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14 11:38 我要投稿
市委书记吉炳伟在全市“一学两争三优”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要通过活动开展提升推动发展的能力、提升破解难题的能力、提升团结共事的能力、提升狠抓落实的能力。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开封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综合竞争力在持续增强,但也积累形成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加强“四个能力”建设,找到了羁绊发展之根本,找到了振兴开封经济之真谛。在“四个能力”建设中,“难题”是发展的堡垒,“破解”就是要攻破堡垒,提升破解难题的能力,就是践行“三严三实”,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
“难”是因为能力不足
焦裕禄,一个响亮的名字。当年的兰考,面临的不但是发展的问题,最为棘手的是解决百姓“吃饱饭”的问题。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焦裕禄来到了兰考。此时的兰考,一派严重灾荒的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焦裕禄却丝毫没有畏惧这些困难,亲自走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想方设法破解兰考面临的困局。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
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焦裕禄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只要有一抓到底的决心,就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提及焦裕禄除“三害”的故事,我市焦裕禄式好干部、开封县供电公司总经理代鑫波说:“遇到困难就喊‘难’,不是因为真的难,而是有些人能力不足、信心不足。焦裕禄同志遇到的难题,说实话,是真难!可是焦裕禄遇到难题不退缩、不畏惧,而是迎难而上,下定决心为兰考人民除掉‘三害’,这充分说明,只要下苦功夫、深功夫、硬功夫,一切困难都能有效解决。”
在我们身边,一些领导干部害怕遇到问题,经常绕着问题走,遇到问题推诿搪塞,逃避责任,互相推诿。这既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不利于当地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干部本身的成长。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怕事、躲事,本身就是能力不足的表现,缺乏敢于担责、勇于任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一名党员干部来说,一旦出现了能力不足,自己再不努力提高,影响到的就是工作的质量,损害的就是广大群众的利益。
代鑫波说,要想避免出现能力不足的危险,党员干部就应该时刻抱着对能力不满足的心态,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能力目标,不断积累新知识、锻炼新能力、提高新境界,适应新形势,才能让自己得以永葆先进性,得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执政能力。
新的改革大潮已经开始,更复杂的形势需要我们来面对。党员干部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跟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适应千变万化的新情况、应对错综复杂的新局面。代鑫波表示,“三实”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实”。党员干部必须从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确保各项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在抓落实中下功夫,在抓落实中做表率,在抓落实中创实绩。抓落实不能光靠劲头,还要讲究方法。一事当前,要先把事情吃透,把握问题的要害所在和整体性的内在联系,找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本地本部门实际、与群众愿望的最佳结合点,制订可操作的措施,创造性地抓好落实。只有不断地提高“抓落实”的能力,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有效地应对能力不足的危险。
招商引资难不难
今年“五一”期间,全市旅游接待总量18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这无疑是我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扩大对外招商引资的成果之一。
近年,我市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我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提供了条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着眼于大招商、招大商,掀起了大招商带动大发展的热潮。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活动、转换成项目,继而转换成产业,激发出开封经济永续发展的活力。
今年以来,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好戏连台,捷报频传。一个个不断攀升的数字令人振奋:1月至4月,我市新引进省外资金项目70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累计完成149.1亿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合同利用外资1442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152万美元。全市进出口总值累计完成14647万美元(不含兰考县)。1月至5月,我市实际利用外资25586万美元,全市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累计完成3038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中方协议额累计完成51.2万美元。数字背后,彰显着开封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态势。
“我市开放型经济起步晚、基础差,主要外向型经济指标绝对值仍然很小,外贸依存度很低,开放型经济功能平台建设滞后,与兄弟地市相比差距凸显,口岸开放平台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招商引资方面,谋划项目专业性、针对性和深度都不够,吸引力不强,围绕重点产业和新兴业态招大引强效果不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招商难不难?确实不容易。”市商务局副局长丁冬说,“难,更要逢山开路。我们必须迅速创新思路,比别人动更多的脑筋、想更多的办法、付出更多的努力,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
加快开放型经济功能平台建设,建议尽快成立市口岸办。加快在我市设立海关、商检等机构,提高我市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社区和电子商务进农村活动,争取通许县、杞县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加大与上级部门的协调,争取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谋划引进一批服务外包企业落户开封,争创国家级服务外包城市。健全招商项目谋划生成机制、洽谈推进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客商资源库、投资信息库,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开展常态化驻地招商和以商招商。
如今,“开封速度”正在全面提速,全市上下群情激昂。丁冬说:“我们要切实以‘一学’为主线、‘两争’为目标、‘三优’为抓手,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干事热情,创新服务,打造引资洼地;创新平台,打造政策高地,积极营造廉洁从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全力提升市商务系统工作效率与质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好中求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两改一建”难不难
“‘两改一建’是改善开封市老城区人居环境,是城市蝶变重生、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大好事,我们非常支持!”6月3日傍晚,家住西司桥附近的王凤来从西司桥出发,自南向北在御河附近行走,感受着美丽的风光。
自2012年我市大力实施“两改一建”工作以来,我市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优化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更提升了城市品位。 作为龙亭区“两改一建”指挥部工作人员,王凤来回忆起最初的那段日子,笑着说:“尽管那些日子很辛苦,可每次看到游人对风景由衷地赞叹,我觉得很自豪。”
2013年,龙亭湖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指挥部成立,专门负责多年来遗留下来的几十户被征收户。作为当时的组长,接到这个任务,王凤来深知这个任务的艰难:“大家都知道这个工作不好干,可再不好干也得有人干。说实话,我们当时就是抱着‘啃骨头’‘拔钉子’的心态来的。”
为了深入了解被征收群众的想法,指挥部工作人员几乎是挨家挨户走访,从被征收群众的利益出发,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推进“两改一建”工作。为此,毛健家的房产证差点抵押给征收户,方山在被征收人上下班的路上、打工的包子馆门口等好多天,58岁的赵银亮早出晚归没日没夜做工作,侯显艳领着一家兄妹4人一个个地看房源,祁峰、张贵宾曾忙碌36小时就为了和远在上海的被征收户见一面,王凤来的家更是让给了被征收户居住……
“痛下决心、广泛动员、区为主体、部门联动、分步实施、和谐推进”“依法征收,和谐征收,让利于民,阳光征收”“坚持政策公开、补偿公开、评估结果公开、安置房源和价格公开、入住条件公开、办事程序公开、补偿结果公开”……这些要求、原则和制度被工作人员牢牢记在心中,并化为实际行动。
在征收过程中,他们从子女入学、大病救助、社会养老、困难帮扶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入手,制定了各项细致入微的措施,化解了被征收户的心结,工作人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辛苦付出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其实,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非常辛苦,大家都付出了很多,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因为建设美丽开封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王凤来说。
除水系二期工程外,我市古城墙周边环境整治、火车站周边棚户区改造等一大批“两改一建”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如今,很多市民由衷地赞叹,“两改一建”为美丽开封、幸福开封的建设增添了亮丽一笔。
创卫难不难
一座拥有全省半数棚户区的老城,历经多年努力,终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这一极具含金量的称号。捧着这顶沉甸甸、金灿灿的桂冠,西司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孟卫敏激动地说:“创卫工作无疑是艰苦的,但创卫是一项民生工程,只要老百姓满意了,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西司辖区位于老城区,人口多、面积广、环境较为复杂,在创卫中存在不少难啃的“硬骨头”。为了解决这些“老大难”,全力推进辖区创卫工作,孟卫敏总是率先垂范、迎难而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辖区群众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生活环境。
作为曾经的弃管小区,板桥小区的居民过去常年面对院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墙面破损严重、下水道经常堵塞的情况。47岁的居民周瑞荣是板桥小区的第一批住户,可谓是小区发展变化的见证者。“过去小区垃圾遍地,塑料袋、废纸到处飞。”回忆起板桥小区过去的状况,周瑞荣直皱眉头,“夏天蚊蝇乱飞,都不敢开窗户。小区内污水横流,冬天地面结冰更是常有的事,一不小心就会滑倒。”
位于板桥街14号的板桥小区建成于1994年10月,北邻西门大街。小区共有10栋楼,居民1400余人。多年来,小区一直没有物业公司进行管理,院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墙面破损严重,下水道堵塞,配套设施不完善,“四害”滋生,还有财物被盗现象,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区的居民。
全市创卫工作启动后,鼓楼区和西司门办事处将板桥小区列为重点整治对象,联合“会诊”,对症下药,通过集中宣传创卫理念、深入开展集中行动、成立业主委员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逐步为板桥小区“洗澡治病”,一举解决了板桥小区多年无物业的难题。在接下来的“大扫除”中,孟卫敏事必躬亲,带头清扫垃圾,拾砖头碎石。
“创卫是建设美丽开封、幸福开封的重要载体,是一项民生工程,这一荣誉的获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孟卫敏动情地说,“创卫改造的是环境、塑造的是形象、赢得的是人心。创卫让开封如脱胎换骨般变了模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生活更舒适,再累再苦,我也觉得值。”
创卫让开封变了模样,但在创卫的日子里,孟卫敏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有时因谋划部署整治方案与班子成员讨论至深夜,有时因坐镇指挥清运垃圾彻夜不眠,有时因拆除违章起早贪黑……这些是她的工作常态,更是她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的内心坚守。
创卫工作的确是非常艰苦的,但孟卫敏却甘之如饴,因为她欣慰地看到,经过这场创卫持久战,不仅改善了“两个环境”,即清新整洁的辖区人居环境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还收获了最宝贵的“两颗心”,即干部职工的齐心和辖区百姓的人心。
破解难题需要“钻”和“韧”
在当前宏观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社会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一些难题亟须破解,比如,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与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保障粮食安全任务重的难题;城市发展对资金需求量大与缺乏稳定的融资渠道之间的难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政策、资金、人才制约之间的矛盾;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提升与资源、环境基础压力之间的矛盾;城乡统筹发展与各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不足之间的矛盾。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钻”和“韧”。市委党校经管教研室教师马芳芳坚定地说:“破解难题,需要我们用心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情怀;有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钻’劲儿;学习他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韧’劲儿。只要有这两股劲儿,才能破难题,谋发展。
开封面临中原经济区核心区、郑汴一体化的重大机遇,面临迈向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面临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重大机遇,面临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河南省的战略谋划,如何利用?新常态下,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我们该怎么办?一句话, 要有“钻”的态度,要有坚韧的劲头。
在开封发展中,曾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不断钻研新的工作方法、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行为手段,在群众中汲取智慧,到群众中寻求对策。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能力去破解难题,或迎头赶上、或绕道而行、或逆向思维、或转变观念、或改革创新,不管有多少坎坷,达到了我们的目标。
5月29日,开封市县以上领导干部郑重向全市人民做出公开承诺:践行“三严三实”,争当“六个模范”“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庄严的承诺是一种决心,是一种责任,更是破解开封发展难题不服输的“钻”劲儿和“韧”劲儿。
用实干践行诺言,领导干部责无旁贷。开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多少次被淹没覆盖,却又一次次在原址上重建,让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几千年屹立于这片土地上。这就是我们开封人民的“韧”!马芳芳说:“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具备这种打不倒、压不垮的品质,有韧劲,才会有蓬勃之气、奋发之态、火热之情、进取之心,才能在干事创业中有所作为。”
《破解难题的能力强不强》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20497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