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时政新闻 >

“文化+”谱写古城发展锦绣篇章

[摘要]菊花飘香。 全媒体记者李俊生供图 黄土里埋着历史、水滴中含着传说、树叶上挂着故事、空气里淌着宋韵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古都开封风华绝代、气宇轩昂。文化,是开封最厚实的家底,是开封的金饭碗聚宝盆。 在市十次党代会上,我市秉承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勇...

1

菊花飘香。 全媒体记者李俊生供图

黄土里埋着历史、水滴中含着传说、树叶上挂着故事、空气里淌着宋韵……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古都开封风华绝代、气宇轩昂。文化,是开封最厚实的家底,是开封的“金饭碗”“聚宝盆”。

在市十次党代会上,我市秉承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勇立时代潮头,自信而坚定地提出了“打好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的目标,为古都文化发展打开了国际化的视野; 而“人文之城”“宜居之城”“魅力之城”等务实字眼的出现,更是道出了百姓的心声、群众的希冀。

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和启发,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开封人找到了讲述古城故事、与现代对话的“金钥匙”——“文化+”。 当开封在全国所有地级市中率先提出“文化+”理念、成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地级市后,这座有着八朝古都美誉、4000多年建城史、孕育了辉煌灿烂宋文化的城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下,再次用“文化+”谱写了华美的锦绣篇章。

“文化+”在古城应运而生

八朝帝都、4000多年建城史,沧桑历史赋予开封丰厚的文化宝藏。如何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延续历史文脉?如何把文化“活化”?

面对着古城开封文化发展中的一个个时代疑惑,勤劳而坚忍的开封人用不断的探索、实践一一给出了回答:

以中部六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宋都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

以宋文化为特色,以全城一景为亮点,以文商旅融合发展为模式,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最终,将开封打造成宋文化集中展示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先行示范区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那么,具体如何去呈现文化、展现文化呢?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下,开封在大力推进“互联网+”的同时,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理念、推出了“文化+”行动计划。

什么是“文化+”?

市委书记吉炳伟给出了明确答案:“文化+”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是把文化已有及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传承、效益提升、产业转型和组织变革,不断提升开封文化产业及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文化为基础条件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如何实施“文化+”?

市委书记吉炳伟指出了明确方向:实施“文化+”,文化是基础,融合是关键,转型是目的。

“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会展”“文化+工艺设计”“文化+餐饮”“文化+健康养生”“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市场”……

开封的文化活起来了!在新的联接、新的重组、新的融合中,开封文化的内部结构更加优化、活力更加充盈,沉睡的存量资源变成了推动发展的新动力。

“文化+”带来的融合活力,如春夜喜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城市的各行各业;“文化+”激发的转型动力,如夏日骄阳,声势浩大地掀起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热潮;“文化+”与“互联网+”共生共融共进,开辟出独具特色的、以“双+”驱动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文化+”展现水韵之美

开封过去兴盛于水,一度衰落于水,如今崛起复兴同样离不开水。亲水近水的开封人,更痴迷研究水、琢磨水、盘活水、点化水,运用“文化+”,锲而不舍地将水文章做得气势如虹,展现了古城开封的水韵之美。

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雾氤氲……从2014年开始蓄水的开封西湖,经过了5年努力、5年奋斗,如今已初具规模、初露芳容,成为很多开封人休闲娱乐、亲水近水的主要去处。它从北向南划分为生态湿地体验区、滨水休闲商业区、文化艺术展示区、历史文化演绎区、人文主题体验区、生态郊野体验区“六大功能区”,全部完成后,将完美呈现“皇家气象、城市命脉、休闲去处、宋词风韵”的风格。如今,开封西湖边,花团锦簇旁,绿柳掩映中,情深义重的父子、相敬如宾的夫妻、情同手足的同学等,经常结伴游玩,成为开封西湖的“常客”。

开封西湖,是开封坚持文化创新结出的硕果。在“文化+”战略引领下,如今的开封西湖,已成为开封整座城市的绿色之轴、生态之轴、文化之轴、休闲之轴、景观之轴,做活了水文章,打好了文化牌,引爆了市场力,正成为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新景观、新形象、新亮点。“在开封看景去西湖”,已成为来汴游客的共识。

如果说丰富的水资源是开封书写水文章的“天然素材”,那么文化则是刻画其骨架的“如椽之笔”。这篇文章,从落笔之初,就处处打上了文化烙印。

“月在走,水在流,灯影画舫汴河游。细雨打湿杨柳岸,荷花染香往来舟。鱼儿乐,风儿柔,红衣绿裳歌满楼……” 伴随着醉人的《汴河游》,宋服打扮的船工驾着游船,满载游客缓缓驶入大宋御河。华灯映水,琴声悠远,让人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梦回东京汴梁……这条连接龙亭湖景区与包公湖景区的御河自2013年通航以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一致青睐,也激活了沿线七盛角、半亩园、万膳街等一大批文化项目的开发,形成了一条绵延不断的沿河文化旅游产业带。

不久的将来,“六河连五湖串十景”的水系工程将通过河湖的连通,把星罗棋布的景致如项链一般串接起来,使游客在桨声灯影里游览开封。

“文化+”画出一城宋韵

脚踩6座城池,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毋庸置疑,开封是一个有故事、有文化的城市。如何将这些沉睡的资源唤醒,如何将那些仅存在于开封人记忆中的影子重现?“文化+”的融入,为古城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

“中国钟楼在西安、鼓楼在开封”,鼓楼,承载着老一辈开封人的梦想和情结。复古、还原,改造、提升,2013年10月,鼓楼复建主体工程竣工,鼓楼重新屹立在开封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穿越时空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2015年3月,一面鼓腹直径2.5米的大鼓被吊上复建后的鼓楼并被成功安放,意味着“中国最早的鼓楼”开封鼓楼复建正式完成。至此,修葺一新的鼓楼商业街呈现在世人面前:复建后的鼓楼,东西承接鼓楼街和寺后街,北面与古香古色的书店街连通,南面与大相国寺资圣阁相呼应,加上地下商业街、千年鼓楼夜市,文化旅游商业在鼓楼联袂形成“田”字形中心,点燃了开封人、中原人心中的鼓楼梦想,把古城的力量和信心重新找回来、重新凝聚起来。

书店街全长620米、宽19米,是世界上以“书店”命名的两大古街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古街,却曾经广告牌乱挂、各种车辆随意穿行,全无应有的雅致与安宁。2011年7月6日,作为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的标志性项目,书店街街景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经过4个月的改造后,以旅游、休闲、购物、展示为业态,以明清建筑为风格,将文化历史街区保护和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的一条高标准、高水平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展现在眼前,青砖白缝,小瓦盖顶,飞檐挑角,坡顶花脊……经过整治的书店街古韵重现,成了市民旅游、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马道街,以其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于一体的个性,在开封众多老街中独树一帜。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风雨的侵蚀以及人为改造,一些民国巴洛克风格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现象,街道几乎被巨大的广告牌遮盖。为了让马道街重新焕发昔日的光彩,2015年7月,我市启动了对马道街的升级改造工程。如今,整治后的马道街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街上全是青砖青瓦和花岗岩点缀的民国建筑。“马道街美翻了。”“开封惊现民国一条街,‘民国范儿’十足,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的大上海!”一时间,马道街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文化+”唤醒沉睡的国宝

“看城墙,知开封。”城墙凝聚着开封城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每一块墙砖、每一个弹痕都真实记录着开封先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志,是开封人心中深深的情结。开封城墙是一首有韵律的诗,是一曲有节奏的歌,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开封城墙是中国现存的长度仅次于南京古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百年的岁月里,开封古城墙曾多次被淹没,但勤劳智慧的开封人总是反复修建。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墙内外建设了大量建筑,严重危及城墙本体的安全,还有人在城墙上钉钉子、拉电线……那些年,历经沧桑的开封城墙在风雨中沉睡。

为了维护开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风貌,我市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城墙进行科学修缮,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建设环城公园,对古城墙进行旅游开发利用。

今年3月28日,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顺利完工,经过精心准备正式对外开放。优美的环境、崭新的面貌和深厚的文化,成为我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同开封的空中花园,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尤其是华灯初上,在轮廓彩灯的映衬下,古朴的城墙旧貌换新颜,在不失历史沧桑厚重的同时,平添了几分现代的时尚与活力。自试营业以来,每天接待游客2000多人。

这无疑是我市对古城墙旅游开发利用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尝试。面对保护和利用的难题,我市在“文化+”战略的指引下,合理利用古城墙发展文化创意旅游,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引来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文化+”唤醒了沉睡的国宝城墙,而相信这些只是开始,焕发生机的城墙定会为古城带来更多的亮点和看点。

“文化+”演绎古城新活力

近年,开封不断创新思维,融入“文化+”理念,找到了一种演绎文化的全新途径——演绎秀:将高科技手段运用于历史文化的讲述中,将老街、古建筑和时尚元素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提高了旅游品牌层次,开拓出一条经营文化之路。

漂于水上的菊花台,金光四射的宝殿,万国来朝的宏大场景,震撼的水战场面……清明上河园内,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上演,再现了千年前北宋的市井风俗和繁华盛景。

《千回大宋》以300多年大宋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千年开封历史人文为主线,体现水、花、人、城、市五大元素,融舞蹈、武术、杂技多种艺术元素为一炉,诉说一幕幕独具风情的大宋故事。

《银基O秀》是我国首个室外水上演艺秀,真人秀、焰火秀、激光秀、水秀“四秀”合一,引来了韩国“鸟叔”,堪称目前世界上最震撼、最时尚的室外大型高科技旅游文化演艺项目。

铁塔光影秀项目结合开封铁塔的历史文化与佛家文化,利用现代新媒体科技,呈现塔之灵、塔之语、塔之佛和塔之缘,让游客感受气场、接受佛缘、洁净心灵。

“文化+”营造节会大气场

开封的节会,始终将文化作为最浓重的底色,挖掘文化资源,带动文化旅游,不断营造出热络不断的气场和话题。“文化+节会”让开封打出了响亮的城市品牌,极大促进了开封旅游业的发展。

在开封,节会和活动作为展示开封文化和项目的载体,月月有,周周有。

一朵菊花,开美了一座城;一城菊花,开靓了一种文化;一个菊花文化节,开活了一座城。菊花节会在开封已有30多年的历史。“菊花搭台、经贸唱戏”,把菊花节会作为我市开放招商的平台,1994年就已经开始,当年只有30亿元的投资额。而在中国开封第32届菊花文化节中,签约总额达到980亿元。从30亿元到980亿元,数字的攀升,显示出了菊花文化节越来越强的气场和影响。

异彩纷呈的演艺节目,原汁原味的民俗展示,宋韵流淌的景区环境,摩肩接踵的市民游客……一个节会带火一座城,清明文化节举办7年以来,始终将文化作为最浓重的底色,把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宋韵清明画卷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特别是在2016年,随着“文化+”理念的融入,四大类56项民俗文化活动,如同一个个悦耳的音符,共同汇成一支动人的“春天交响曲”,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游客纷至沓来,也成为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

还有,龙文化周、岳飞文化周、宋词乐舞文化周、包公文化周、开封成语典故文化周……这些被冠以中国开封的大型文化活动,都以展现开封宋都文化为目标,从2012年起每个月依次和公众见面。

从2013年建成的“一河两街三秀”、2014年建成的“一湖两巷三园”,到2015年建成的十大重点文化项目、2016年正在建设的十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5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文化作为开封之魂、发展之翼,随着一批批文化项目的建成落地,开封一砖一瓦都打上了“开封烙印”、一景一园都讲述着“开封故事”、一街一巷都凸显出“开封特色”,古城开封演绎出精彩新故事。


《“文化+”谱写古城发展锦绣篇章》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487472.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