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28 09:06 我要投稿
群众办事更方便了,基层决策更民主了,矛盾化解更及时了,干部干事更规矩了,基层治理的抓手也更多了……
去年11月,通许县被确定为全省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示范县以来,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抓手,努力形成一个公开透明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以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核心,努力形成一个快捷高效的便民服务机制;以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为目标,努力形成一个依法有序的矛盾调解化解机制;以促进党员干部廉政勤政为重点,努力形成一个严格持久的党风政风监督管理机制。
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影响着每一位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活。
“让制度在群众监督下加速固化”
再好的制度如果落实不力,就有可能仅仅只是“走在路上”、“停在纸上”,而无法真正“落在身上”。通许县在四项机制落实的过程中,不仅借助督导层层传导压力,更把群众的监督引入制度的落实中,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倒逼机制。
一本收录了通许县29个部门、98项审批及便民服务事项的小册子,发到该县各个乡村,上面各类服务的办理时限、办理流程、责任单位、联系方式应有尽有;1万余张便民服务明白卡、 436个便民服务公开栏,覆盖了该县各村的重点人群、主要街道。
借助公开的力量,群众对各项办事流程摸得“门清路熟”,也让基层干部增加了不敢懈怠的压力。一名基层干部不无感慨地说:“过去很多时候,事情该咋办全靠干部一张嘴。现在,许多群众通常是直接拿着政策依据找上门来。”
《基层党风政风机制建设操作手册》的编制和1.2万张群众“监督卡”的发放,将基层权力运行全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今年以来,该县累计查结农村案件26件,党政纪处理28人,其中涉及经济案件16件。
该县为每个村统一印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记录本,实行记录人、群众代表、支部书记“三签字”;每个村统一制作“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公开栏,决议事项、决议结果和实施情况必须向群众公示……从制度层面保障群众的全程参与,让阳光照亮基层民主决策的每一道程序,真正有效消除了民主决策的短路现象。今年以来,该县309个村(社区)共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基层解决各类事项470余件,没有发生一起与之相关的信访案件和矛盾纠纷。
通许县委书记路云说:“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归根结底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这些制度的落实,离不开群众的深度参与。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不断扩大群众知晓率、提高群众参与度、强化群众监督力上下功夫,努力让制度在群众监督的目光下加速完善、落实、固化。”
“用制度汇聚服务群众的正能量”
“家里停电了,就去找赵振茂;种地想换新品种,就去问周新愿……”在冯庄乡赵庄村许多村民看来,村干部不仅能把职责内的公事办得妥妥帖帖,就连村民有私事找他们帮忙,也通常是有求必应。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村干部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通许县在去年村“两委”换届中,把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作为加强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的重要契机,下大力气把服务意识强、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如今,该县45岁以下的党支部书记占48.6%,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1.7%,53名大学生村官选进村“两委”班子,他们中许多人是专业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通许县委党校还对该县309个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进行集中培训,各乡镇对村“两委”班子成员集中轮训一遍。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动四项基础制度在“最后一公里”落实过程中实现加速跑。
有人买车看品牌,有人买衣服看品牌。在通许县许多老百姓那里,就算遇到矛盾纠纷找人调解,也要仔细挑挑“品牌”。截至目前,该县已建立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412个,有人民调解员1014名,不仅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的全覆盖,更重要的是把一批在群众中威信高、能力强的热心人充实到矛盾调解队伍中。如今,程世英、李凤玲等一批优秀调解员,已成为群众中耳熟能详的金字招牌,许多群众甚至排队预约自己认可的调解员调解纠纷。
基层干部在信访工作中的责任得到进一步夯实。通许县正在大力推行“四合力”工作法和“一单式”工作法,引导群众依法逐级反映诉求,把每一级干部的责任都从程序和制度层面严格确定下来,消除了责任棚架现象,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今年以来,全县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393起,化解1372起,化解率98.5%。
基层干部的服务职能得到空前强化。全县建立了以乡村干部为主,基层党员、大学生村干部和社会志愿者为辅的便民服务队伍,大力推行以机关干部下基层全程代理服务、窗口单位预约上门服务、组团定村排日巡回服务、固定窗口定向服务、志愿者互助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个服务”。同时,健全内部服务管理制度和来访接待、首问责任、限时办结、服务承诺、检查考核等工作制度,并将制度公示上墙,从制度层面消除了过去为基层群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粗放散漫、标准不一等弊病。
“建好让制度落地生根的平台”
房屋窗明几净,设施配套齐全,如今,提起通许县城关镇戴庄村的村委大院,该村村民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门可罗雀、破败不堪的景象。在通许县全县范围内,戴庄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是个例。
去年以来,通许县坚持把阵地建设作为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的前置工程,在市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县财政拿出348万元,为58个村新建了村室,彻底消灭了无活动场所村;每年拨付309万元,落实每村1万元党建工作经费;每年拨付166万元,为每个村拨付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证基层有合适的场地、足够的财力为群众提供服务。
以“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为支点,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已覆盖至全县各个乡村——
县上重点抓完善,30多家职能部门进驻了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服务,结束了“各挂各的牌,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现象,让老百姓得以“推开一扇门,办妥一筐事”;
乡镇重点抓整合,建成集党务、计生、民政等服务为一体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历史上首次把乡镇层面分散于各个站所服务职能整合起来,集中办公、集中监管,让群众过去到乡镇办事常见的“摸不着门、找不对人”的现象成为历史;
村级重点抓建设,建成了8个社区党群综合服务体、176个村党群综合服务站,实现服务有场所、有标牌、有流程,对于村干部而言,轮流坐班服务正成为一种习惯,对于村民而言,群众办事、干部跑腿已成为一种常态。
目前,县乡服务大厅平均每天接待群众都在600人以上,村(社区)党群综合服务站(体)累计群众开展代办服务1900余件,群众普遍反映,如今办事人好找了、路少跑了、效率高了。
《通许县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工作纪实用制度“钢筋”托起幸福广厦》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tongxu/17905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