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24 08:33 我要投稿
“老晁,我来给你理发了。”10月12日上午一早,八旬老人王建国就骑着三轮车带着理发工具,来到花园街重病号晁师傅的家中帮他理发。
由于晁师傅生病卧床,王建国只好一手托着他的头部,一手拿着推子剪发。晁师傅乱蓬蓬的头发,不一会儿便被理得整整齐齐,虽然是给病号理发,王建国也非常认真,还拿起剪刀仔细修剪一番,随后,用剃须刀帮晁师傅刮净了胡须。别看王建国理发刮脸的动作如此娴熟,这活儿可不是他的专业,而是他为了方便别人“自学成才”的。
热心,自学理发技术
王建国年轻时是我市粮食局第一仓库保管组组长。那个时候,理发店不多,王建国和保管组的同事每月要到单位附近的理发店理一次发,可每次去了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王建国心想:“如果自己学会理发技能,就能为同事理发了,这样就能解决大家理发难的问题了。”
有了这个想法后,王建国每次去理发店理发时都偷学理发技术。等学得差不多了,他就和同事商量买来一把推子互相理发。从1961年开始,他便为保管组的同事理发,由于王建国理发技术好,后来单位其他组的同事也找上门来。渐渐地,王建国就在单位有了知名度,单位同事都找他理发。从此,王建国在午饭后或下班后就没了休息时间,一心为大家义务理发。
每个月除了给单位同事理发之外,王建国还利用周末免费给家属院的小学生、残疾人理发。就这样,王建国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休息时间为他人免费理发。时间长了,知道他的人多了,王建国的“客户”也逐渐多了起来。
爱心,义务为老人理发
1994年,王建国退休。退休之后,他也没有闲下来,而是开始了新“工作”——义务理发。王建国发现,在家属院或生活区有很多居家或患病的老人外出理发有困难,于是他就到家属院、生活区为这里的老人义务理发。后来,王建国觉得“不过瘾”,就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到处挖掘“新客户”。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建国到医院为一个生病的同事理发,在那里他发现了老年病房这个“大市场”。
从此,王建国的身影就经常出现在各个医院的老年病区和老年公寓。王建国每个月为老人理发一次。为了掌握理发时间,他自己制作了理发登记簿,详细记录每次上门理发的时间、地点和人次。退休后,王建国为他人义务理发25000余人次,仅理发登记簿就记了20多本。“10月2日下午仪北街养老院理发13人次、10月5日下午顺城街老年公寓理发14人次、10月5日下午公园南街雷师傅和他两个儿子3人次……”翻开王建国的理发登记簿能清楚地看到他的服务时间、地点和对象。
贴心,上门服务暖人心
王建国原来在商业大院住,17年前他的邻居高传松突发脑梗塞,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理发成了难题。高传松的老伴儿张喜珠找来了理发店的年轻理发师。理发师到他家后,闻到病人身上散发出的难闻气味,扭头就走。王建国得知后,二话没说,来到高传松家为他理发。从那以后,王建国定期到老邻居高传松老人家里理发,一理就是17年,直到老人去世。
除了高传松,王建国的特殊服务对象还有很多。有一天,他骑着车在包府坑南街碰到一个曾往粮站送面的搬运工,他与搬运工打招呼得知,这位搬运工患病现在只能靠家人推着出门,他看到这位搬运工头发长了、胡子也很长,就问了他的地址,第二天便上门为这位搬运工理发,而且一直坚持多年。
说起自己坚持义务理发这件事,王建国说:“奉献了才会获得。这几十年为人义务理发,我能体会并获得老有所为的价值,同时也换来了用钱都买不到的老有所乐,所以这件事我要继续做下去。”
《最美家乡人:八旬老人王建国义务理发几十年》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63803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