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4 09:42 我要投稿
“十三五”期间,徐州要打造区域性的产业科技创业中心、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高地,通过“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把徐州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州市市长周铁根说,徐州将把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和发展方式的创新上,把打造提升创新凝聚力作为推进发展的重中之重。
科技创新,政府能做点什么?
6月21日,由徐州市人才办、双创大赛办、软件园共同主办的“赢在徐州——创新汇周二路演吧”海外人才合作交流专场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的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依次登台,路演自己的创新成果,寻求合作机遇。
9月26日,由徐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赢在徐州——高校科技成果对接周”活动举行。在当周,来自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22所高校的近200位专家、创新团队等齐聚徐州,展示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洽谈成果转化项目合作,在科技创新、技术转移、产业培育等方面与徐州市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
22所高校带来208个科技项目,与徐州企业达成初步意向近100个项目,涉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当地业界评价: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与徐州主导产业发展贴合度高,通过此次项目路演和展示,必将促进科技成果更好转化、校地合作迈上新台阶。
去年12月17日,2015徐州市跨国技术转移对接交流会召开。会上,100余家企业参加对接洽谈,达成合作意向40余项。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徐州市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眼界,打破梯次转移、跟随发展的思维定式,工作中坚持“站高一步、想深一步、看远一步”,敢于同发达地区同台竞争——
一是突出产业科技创新。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徐州行动纲要》,突出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服务化主攻方向,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
二是突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全力抓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技产业园区、产业化基地等三个层面的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合作建设人才数据库、科研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基地等载体平台。
三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健全研发投入机制,推动科技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发展,加快引进天使投资、创投、风投、股权投资等产业投资基金,把更多的政府产业扶持资金、科技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创新创业。
7月,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火热出炉,徐工集团成为唯一跻身前十的中国企业。从全球最大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到2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再到亚洲最高的高空消防车,一系列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在这里诞生。徐工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在5%。
10月13日,在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排列着10多套大型生产装置,分外引人注目。这是该公司最核心的氯氢化技术装置,是该公司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系统,解决了副产品回收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
徐州市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以确保技术领先、产品富有竞争力。
过去5年,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2015年,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505.26亿元,5年增长3444.26亿元,翻了两番。过去5年,徐州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0家,完成科技减免税额33.1亿元, 2400余项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在徐州实施,累计获得扶持资金13亿元。
过去5年,徐州高新区集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200多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9个,省级研发平台46个,风投创投及上市服务机构12个,知识产权服务机构6个,创新创业孵化机构22个。引进高端人才团队20多个,其中院士团队3个,千人计划专家团队6个。高新区初步形成了创新链与资金链相互促进、研发与产业相互融合、人才与创新相互推动的创新生态链。
如今,徐州已初步形成以世界级创新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梯队。科技创新,百舸争流,科技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
《科技创新支撑新发展——“学习徐州经验 补齐产业短板”系列报道之二》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50959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