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23 10:05 我要投稿
本报记者董伦峰 通讯员伊人 孙秀明 文/图
李本松艺术简介:
李本松,永和轩主人,字诗雨,号夷仁,1963年生,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书画家。受家庭影响,自幼酷爱书画艺术,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国画专业;其书法受教于著名学者、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
1986年开始从事书法创作,1993年始在开封大学从事书法、绘画教学工作。系民建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艺术网书法艺术顾问、开封市政协委员。现担任民建中央书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书法研究院专职书法家、首都博物馆画院特聘书法家、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职业画家协会理事、北京彬燊阁艺术会馆签约书法家等职务。其作品多次在国家及海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奖,并出版多部作品集,为10多本报刊杂志和多部纪录片题写刊名(片名),其作品多次被国家领导、海外华侨及影视界名人收藏。
近年来,李本松书法作品参与国内多家拍卖行上拍并取得良好的拍卖纪录,同时深得业内人士和书法爱好者关注和收藏。
中原文士书法风流
中华民族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素以真善为美,崇尚情理统一,文质彬彬,不易有常,不偏不欹。这种美学思想反应到书法上,表现为追求中和端丽、温柔敦厚的书风。王羲之被尊为千古书圣,主要原因就是其书风不温不火、不激不历,有一种魏晋文人风流的中和之美。可以说,以二王为典范的书家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历朝历代,层出不穷。有开宗立派的大家,灼灼生辉;也有默默无闻,消失在中国书法历史云烟里,书名不显者。但书法的中正和雅之美,已成为书法审美中一项重要标准之一。
见到李本松先生的书法作品,第一感觉就是属于以二王为基础的正统书法,流露出东方文人的典雅之气,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风流倜傥,潇洒俊逸,皆得羲献遗韵;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书卷气很浓。一如他的为人,睿智执着,博学笃厚,厚德率真,文雅高逸,具有中原文士的朴实性情。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书法史上,更是名家辈出,从甲骨文的出土到魏碑龙门二十品,从李斯创立小篆到孙过庭的《书谱》,从郑道昭到苏黄米蔡宋徽宗,一部中原书法史,半部中国书法史并不为过;而以中原书家形成的中原书风,更是吹遍了全国。可以说,每一位生在中原地区的书家,都有弘扬中原书风的责任与义务。近几年,在四方友人的邀请下,李本松先生游历吴越,交游京师,西走巴蜀,南下琼州,谈书论道,挥斥方遒,可谓是,三吴郡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争追随;书名渐显,声名远播,名冠四海。书如其人的艺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使李本松先生很快成为中原书风的中坚力量。
在中国商务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6家单位联合推出的“中国征信·11315在行动活动中,李本松欣然命笔,写下“国之公器,民之保障”八个大字,受到与会领导高度赞扬。
在2015年《共圆中国梦·纪念民建成立70周年艺术作品巡展》活动笔会上,李本松先生的书法以其温文儒雅的夷和之美书风脱颖而出,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马培华先生的高度重视,并委以中央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的重任。并代表民建中央画院参加社会主义学院笔会活动(全国每一个民主党派选派一位书法家、一位画家参加这次活动),李本松先生的书法又得到业内人事的普遍赞赏。
马培华先生在为李本松撰写的《一生相约不负翰墨——李本松书品人品漫谈》这样写到:“本松于书法,追求典雅潇散,清新隽逸,重情致,重气韵,这种情致和气韵,即是人们所说的书卷气。要在书法作品中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
著名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在为本松先生写的序言《文以载道雅士风流》中也这样写到:“我仔细研究了本松由二王行草传承而来的系列书法作品,笔墨精妙、墨韵飞扬、淳淡婉美、精致雅淡,字体飘逸而未流于狂放,蕴含着魏晋风度,从文的书法角度讲,很好的达到了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毋庸置疑地说,李本松先生书法中的书卷气给人印象最深。那么,书卷气对于书法家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先生说:“书法分为聪明字,功夫字和书卷字,最高层次的就是书卷字。”宋代大文豪、书法家苏轼说:“颓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这里的“书卷字”“神”“士气”共同含义就是文人气,书卷气。李本松先生正是以其视书法为生命的“痴情”,在“书”字下了苦功。
穷其半生无所求,一生只为圣贤“书”
在中国人的百科辞典里,书字的涵义异常丰富;而在李本松的书法历程中,首要做的三件事就是,读书,临书,教书,以书传道。在书法名城开封汴梁,书法文化底蕴非常厚重,本松先生孩提时代受家学熏陶,临池学书,楷书临习柳公权、欧阳询等名家碑帖,隶书研习《张迁碑》、《乙瑛碑》。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并在祖父的指导下,从《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学起;饱读古代诗书经典文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位文人书家,成为其人生追求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5岁的李本松曾每天徒步20多公里,到河南大学(时称开封师范学院)学习书画。由于年龄不够,他只能静立在教室外听课。书法的魔力和美妙意境像磁石般吸引了这位有志少年,更发掘了“笨鸟”的潜能和天赋,从此他一步踏进了书法领域,开启了求学、探索、寻梦之路。许多年之后,李本松终于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开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一名教授,从此,传道、授业、解惑,使他的艺术人生中又多了教书育人之“书”。
可以说,在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李本松一直以哲理性的思考体悟为书之道,他知道,要成为一位书法家难,成为一位书法名家更难,而成为一位真正的文人书家更是难上加难。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从书法文化内涵上下功夫,追求字外功。在当代书坛名家欧阳中石先生的言传身教中,本松并没有拘泥于那一家那一派,而是“学其法,得其气,忘其形”。在学会之后,考虑得到了什么?在得到之后,要忘掉什么?这是一个书法境界升华的过程,如果没有这种升华,再好的书法,也只是行走在中国书法史名家笔墨阴影里。
明董其昌说:“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这里无疑道出一个书法传承与创新的关键问题,不可泥于古人,要在古人书体风貌中,脱胎换骨,独辟蹊径,形成独具魅力的个人风貌,才能在大浪淘沙的书法风云中,形成中流砥柱。而这里的“金丹”到底是什么?李本松经过长时间的禅悟式的思考,终于体悟到,脱胎换骨的“金丹”正是书法家的文学修养与富有中国君子之风的人文品格。如何在行云流水、点画挥洒中展现出自己的率真性情,把人品与书品形成高度的和谐统一,正是李本松先生始终思考的问题。
李本松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千万不要说书法家,文人书家什么的,那只是我的书法人生目标,目前还没有实现,这一生能不能实现也只待后人评说。如果能从我书法作品中看到我自己的书法风貌与书卷气,我已经感到很满足了,这说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艺无止境,学无止境,我将以更大热情,投入到书法的学习与创作,写出更好的作品,为中国书法辉煌大厦添砖加瓦。”
《中正和雅 儒士逸风——李本松书法艺术掠影》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bianliang/33820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