯钢军以领跑者的风范和魄力,挥洒着创新的激情,诠释着奋斗的真谛。我们,需要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
感恩社会 不忘初心
一家企业的成功,不在于其创造财富的能力有多大,而在于其为社会做的贡献有多少。冯钢军常说,要以感恩的情怀诠释企业责任。
冯钢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冯钢军时刻牢记社会责任,带领企业投身光彩事业,奉献拳拳爱心:玉树地震捐款15万元,光彩行动捐款10余万元,同心行动捐款5余万元,扶贫助学捐款5万元,爱心救助捐款5万元……
清晨的阳光洒向和成新材优美如画的厂区,繁忙工作中的员工,那挂在脸上的一丝丝笑容显得别样灿烂,和谐之韵油然而生。
在冯钢军的心中,尽一切努力为员工创造更加优化的生产工作环境,是他的默默追求。“作为一家负责任企业,不仅要奉献社会,也要让企业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冯钢军说。
2015年9月,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冯钢军毅然拿出股份回报老员工,让企业2/3的员工成为企业的股东,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接送记者采访的司机师傅说,在这次股改中他也得到了股份,工作起来感觉更有劲。对于企业掌舵人冯钢军,他充满敬意和信任,而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他更是充满了信心。
感恩社会,造福员工,冯钢军极大地增强了和成新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企业向着更高层次快速发展营造出更加和谐的氛围。
《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作为领导者以仁德之心心系天下,就好比北极星光耀于宇宙,其他的星辰都自动环绕着它而有秩序地运行。而冯钢军正是以一个企业家的高贵品德赢得了众人的拥戴、理解和信任。
一位企业家能将事业做到如此,不由让人心生感慨。和成新材,有这样一位掌舵人,是企业之幸,更是行业之幸、社会之幸。有理由相信,在冯钢军的带领下,和成新材这颗冉冉升起的工业新星,必将迎来更加绚烂夺目的未来。
《鸿基始创 骏业长新——记河南和成无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冯钢军》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43860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