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本地社会 >

刘继林:痴迷根雕 化腐朽为神奇

[摘要]刘继林 根雕作品《回眸》 根雕作品《重生》 刘继林在寻找根材。本版图片由刘继林提供 不同于有的根雕创作者去山里寻根,我市杞县的根雕艺术家刘继林的创作根材均来自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带。杨树、槐树、柳树、榆树,这些在杞国大地上常见的树种,它们的根在刘...

刘继林

刘继林

根雕作品《回眸》

根雕作品《回眸》

根雕作品《重生》

根雕作品《重生》

0808wba8-1-3

刘继林在寻找根材。本版图片由刘继林提供

不同于有的根雕创作者去山里寻根,我市杞县的根雕艺术家刘继林的创作根材均来自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带。杨树、槐树、柳树、榆树,这些在杞国大地上常见的树种,它们的根在刘继林的手中被幻化为神奇。受家庭影响,刘继林从小就对根雕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更是沉醉成痴。刘继林利用周末步行、骑车去寻根,树林里、黄河滩、田间路上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因此,他也成为众所周知的“根痴”。刘继林认为,根雕创作是一种造型艺术,首先在于发现,目的是让作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让人在欣赏中产生对人生的感悟。

根雕技艺 三代家传

7月的一天,记者见到了刘继林。由于长年在外奔波,他肤色发黑,但双眼却很有神。谈笑间,作为刘氏根雕第三代传人的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与根的不解之缘。

刘继林告诉记者,爱好根雕创作是受家庭影响。原来,刘继林的外公是晚清秀才,刘继林的母亲受其影响,间接地对刘继林从小对审美的建立起到了一定作用。刘继林说,刘氏根雕的第一代是他的爷爷刘玉堂,闲暇时,他喜欢绘画又善泥塑,常捏些泥人儿、动物消遣。有一天,他去朋友家做客,一进院,见地上有个树疙瘩,一位白发老人手托下巴在仔细端详。旁边围观的人七嘴八舌,有的说像羊,有的说像猫,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刘玉堂上前一看说:“我看这树疙瘩像条狗。”白发老人连忙来到刘玉堂身边,从他的角度一看,嘿!还真像条狗。白发老人喜不自胜,对刘玉堂说:“小伙子眼力好啊,愿不愿随我学根雕?”旁人插嘴道:“你还迷瞪啥,这是远近闻名的根雕大师,还不赶快拜师!”刘玉堂早就耳闻杞县有位根雕高手,今日有缘目睹尊容真是三生有幸。刘玉堂赶忙跪地叩头,拜在了白发老人的门下。由于刘玉堂有绘画和泥塑的根底,学习根雕入门很快,三四年工夫,他便能独立制作,创作出了许多古朴生动的作品。

杞县根雕第二代传承人叫刘传喜,他从小便学会了家传的根雕技艺。新中国成立前,刘传喜毅然从军,加入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大业。淮海战役时,战士们挖战壕挖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树根。战斗间隙,他拿着这些树根施展了家传绝技。当时没有刻刀,他就用刺刀将这些树根雕刻成孙悟空、唐僧等《西游记》人物。

刘继林是第三代传人,他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美术系,曾师从西北著名雕塑家、书画家董青叶先生。他开拓了家传根雕的制作方法。他的根雕创作,着重保留了自然之形、自然之美,将人工处理不露痕迹地隐藏于作品之内,展现出了“稀、奇、古、怪”的根雕造型。他追求粗犷、质朴、苍劲的艺术风格,表现了人与自然相沟通的精神和情感活动。2006年,他用自己创作的317件作品举办了个人根雕展,《百猴闹春》欲跳欲跃、《摇滚与芭蕾》生动形象、《母子情深》感人肺腑。《母子情深》还参加了在长春举办的全国根雕大展并获奖。2013年,刘氏根雕被命名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根成痴 潜心创作

“我都是在平原找根,从不去山里找。”刘继林说,这是他与其他根雕创作者的不同之处。因为受山石影响,山中的根多奇形怪状,是制作根雕作品的好素材。但来自杞县付集镇的刘继林却热衷于平原的根,他的根雕素材均来自于杞国大地及附近的黄河冲积平原上。

刘继林告诉记者,他选用的根以杨树、槐树、柳树、榆树为主。黄河滩上的柽柳、市区周边防护林内死去多年的柳树、田间地头的树林,都是刘继林寻根的目标。槐树根形状最为丰富,“在农村,槐树总是被砍了又长、长了又砍,春日,新发的槐树苗被羊啃咬,秋冬,小槐树又被砍掉当柴烧,所以槐树的根形成了奇妙的造型。”刘继林解释说,大槐树根的心部很坚硬,即使槐树死去多年,槐树根在风吹日晒雨淋下,其根外部腐烂变绵软,但内部仍然坚硬如初,大自然虽让它褪去了外表,但其内部的造型往往奇特不凡。“但柳树根则相反,柳树根是外部坚硬而心部易腐朽,形成透、漏、瘦的造型。”刘继林认为,山中之根与平原之根相比,虽“形”势不如,但“神”势要好,而对创作来说,“神”势高于“形”势。

刘继林爱根成痴,1980年后,他到杞县文化局上班,后又被调到杞县计生委,边上班边搜集根材,周末从来不休息,刘继林计划把时间都花在寻根上,哪里枯树多,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近一点就步行,远一点就骑自行车;小的根随身带着,大的根就用自行车带回家,或者租个奔马车拉回家。1985年后,他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美术系学美术,对根的艺术审美大幅提升,其后的根雕创作便夹杂着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

刘继林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根雕上,他无时无刻不关注着树根,无时无刻不想着创作。

其根雕作品《中华龙》的根材被发现得很偶然。刘继林对记者说,2008年的一天,他路过一户要翻盖新房的人家,看到路边扔着一棵榆树,榆树根形状奇特,像一条腾飞的龙。原来,这棵榆树长在老房上多年,刘继林说,老房的墙内外是青砖,而内部是土坯,这棵榆树顺着墙壁往下扎根生长,弯曲嶙峋,拆房过程中,树根逐渐露出,光根部就有4米多长。刘继林当时就和主家商量要了这棵榆树。回家后,他去掉枝杈,周围的邻居看到后都说像条龙。“经过简单取舍,龙头、龙眼、龙爪都很清晰明了。”刘继林说。

因为用心,刘继林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根材。在人家挖地基时,一个白椿根被扔在路边,巨大的树根被泥土包着,路过之人都没有留意,但刘继林却发现了此根的不平凡之处。于是,他和对方商量好后,找来两辆架子车将根运走。由于根很重,架子车的车胎都被压爆了。待把白椿根运回家,刘继林将泥土除去,一位艺术家朋友当场就要高价买走。原来,白椿根像一只扭着身子转头回望的老虎,虎头和虎腿十分明显。“后来我了解到,盖房那处原来是地主的庄园,附近的老人都没见过这棵白椿树,这棵白椿树应该是在民国时期就被砍掉了,树根留在了土里,地主家在上面直接盖的房。”刘继林说,“由于时间较久,白椿根有的地方已经瓷化,打磨后呈晶化,十分难得。”

记者了解到,刘继林的根雕作品以花盆架之类为主,全部采用平原之根创作,融入自己的情操和艺术手法,受到国内外根雕爱好者的欢迎和好评。

取舍之间 令人愉悦

刘继林认为,根雕创作是一种自我表达,更是一种情操的陶冶;而根雕艺术则是一种取与舍的艺术,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

脑子里装的是如何创作,半夜披衣而起是常事。打开灯,对着作品欣赏,刘继林在夜深人静时享受着根雕带给他的快乐,感悟着根雕带给他的启发。享受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看出哪里有点小毛病就顺手修修,对着根雕欣赏往往一看就看到天际发白。“这个过程很快乐,是由心而发的快乐。”刘继林说。刘继林的根雕作品在国内外很受欢迎,更是被马来西亚等国的根雕爱好者收藏。

刘继林说,根雕是自然美与艺术加工结合而成的造型艺术,有“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之说。根雕作者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再经过人工处理来表现各种艺术形象,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取与舍的态度决定着根雕作品的“神”。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刘继林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创作手法,用平原根去创作,用根雕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怀。

 


《刘继林:痴迷根雕 化腐朽为神奇》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546203.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