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本地社会 >

建阳建盏 绝妙天下

[摘要]建阳建盏文化街。 手工制作。 建窑建盏中具有代表性的几款产品。 制坯成型。 在古画《文会图》上,宋徽宗与文士环坐一起,开着斗茶会,而茶桌上独特的北苑茶具令人印象深刻。画作中与北苑御茶相匹配的是独特的北苑茶具建盏,又叫兔毫盏,日本人叫它天目瓷 ,...

建阳建盏文化街。

手工制作。

建窑建盏中具有代表性的几款产品。

制坯成型。

在古画《文会图》上,宋徽宗与文士环坐一起,开着斗茶会,而茶桌上独特的北苑茶具令人印象深刻。画作中与北苑御茶相匹配的是独特的北苑茶具——建盏,又叫“兔毫盏”,日本人叫它“天目瓷 ”,是黑瓷的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历史上,它不但是宋代皇家的御用茶具,而且问世后,很快便驰名海内外,尤其是日本人对它更是珍爱有加。

曾被皇族和士大夫钟爱的斗茶珍品建盏的烧制地点与宋代最大的贡茶产地都在武夷山下。9月12日下午,“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在建阳区委报道组组长王柳珍、小湖镇三农服务中心主任全祖和以及闽北日报编委叶国宝、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徐陆锋的带领下来到建阳踏访建窑建盏,探寻建窑建盏兴盛繁荣的前世今生。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争奇斗艳的时期,也是闽北制瓷史上的鼎盛时期,以生产黑釉器建盏为代表的建窑更是异军突起,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享誉海内外。”对建窑建盏颇有研究的王柳珍介绍说。历史上窑址因地处建州而得名,因分布在水吉、小松一带,故又称为“水吉窑”。从历史形成来看,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间窑口。为何出生于民窑的建盏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摇身一变成为瓷坛中的“骄子”呢?答案是:它迎合了唐宋时期“北苑茗战”或“建安斗茶”的特殊需求。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后期,建安就有了“斗茶”习俗。每当新茶制成后,茶农便将新茶拿到公共场合,让众人品评。后在丁谓、蔡襄等文人墨客的倡导和渲染下,斗茶成为一种时尚,传播到上层社会。随着北苑御茶的兴起,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喜好斗茶,艺术品位超卓的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位斗茶高手。他爱好茶道,常与臣属斗茶,上行下效,影响极大。

中国人好茶,饮茶风盛,讲究饮茶器皿与色香味三绝名茶的相得益彰。宋时斗茶,茶色尚白,建窑所产的黑釉瓷茶盏便应运而生,即建盏。建盏的兴盛得益于北宋的斗茶之风,深受宫廷皇室所钟爱。正如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说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就指明建窑出产的“兔毫盏”釉色黑,毫纹长,是斗茶的上乘茶具。此后,建窑不断地烧制了专供宫廷御用的黑盏,即建盏。建盏底部往往刻印有“供御”或“进盏”字样,表明它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之品。现存有“供御”“進琖”“官皿”等铭款的建盏就是当时的贡品。北宋名臣蔡襄在《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即今建阳)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朱琰《陶说》有:“宋时茶尚撇碗,以建窑兔毫盏为上品。”

“建窑之所以诞生在闽北,是因为闽北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建窑所产的黑釉建盏,就是采用闽北地产含铁质较多的红、黄壤土等粉碎加工后制成。”王柳珍说。建窑窑址分布在水吉镇芦花坪、牛皮仑(包括庵尾山)、大路后门和营长乾(又名社长埂,包括园头坑)等处,窑址总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建窑创烧于唐代,早期产品为青瓷,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始烧造黑瓷,两宋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中国著名的黑瓷生产基地和建窑系黑瓷的命名窑场,主要以烧制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墨釉瓷碗为主,俗称建盏,不少为御贡品。在古窑址可以看到,建盏残片堆积如山,俯拾即是。虽经数百年风雨的侵蚀,瓷片仍黑亮如新。1985年,建窑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水吉镇后井村,有一座长达135.6米的建窑,为国内已知最长的龙窑。这座发掘的龙窑遗址只是建窑龙窑遗址的冰山一角,昔日窑火连天,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已逝去,此时,眼前只有一块块建盏残片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作为我国瓷坛明珠的建窑建盏,自元代初中期以后却逐渐被历史的尘土所湮没,陷入沉寂,建盏的制作技艺失传数百年。数百年来,经过建盏技艺复原者们不懈探索,使失传的技艺复原,让国之瑰宝重焕光彩。建阳水吉镇有一家名为“芦花坪”的建盏企业,不吝巨资,仿建了一个新龙窑:长36米,窑室内宽2.2米,高1.8米,仿古法以柴薪为燃料,一次耗费1万多公斤,一窑可以烧两万件。据公司总经理孙寒冰介绍,建盏以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银星斑”的,别致美观。依据釉面纹理的不同,建窑黑瓷大致可分为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和杂色六大类。其胎质厚实坚硬,截面呈黑色或灰黑、黑褐色,叩击可闻金属之声。

在建阳建盏文化街贵稀堂建盏体验馆,记者了解到,建盏的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共13道工序。“烧制一件完美的建盏实在是太难了!”贵稀堂堂主、建窑建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制作性传人詹桂溪说。古代建盏的釉面斑纹都是在龙窑中烧制时天然形成的,它们属于铁钙系结晶釉,须在1300℃以上的还原焰中烧成。由于这类结晶釉非常敏感易变,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很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往往变形或发泡。所以,一件成功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数以千计的残次品,古窑遗址那漫山遍野的残片就是明证。

詹桂溪告诉记者,建盏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风干后在窑内高温焙烧,通过火的艺术,使釉面产生各种自然奇特的斑纹。其中曜变盏斑纹光彩夺目,异常绚丽,在建盏中最为珍贵。人工传统烧制几千万件中,才能偶然得到一两件曜变盏;烧制上百万件中,得到一两件油滴斑盏。据史料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建窑建盏的制作工艺将流畅、简练、实用的造型,精光内蕴的釉色和匠心独到的斑纹和谐地统一于建窑珍品中,使之毋庸置疑地屹立于中国古代黑釉瓷制造的巅峰,成为一朵富有诗意的瓷坛奇葩。

寻踪故事:日本、 朝鲜等各国对建盏的痴迷和收藏

记者 王兰兰

9月12日,“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建阳采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黑瓷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的建盏,不但是宋代皇家的御用茶具,而且问世后很快便驰名海内外,伴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军漂洋过海,流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日本对建盏的青睐由来已久,早在宋代,留学中国浙江天目山一带的日本禅僧们就把一些建盏当作宝贝带回国。”王柳珍说。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日本国曾派陶工到福建学习烧造黑釉瓷的方法,回国后在濑户设厂烧造黑釉瓷器,这便是以后所称颂的“濑户物”。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日本都、道、府、县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收藏有相当数量的建盏,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现今全世界仅存两只建盏绝品“鹧鸪斑”,一只在中国博物馆,另一只在日本东京博物馆。

建盏不仅深得日本人的珍爱,同时也备受朝鲜、韩国人的青睐。南宋时期,建盏就大量销往朝鲜和东南亚等国。1976年,在韩国发现一艘开往日本途中遇难的元代沉船,船内有数千件的瓷器,其中黑釉瓷107件,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盏茶碗。宋代出使高丽国的使臣建安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提到,宋代的饮茶习惯很受朝鲜人赞赏,他们不仅学中国人喝茶,而且也喜欢用“兔毫盏”冲泡品茗。

记者手记:众多手艺人让国之瑰宝重焕光彩

记者 王兰兰

在建阳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了很多烧制建盏的手艺人,他们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技艺,使失传的技艺复原。正是这些手艺人和众多研究者不懈探索,让国之瑰宝重焕光彩。

贵稀堂堂主詹桂溪原本做根雕、古玩生意,发现建盏之美后,便在潭城街道考亭村租了厂房,购置设备,把建盏当成产业来做。“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他位于考亭村的厂房,参观了建盏的烤制全过程。经过长期的摸索,詹桂溪已经成功掌握了烧制建盏的方法。在建阳还有很多像詹桂溪这样的建盏手艺人,他们一生探索,只为使失传的技艺复原,让这项文化遗存发扬光大。

 

 


《建阳建盏 绝妙天下》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256902.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