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时政新闻 >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学习徐州经验 补齐产业短板”系列报道之一

[摘要]【编者按】10月10日,我市召开了补齐短板工作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补齐产业短板的若干意见》,坚持以补齐产业短板为重点,坚持以大招商为载体,坚持以大项目为支撑,坚持以金融创新为保障,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补齐制约产业发展最关键、今...

【编者按】10月10日,我市召开了补齐短板工作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补齐产业短板的若干意见》,坚持以补齐产业短板为重点,坚持以大招商为载体,坚持以大项目为支撑,坚持以金融创新为保障,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补齐制约产业发展最关键、今后五年必须突破的短板,逐步消除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高端等问题,为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委书记吉炳伟指出,我市要“远学杭州,近学徐州”, 推进补齐产业短板工作。为学习徐州经验,10月12日在开封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刘会敏的带领下,本报特别报道组专赴徐州,深入政府局委、企业园区进行采访。今起,“学习徐州经验 补齐产业短板”系列报道将在本报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五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地位,“一代帝王乡”的传奇美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雅号,粗线条地描绘着苏北重镇徐州市的过去和现在。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徐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江苏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徐州市完成生产总值5320亿元。如此的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仅居江苏省第五位。徐州人认识到,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徐州差的是工业。徐州重工业产值曾一度占全省的1/4,近年却是江苏省唯一同时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国家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城市。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徐州人缜密思考、审慎抉择,他们紧紧咬住工业、抓住产业,用工业发展之花编织着希望与梦想。

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说:“闯出一条自己的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之路。”

这条工业振兴之路,徐州走得坚定而踏实。这些年来,徐州市抓住机遇,与时代同步,真抓实干、真转真改,形成了自己的龙头企业、主导产业。

根据国家和江苏省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徐州实际,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010年,徐州市出台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环保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年,徐州市出台《关于培育营业收入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的实施意见(试行)》,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千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加快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产业层次由低变高的转变。徐州市的思路是,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积极引导,精心服务,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千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千亿元企业两家、300亿元企业4家、百亿元企业16家。

发展不发展,政策很关键!徐州市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奖励激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新上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项目、鼓励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企业新建园中园、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支持产业缺项加快发展、优先保障企业生产要素供应。

徐州市积极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先办理新兴产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土地、环保等相关手续,加快项目实施。支持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将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

同时,徐州市成立了大企业(集团)培育协调小组,每个重点培育企业由一名市领导挂钩扶持,及时跟踪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重大问题,如对企业报批、用地、融资、用工、政策资金争取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跟踪解决,提供绿色直通车服务。

收获与汗水相伴,徐州市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冶金、能源、建材等六大千亿元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工业经济体系。装备制造业是徐州市重要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有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约翰迪尔、利勃海尔等。徐工集团高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五位,云意电气、美驰车桥等零部件产品全国领先。

数据显示出徐州市产业培育成果:2015年,徐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53家,工业总产值突破12454亿元、增速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8亿元、增速9.3%。其中六大千亿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470家,工业产值11000亿元、增速7.7%,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8.3%。在六大千亿元产业中,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634家,工业产值3313.97亿元;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005家,工业产值3049.38亿元;煤盐化工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65家,工业产值2210.61亿元。

依托资源禀赋而兴的工业成就了徐州过去的辉煌,传统产业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培育编织着徐州人未来的希望。

“十三五”时期如何发展?徐州市认为“十三五”是工业化加速发展期,要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推进“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和现代农业建设,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学习徐州经验 补齐产业短板”系列报道之一》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506085.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