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本地社会 >

三重身份的黄河滩区人

[摘要]第一次见到毕国强,是3月27日,在黄河最后一个大转弯处兰考东坝头。他将我们带到铜瓦厢那段残坝,讲述160多年前那场大决口之灾。第二次见到毕国强,是8月21日,两本厚重的小说《铜瓦厢传奇》第一部拿在手中,摩挲着带有夕阳下黄河背景的封面,抑制不住内心的...

第一次见到毕国强,是3月27日,在黄河最后一个大转弯处——兰考东坝头。他将我们带到铜瓦厢那段残坝,讲述160多年前那场大决口之灾。第二次见到毕国强,是8月21日,两本厚重的小说《铜瓦厢传奇》第一部拿在手中,摩挲着带有夕阳下黄河背景的封面,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很快有了8月28日的第三次见面,在乡间小河之旁静谧的东坝头乡法庭接访室,我们进行了一次畅谈。

看上去,毕国强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清瘦的脸庞,目光深邃。

他有三重身份:外科医生、法官、作家。前两者是职业身份,而后者代表了他的文学创作成就。我最关注的自然是他的作家身份,尤其刚刚出版被《河南日报》、大河网、《开封日报》报道的小说新作《铜瓦厢传奇》(第一部)。

铜瓦厢,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有点陌生的地名。用百度搜索一下,仅能见到“铜瓦厢大决口”的词条。铜瓦厢位于黄河最后一个大转弯处,除了一段残堤、一个纪念碑,古镇已踪迹难觅。论历史,却很久远。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便在这里设立了一座兵站,当时叫铜牙城。历经风雨,兵站周边逐渐聚集成村落。人们依黄河而生,村落也是兴兴衰衰。到了清朝,这里逐渐成为豫东一带小有名气、繁华热闹的古镇。史料记载,镇上有渡河码头、河防营、各种商铺、造船厂、造酒作坊、酒楼,还有铜瓦寺、桃花庵等。当时,铜瓦厢归属于兰仪县(今兰考县)管辖,同时是一个黄河险工段。因为当时交通运输不便,运送石料难之又难。为防止河水冲刷堤岸上的土方,人们利用黏土塑型、挂釉,进而烧制大片的琉璃瓦,镶嵌在黄河大堤内迎水的部位,为大堤穿上了一条围裙。在阳光之下,远望大堤内侧,“黄色铠甲”闪亮耀眼,恍若铜瓦镶嵌而成。在古代,“镶”跟“厢”是通用的,因而此地得名“铜瓦厢”。

只可惜,这个美好的景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六月十九,黄河上游各河汇注下游,以致洪水漫滩,一望无际,铜瓦厢一带险工“登时塌宽三四丈,仅存堤顶丈余”。第二天,整个堤坝夺溜,正河断流。黄河决口后,先向西北斜注,淹没封丘、祥符等县村庄,再折向东北,淹及附近村庄……回头看铜瓦厢,一个古村落眼睁睁地被河水卷走,无影无踪。

历史烟云飘过,就要被尘世湮没吗?生活在黄河滩区的后世子民毕国强,下决心要借助文学作品,让今人穿越历史,再现铜瓦厢与古老黄河的幽怨与喜乐。用鲜活的故事呈现历史烟云,写出人类与自然的依存、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

这个念头一出,此后3年多,毕国强便将他的心血倾注在黄河河水之上。无怪乎市作协原副主席张克评价说:“这个题材抓得好!以黄河下游铜瓦厢大决口为素材写小说,你是文坛第一人!”

毕国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兰考人,1964年出生在一个叫做坝城寺的小村庄。父亲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个营教导员,参加过延安保卫战。在红色家庭的熏陶下,毕国强肩上有一种责任感,对家乡、对国家也充满了使命感。他小时候喜欢语文课,高中阶段因为受到“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一念之差选择了理科。高考后被录取到当时的洛阳医专,这就让他后来有了在县医院当6年外科医生的经历。1988年,毕国强被调入兰考县人民法院,搞审判工作,开始写文章。信息、宣传报道,甚至散文、议论文,他遇到机会就会写。一篇关于医患纠纷的文章发表在《河南日报》后,他更是浑身是劲。2012年,毕国强的第一本自传体小说《天下无讼》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他觉得找到了自己,认识到自身还有如此巨大的写作潜力,创作的劲头更足了。

在担任兰考县法院监察室副主任期间,毕国强有一个心愿:兰考作为焦裕禄精神的故乡,应该有一本焦裕禄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书,特别是焦裕禄清正廉洁、反对奢侈浪费、走群众路线的故事,值得现在的党员干部学习。于是,他开始广泛收集素材,深入挖掘焦裕禄事迹,感受焦裕禄榜样的力量。他克服种种困难,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外出,赴焦裕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崮山村,到焦裕禄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如洛阳、大连等地调查访问。为了求证焦裕禄在全国的影响,他到北京、安徽、江苏、山西、陕西等地收集各地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资料。屈指一算,他的总行程达1万多公里,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就有了2013年《清正廉洁焦裕禄》一书的面世,该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22万字。焦裕禄干部学院将其作为学员读物。

黄河九曲十八弯,流经兰考时完成最后一个大转弯,奔向东北、奔向大海。

作为兰考人,毕国强从小就经常去黄河岸边玩耍,对黄河可谓情有独钟。在写焦裕禄时,他就想着还要写一本关于黄河的书。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三害”,让兰考改天换地。那“三害”从何而来?多灾多难的黄河,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兰考历史上出现了“盐碱、风沙、内涝”的现象。黄河多次决口,洪水多次泛滥,以至于河水漫滩、良田被淤埋,兰考一次次成为黄河故道。直到上世纪60年代,兰考很多地方仍然漫天黄沙、沙丘遍地。

为何黄河决口一直治理不住?毕国强带着疑问开始收集黄河的史料,选择铜瓦厢大决口的所在地作为突破口,开始了长篇小说《铜瓦厢传奇》的创作准备。

他找到了《兰考县志》,但他发现县志对黄河记载并不多。兰考河务局一位职工编写的《兰考黄河志》,对铜瓦厢记载也不多。于是,他开始在网上淘书,到郑州古玩市场淘资料,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查找史料。《中国灾荒史》《清史稿》《中国通史》《河南通史》《黄河河政志》,还有《山东黄河志》《河南黄河志》《封丘县志》《长垣县志》等,悉数找到。就拿《黄河河政志》来说,清政府对黄河的银两投入情况,修河、税收耗费的情况,记载得非常详尽。

仅有资料还不够,毕国强利用节假日外出考察。山西吕梁黄河岸边的碛口古镇,黄河上的古渡口,黄河沿岸的山东东明、济南、济宁、东营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很多时候,他兴冲冲地前往,却悻悻而归。毕竟,毕国强想要的东西实在太难找了。当然,也有喜出望外的时候。

毕国强至今还记得,距东坝头40公里左右的东明县长兴集乡,在一个黄河岸边的小村庄,他见到了一位了解黄河的老人。这位老人说,他们是清朝光绪十六年从山西黄河泛滥的灾区移民过来的,世世代代与黄河相依。至今,村里还有一块石碑记载着。毕国强发现他们的房子地基比麦田高三四丈,传统的四合院,家与家彼此独立。毕国强问其原因,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黄河一发水,村子就被淹。有一次,因为大水围困,村民两个月没出村,有的人就饿死了。房子淹一回,塌一回,就只能垫高宅基了。”毕国强问:“那为什么不搬到远离黄河的地方住呢?”老人说:“祖祖辈辈习惯了,离不开黄河,离不开黄河滩地……”对黄河的情感,也许只有居住在黄河岸边的人才能体会得出。

160多年前,铜瓦厢大决口时的河营守备,因为失职而成为“罪臣”。一个回到东坝头,一个跑到了封丘。为了摸清楚当时的情况,毕国强费尽周折,终于在封丘县找到一支梁姓后裔,看到他们的家谱,证实了梁家后裔的身份。梁家人有一个开明的老者,很支持毕国强写书。他详细讲述了梁守备当年进京以及与咸丰皇帝的事情,还建议用真实姓名,不要写负面史迹。

《兰考县志》载:兰考有尚武习俗。为了塑造武林人物,毕国强专门跑到温县陈家沟、赵堡镇,向和氏太极拳传人请教。

到东坝头乡法庭上班之后,毕国强走遍了东坝头乡15个行政村,对黄河也更加执着。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阴晴,他只要有时间,就往黄河大堤和坝头乡跑。

因为铜瓦厢大决口就发生在连续7天下雨之后,毕国强很在意下雨天到黄河边观察河面,聆听河岸的风声,还用相机、摄像机记录雨中的黄河。一个下雨天的下午,他开车在黄河南堤观察,丁圪垱、杨圪垱一带大堤满是泥,路非常滑。他的车一打滑,就要往河里溜……他吓出一身冷汗,路上没人,想找个帮忙的都不能如愿。他拿出千斤顶,一点一点地把快要滑下大堤的车顶回路上去,斗胆坐上车,将车子倒到路中间……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他对黄河的感情,外人是理解不了的。

白天,单位工作忙。他无法坐下来写东西,最多信笔写下一点“灵感”。下班后,他才能静下心来,坐在书桌之前,走进他构筑的铜瓦厢古镇的人物情节。毕国强断断续续用了一年多创作、用了20多本稿纸,然后再一一敲进电脑,反复修改。最终,45万字的《铜瓦厢传奇》(第一部),在张克的指导和团结出版社的促成下,2016年夏天隆重问世了。

铜瓦厢的历史演变和兴衰,高、戴、卫、雷等家族的故事一一展开,让读者大开眼界。兰考一带的风俗,诸如祭河、结婚、祭孔、过春节等,在毕国强的笔下都能够让人一饱眼福。从远古时代的东昏县,到今天的兰考县,兰考大地乃至中原大地黄河下游的历史风云,也能在这部小说中管窥一斑。

尽管毕国强不像大作家那样能够用自如的如椽大笔,驾驭这一重大题材、设计结构情节、精心勾画故事,但其不懈的努力、发掘历史题材乡土题材的慧眼,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据悉,作为河南省直管县的兰考,已经将复建铜瓦厢古镇作为一个黄河旅游观光项目。这座消失160多年的古镇,将通过旅游部门的运作,再现于东坝头黄河岸边。毕国强作为这段历史的挖掘者、研究者,其《铜瓦厢传奇》(第一部)将作为兰考发展黄河文化旅游的重要参考,其书中的部分文化符号将在世人面前“复活”。

他的《铜瓦厢传奇》(第一部)影响力,在兰考县政府网、大河网、网易新闻网、凤凰网及《开封日报》《河南日报》上持续发酵。《中国灾荒史》作者、山东师大历史系教授王林等,对小说予以高度评价。作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作协会员的毕国强却没有停步,准备着《铜瓦厢传奇》第二部、第三部的创作。第二部重点刻画铜瓦厢大决口后逃出来的人们的命运及兰考的灾难。第三部将笔触伸向新中国成立后的兰考,将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黄河、习近平视察东坝头的故事写进小说……大结局,就是铜瓦厢古镇复建成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毕国强创作的传播焦裕禄精神的舞台剧《风舞桐花》已经参加公益演出50多场,并登上了中国民间春晚的舞台。他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话剧《封人请见》也将搬上舞台。省委政法委曾号召全省干警凝聚法治力量,助力“三大攻坚战”,毕国强决心用自己的作品助推兰考脱贫攻坚。

写作上的成就,并不影响毕国强工作的努力。毕国强曾荣立两次三等功,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优秀干警”,被市委政法委评为“模范干警”,被中共兰考县委宣传部评为基层文化先进工作者。他累计向焦裕禄干部学院等单位捐出价值1.5万多元的书籍,向焦裕禄纪念园捐款5000元、向贫困村和包村群众捐款5000元,连续18年资助贫困儿童。

“人活着,总是要有所追求的!”毕国强说。


《三重身份的黄河滩区人》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608666.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