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时政新闻 >

鉴史问廉 法治为本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调研员 韩鹏

[摘要]《鉴史问廉》是一部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视野,从历史兴衰沉浮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遗产,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的好教材。 一 宋朝建立初期,十分重视文化、廉政等法治建设,并建立了选拔官员的严格制度。凡是经过前期审查符合科举条件的举子,一旦入考...

《鉴史问廉》是一部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视野,从历史兴衰沉浮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遗产,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的好教材。

宋朝建立初期,十分重视文化、廉政等法治建设,并建立了选拔官员的严格制度。凡是经过前期审查符合科举条件的举子,一旦入考,以考核成绩的名次排序,作为三元、举人及第和入政为官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的科举制度,为大宋王朝选拔出一代代旷世英才,助推大宋科学、文化登上中国和世界历史高峰。

公元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家道贫困的州肥乡(今属河北)举子李沆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成为北宋王朝的一名官员。此时的北宋王朝,对于官员的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等方面有着严格限制,对有违反者严加制裁,终身不得为官;对于贪污受贿的,则处以极刑。李沆凭借着勤政廉洁的品质,得到朝廷重用, 18年后的公元998年,任中书侍郎、参知政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朝廷政务,实为宰相。

宋真宗时期,经过多年治理,即使普通人家也开始奔向小康生活。而身为宰相的李沆,却依然坚守严于律己、生活清俭的习惯。他在封丘门内的宅院议事大厅门前极其窄小,面积只能让一匹马掉个头,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代贤相”的美誉和“旋马家声”的典故。

宋代对贪污腐败行为的查处,注重制度监督,不分高低贵贱,少走门面过场。宋代一度台谏合一,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宰相、百官均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谏官的选拔以三事为要:轻富贵、重名节、知治体。因此,“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

宋朝规定,御史台谏官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更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一旦宰相遭到御史连番弹劾,即便无实质性过错,也要停职或辞职(类似现代内阁不信任弹劾制度)。台谏有每月向皇帝报告的制度,报告或奏弹不实也不受惩罚。如台谏官上任百日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

当然,台谏长官御史中丞也成为监察对象,如公元1060年(宋嘉五年)五月,台谏官唐介、王陶等8人集体弹劾御史中丞韩绛,韩绛因此被降职(详见《长编·卷191》)。

仅宋仁宗、宋英宗在位的45年间,因台谏弹劾而免职的宰相人次达15人之多,非常惊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尚且受到严厉监督和频繁查处,一般大臣、官吏便可想而知了。

人们往往会把这种现象看做是皇帝个人的英明、大臣个人的廉洁自律,而没有将其上升到国家“制度建设”、“依法治国”的高度来审视。试想,如果没有宋太祖制定“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制约束,宋朝不知有多少士人会被打成“反皇帝”、“反宋政府”的敌对势力而遭遇悲惨命运,怎么会留下大臣们在朝堂之上敢于对皇帝唾星喷面、扯衣相谏的千古佳话?

正因为宋朝“祖宗之法”的不断完善和历代皇帝认真实施,才营造了一个“让思想冲破牢笼”、“让权力关进笼子”、道儒佛“三教合一”、海纳百川的社会政治环境,在思想、文化、道德和科学建设等方面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山之上。

因此,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建设,都是最根本的建设。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谈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时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见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到了1986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改革体制继续前进。”(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纵观中国历史,没有一个朝代的法律制度是尽善尽美、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做到绝对杜绝贪污、根除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用变化、动态、发展、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观作指导,不断改革、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把贪污腐败限制在最低程度和范围之内。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十分重视法治建设,提出了凡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的重要观点。党中央把反腐工作当作法治建设的突破口,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震慑了党内腐败分子,深得人民群众拥护,也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纪录片《鉴史问廉》的正式发行,为从廉政文化、法治制度等方面开展反腐倡廉建设起到了舆论引导作用,呼出了依法治国先声。


《鉴史问廉 法治为本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调研员 韩鹏》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132202.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网站编辑]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