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0 21:28 我要投稿
全宋诗。
苏轼书法。
欧阳修书法。本报资料图片
说起宋代的文学,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宋词、唐诗、元曲、明清小说,这是学文学的人经常说的话。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是一种很不全面的概括,它遗漏了很多东西,它把文学史简单化了。实际上,除了宋词以外,宋代的散文、宋代的诗歌,也有着极高的成就。当然,唐诗与宋诗风格不同,有人喜欢唐诗,有人喜欢宋诗是很正常的。但不加研究,或者人云亦云,对宋代诗歌的成就不加理睬,或者一概否定,则是不可取的态度。
河南大学文学院耿纪平先生认为,宋时,就开始注意唐诗和宋诗的区分,但仅仅限于风格,没有厚此薄彼。至明朝,对宋诗评价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宋诗比较零散,没有一部比较大的选本。至康熙年间,出现了《宋诗钞》,但收的也不算多。清代末年,学者开始认识到宋诗的价值,比如陈衍先生。当代学者钱钟书、缪越等人对宋诗多有精辟的论述,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
在唐诗这座高峰面前,宋代诗人并没有气馁。他们独辟蹊径,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时代的风格。他们扩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以日常生活入诗。似乎不值得描写的琐事细物,都进入了宋人描写范围。苏轼将水车、秧马等农具入诗,黄庭坚大概爱喝茶,故其诗歌中有咏茶之作。私人友谊,一瞬间的心理波动,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宋人都能以诗歌的形式表现。甚至很深的道理,还有一些纯知识性的感想,宋人都能用也敢用诗歌形式来表现。总之,宋代诗歌更加知识化,同时也更加世俗化。所有这些,都与禅学风格有很大关系。禅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发现哲理。
宋代诗人,有很明确的风格追求,有很多风格类型唐诗中是没有的,或者是不多见的。比如梅尧臣诗歌呈现出的平淡、王安石诗歌呈现出的精致、苏轼诗歌呈现出的畅达,其他如黄庭坚诗的瘦硬、陈师道诗的朴拙、杨万里诗的活泼,如果非要概括一下宋代诗坛的整体风格,莫若平淡二字。所谓淡而有味。苏轼诗歌深受陶渊明影响,看似信手拈来,细品则韵味无穷。黄庭坚推崇杜甫晚期的诗歌,也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很欣赏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对杜甫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也很推崇。总之,他们追求的是“绚丽之极归于平淡”。
宋诗,实际上是我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又一高峰。宋以后的诗人,虽然也有自己的创造,但没能于唐诗、宋诗之外创造出明显的另一种诗歌模式。元、明、清的诗人,要么学唐,要么学宋,甚至同一位诗人,也时而学唐,时而学宋。宋代的严羽,批评宋代诗人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辨》),但殊不知,这些正是宋诗的价值所在。耿纪平先生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和宋代的哲学、史学以及科举的发达有很大的关系。后人对唐诗、宋诗的风格差异有很精辟的论述:“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或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总之,唐诗是浓妆艳抹,宋诗是素面朝天;唐诗是热烈奔放,宋诗是含蓄内敛;唐诗情感奔放,宋诗长于思辨。
宋朝初年的诗坛上,主要有白体、昆体、晚唐体诗歌。所谓白体,顾名思义,就是模仿白居易风格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李、徐铉等。宋朝重视文人,所以宋代文人的生活比较优裕,闲暇之时,互相唱酬,这些诗歌都被编成了诗集,比如李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等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但这些诗歌只是模仿了白居易诗歌闲适的一面,对白居易同情民间疾苦的诗歌却继承很少。倒是王禹,对白居易的诗风继承得比较全面。王禹早期也写过许多闲适诗,但是,他觉得白居易的讽谕诗更有价值。在商州谪居时,他写了许多这类诗歌,如《田词》《乌啄疮驴歌》等,其中《感流亡》一诗描写了一家贫民的疾苦生活,“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呱呱三儿泣,一夫鳏”,最后“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 从这类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王禹作为一位文人,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王禹喜欢白居易,同时也很喜欢杜甫,他写过“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的诗,他认为“子美集开诗世界”。由于对杜甫诗有较多领悟,所以其艺术境界变得富于深度: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村行》)
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特征,是从王禹开始的。
“晚唐体”诗人贾岛、姚合诗的风格是比较怪异的,所以,宋初模仿二人风格的几位诗人的诗歌,被人称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著名的是“九僧”,他们是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他们像贾岛、姚合一样,整日推敲苦吟,用力于词句的新奇与刁钻。诗境大多幽僻怪异,如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楼”(保暹《秋迳》)、“磬断危杉月,灯残古塔霜” (惟凤《与行肇师宿庐山栖贤寺》)、“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惠崇《池上鹭分赋得明字》)等。写来写去,描写的内容越来越窄,由于重视词句,整篇也不能浑然一体,给人有句无诗的感觉。据说进士许洞会“九僧”,要和他们一起作诗,“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 ‘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欧阳修《六一诗话》)看来这位进士,对九僧的诗歌相当熟悉,对他们的毛病,也比较清楚,所以,一出手,就点中了他们的死穴。
《宋诗:独辟蹊径 风格鲜明》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10283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