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09 10:25 我要投稿
敬老月已至,生活在某养老院的老刘最近参加了一次“被慰问”活动:一些社团组织志愿者为老人表演节目,老刘看得直打哈欠。“她们跳《小苹果》,我看不懂。现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是好事,可没人问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敬老待遇。”老刘说。记者调查发现,社会提供的许多敬老关怀与老人需求存在错位。
在某微信群里发布着组织志愿者重阳节慰问老人的帖子,号召志愿者积极参与,慰问老人。而同样的帖子在其他微信群里也时常出现,慰问的地点还是一样的,只是组织者不同而已。一位老人说,他最喜欢找人下棋,可是来的志愿者没有一个人提过这件事,见面就要给我剪手指甲,许多人拿着手机在拍照。
陪聊形式化,感觉被利用
“老伴去世后,我变成独居老人,身体又不好,成了社区重点关照对象。”老刘说,每年中秋节、重阳节,社区会组织志愿者为空巢、“三无”老人表演节目。“2012年第一次参加时我还很兴奋,那时老伴刚走,一个人孤独得要命,看到有人为我跳舞,打心里高兴。可慰问一结束,他们像变了个人,还没来得及打声招呼就收拾行李走了。慰问像走过场,一句寒暄都没有,我心里满是失落。”再有这类活动,老刘都是坐在最后一排。
平日里,偶尔还会有社工来家里看望,但老刘对这样的看望并不“感冒”。“每次社工来都待不了几分钟,通常一个人坐下陪我聊天,一个人在旁边拍照,有时连我倒的茶他们都不愿喝,我并未感到被敬重,反而有点像被利用了。”后来,老刘住进了养老院,每当重阳节时,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到养老院,进门就拉着他的手,一握手时,一群人在拍照。今年重阳节,有4批志愿者为他们表演节目,这个刚走,那个又来了,光坐就坐了近3个小时。重阳节前两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统一组织给他们洗澡、理发、剪指甲,但在重阳节的慰问活动中,有不少志愿者拿出指甲刀,在他的手指头上比画,一群人在拍照。
近八成老人盼敬老待遇改善
近期,记者就老年人享受敬老待遇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近八成老人称“享受到的敬老待遇和最期待的敬老待遇不相符”。
在记者选取的5个敬老领域中,受访者已较多享受的与最期待的待遇并不相符。在旅游方面,一些有山水的旅游景区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建业大宏城市花园的老程对记者说,都70多岁了,有几个能爬到大山上去?实际上这些免费的景点一次也没有去过,看起来这些景点免费,实际上中看不中用。在看病方面,小北岗生活区的老余非常感慨:“我和老伴都有一身病,每个月要去好几次医院,那是最煎熬的,排队挂号至少要半个小时。老伴有心脏病,被夹在人缝中连气都喘不过来,如果开封的所有医院能开通老年人挂号绿色通道就好了。”在老余看来,自己和老伴每月医药费要好几千元,相比起来,几元的挂号费是否免除,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现实和理想有差距
记者通过整理看到现实已享受的敬老待遇:某个年龄段以上的老年人免普通门诊挂号费,某个年龄段以上免费乘市内公交车,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被慰问探望,一些景点老年人有费用优待,公共厕所免费使用。
老年人最理想、最期待的敬老待遇:优先挂号看病,看病不需排长队;乘公共交通工具,司机不拒载; 有人陪聊,得到精神慰藉;景点为老人设置优先通道,公厕配备无障碍设施。
接地气很重要
河南大学民族学博士马晓军认为,老年人对一些敬老待遇的期待变成现实还需要一个过程,老年人目前享受的敬老待遇大多建立在社会对老年人的传统认知上,如节日慰问。要让敬老待遇更符合民意,老年人应更多发声,如向社区、老龄部门甚至地方政府反映需求,让社会知道老年人的想法,以便提供更多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敬老待遇。
《敬老月 老人还有更想要的》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63060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