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本地社会 >

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文化:淮南古茶 首推信阳

[摘要]茶之韵广场的牌子。 茶农采茶。 碧绿的茶园。 茶之韵广场花园里的元贞茶社雕像。 茶之韵广场花园里的时珍赞茶雕像。本版图片均由记者李克君摄 山南以峡州上淮南以光州(今信阳境内)上,义阳郡(今信阳)、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茶圣陆羽在其《茶经...

茶之韵广场的牌子。

茶农采茶。

碧绿的茶园。

茶之韵广场花园里的“元贞茶社”雕像。

茶之韵广场花园里的“时珍赞茶”雕像。本版图片均由记者李克君摄

“山南以峡州上……淮南以光州(今信阳境内)上,义阳郡(今信阳)、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八之出》中这样描述信阳地区的茶叶。

到了北宋时期,苏东坡尝遍天下名茶,挥毫写下“淮南茶信阳第一”的评价。

位于河南省南端与湖北省交界处的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之间。辖区内大别山蜿蜒东去,桐柏山脉逶迤西来;南部山区层峦竞秀,无数俊山俏峰耸立其中,众多秀湖丽水缀于其间;中部丘陵跌宕起伏,垄岗相接,梯田层层,水网密布,白帆点点,一片江南景致。在所辖七县两区的范围内,天然就是“中华神叶”茶叶的一个重要种植区。从唐代“茶圣”陆羽评价之后,信阳地区的茶叶被历代文人推崇并成为贡茶而经久不衰。

离开“茶圣”陆羽故里天门,回忆着陆羽曾经走过的访茶之路,“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第二特别报道组一行,于7月18日来到了陆羽曾经寻访茶叶路的第一站——河南信阳。在这个被陆羽和苏东坡首推的淮南茶产地,记者一行深入寻访信阳茶叶历史上的辉煌、信阳毛尖的现代名气和信阳地区独特的茶文化氛围。

我国既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茶树的故乡,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关于信阳茶的来源却依然是一个谜团。在信阳晚报社同仁袁国华的陪同下,7月18日上午,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了信阳市公式河区茶之韵广场附近,听取信阳地区关于茶树来源的一个凄美传说。

在河南信阳毛尖产地的茶山,随处可见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茶姐画眉”的小鸟。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由于贫困劳累,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瘟疫,死了许多人。有位名叫春姑的姑娘心地善良,看在眼里非常着急,便四处奔走寻找能为乡亲们治病的人。

一天,春姑在采云山上遇见一位采药老人,获知需要翻过九十九座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江,在神农采药的地方能够找到治病的神药。于是,春姑战胜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位银发老者,他就是人们敬仰的神农。神农对春姑说:“神药的种子必须在十日内播种,否则不能成活。”为了能及时到达家乡,春姑恳请神农施法术将她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小画眉,并答应了神农的嘱咐“神药发芽之前不能笑,否则将不能变回原样”。

然而,当由春姑变成的小画眉看到家乡的时候,忍不住高兴地笑了,而掉在地上的种子也神奇地开始发芽了。此时的小画眉却由于过度劳累,晕倒在茶树边,化成了一块似鸟的石头。不久之后,石头上长出了一朵牵牛花,花蕊变成了一个个金黄的鸟蛋,一只只小画眉破壳而出。它们啄下一片片茶叶飞向村子,将茶叶送到病人的嘴里,乡亲们终于得救了。

茶农为了纪念春姑,就将小画眉取名为“茶姐画眉”。此后,信阳地区到处种满了茶树,小画眉也成为茶农的好帮手,为茶树啄虫,茶农们都非常喜欢茶姐画眉。现在,在信阳市公式河区的茶之韵广场上,依旧有一尊雕像,讲述着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袁国华告诉记者,信阳茶树的由来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而信阳人工茶的种植也同样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据史书记载,我国茶叶生产早在数千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不少专家认为,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高原,随着气候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而传到祖国各地以及国外。在陈椽教授所著《茶叶通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西周初年,云南茶树传入四川,后往北迁移至陕西……茶树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信阳生根。”

不过,在由阚贵元主编的《茶缘》一书中收录的文章中则认为: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由此推断,信阳的先民们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完成了野生茶向人工种植的过渡,信阳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茶树生长历史,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产地之一,信阳种植茶树并非从川陕移入的。

信阳地区在茶树生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每年3月下旬开始,直到当年11月下旬日均气温都在10℃以上,可持续220多天,有效积温达4864℃。除此之外,信阳的雨量也非常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毫米,而且多集中在茶树生长的季节。这些自然条件都是茶树生长所需要的。

而在信阳300米~800米的高山茶区,山势起伏多变,植被丰富,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其土壤多为黄、黑沙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由于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日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正如茶人常说的“云雾高山有好茶”。尤其是信阳处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很有利于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这正是优质茶叶所不能缺少的。

自古“名山古寺出名茶”。信阳茶叶这朵名茶奇葩便孕育在秀丽的山川古寺中。“公式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在信阳西部的“五云茶山”(即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连云山、天云山)中,车云山是“五云山”中的佼佼者。车云山地处鄂豫交界,见诸文字记载的种茶史早在10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在车云山主峰,有一座千佛塔,塔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大石佛,另有1000尊小石佛,相传是女皇武则天因饮车云山毛尖茶治愈胃疾,特敕从洛阳运来白石在车云山上建千佛塔一座,以彰茶功。即使到现在,塔内石佛身上的铭文仍然依稀可辨,千佛塔也成为信阳种茶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标志。

信阳毛尖集团的工作人员介绍,信阳的茶叶生产从春秋战国至秦汉,发展比较缓慢,直至唐代才兴盛起来 。“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茶,光州上。生光山县黄夫港者与峡州同”。光山茶以净居寺最为有名。净居寺介于光山县大苏山、小苏山之间,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为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二祖慧思大苏山结庵时,就将种茶制茶饮茶传播到当地,带动这一地区的茶叶发展。净居寺茶品叶厚色好、香高味醇,目前还遗存清代茶园近7000平方米……

旧信阳县志还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今信阳)土贡品有茶。”北宋时期,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茶文化也空前繁荣,淮南茶区成为全国第三大产茶区,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香味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当时信阳年产干茶的能力达到 50万公斤, 且以优质团茶享誉朝野。苏东坡客居光山时,曾给其朋友寄“团茶一饼”品尝,并称赞“淮南茶信阳第一”。自宋至清,信阳茶叶的种植、产出绵延不绝,成为朝廷贡品,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淮南古茶中首屈一指的名优茶品。

玄宗称赞“口唇茶”

记者 汪元蒙

关于车云山建造千佛塔,还有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

唐朝时期,在鸡公山上,住着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叫吴大贵,因其爹娘先后去世,剩他一人过着清苦的读书生活。一天瑶池的九个仙女来到鸡公山游玩,看到吴大贵年轻有为,就想要帮他。

正好当时吴大贵有片茶林,于是九个仙女开始用口唇帮助吴大贵采摘茶叶。只见那红艳艳的小口唇一张一合,又轻又快,采下了一个个油嫩的茶尖。采了一会儿,九个仙女甩开衣袖,一边舞,一边唱起了《茶歌》:茶树本是仙宫栽,姐妹衔籽人间来。头采(茬)采完二采(茬)旺,早采是宝晚是柴。春茶苦来夏茶涩,秋茶好喝不能摘。细紧光直多白毫,又提精神又消灾,千家万户笑颜开!歌罢舞毕,为首的仙女又教授了吴大贵炒茶的技巧。

据传,这种用口唇采摘制作的茶叶沏上开水后,从升起的雾气中会出现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飘飘飞去;品尝起来,满口清香,浑身舒畅,能够医治疾病。消息传开,义阳知州听说了,马上派人来要茶,并将其定为贡品。玄宗品后大喜,而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一杯“口唇茶”喝下去,竟然病体痊愈,唐玄宗高兴了,传下圣旨:一要在鸡公山上建千佛塔一座,感谢神灵;二规定“口唇茶”年年进到朝廷,民间不得饮用;三是赐吴大贵黄金千两,要他用心护理茶林;四是给义阳知州升官加俸。

吴大贵一下子发了大财,成为鸡公山的首富。然而,饱暖思淫欲,当仙女们看到一年前还在发奋读书的吴大贵有了金钱便丧志贪色,于是转身向鸡公神控告去了。鸡公神听仙女们控诉后大怒,将吴大贵的院子变成了火海。

这时候,唐玄宗敕建的千佛塔上的千块浮雕已由监工从长安送到离鸡公山不远的车云山下。监工得知吴大贵死于火海,“口唇茶”茶林被毁,也不去鸡公山了,把千块浮雕放在车云山下,回京交旨去了。后来,车云山种上“口唇茶”茶籽,长得特别好,又代替吴大贵的“口唇茶”年年进贡,成为唐朝有名的“义阳土贡茶”。后人就把千佛塔建在了车云山上,现在还保存着。

信阳茶产地 品茶听故事

记者 汪元蒙

走进信阳茶叶产区,就如同进入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在这里,一山一茶园,一渠一名水,一村一茗品,一景一传说。

不需要特级毛尖,只需要沏上一杯毛茶,你便能体会到青山绿水的清香,品上一口绿茶,你便能感受到单纯朴素的民风。这是一种传自远古的单纯与质朴。

信阳五云山: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山山出好茶;信阳茶故事:茶姐画眉、魏延荐茶、武皇建寺、玄宗赞茶、陆羽访茶、苏轼品茶,件件吸引人。

静坐于茶楼之中,或端坐于茶室之内,品上一口浓淡合口的信阳绿茶,细细品味其中的清香,不需要有人提醒,神清气爽之感油然而生,神游太虚之感不言而喻,难怪“茶圣”陆羽寻茶之路指向此处,正好解释淮南茶叶第一的奥妙。


《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文化:淮南古茶 首推信阳》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235368.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