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12 09:20 我要投稿
一旁红砖灰瓦,一旁绿树繁花。行走在开封古城,千年文化与都市气息融合,公园广场,布局均衡,景致优美,功能完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不仅让市容市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一批民生难题,办好了群众关心的一批民生实事,给市民创造了一个更为舒适的家。
出门即见绿 满城皆是景
如果说历史文化造就了开封的不凡气度,那么绿色文明则让开封的底蕴更加厚重。抬头有绿色、出门有繁花,曾经的愿景变成今天的风景。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漫步在古城开封的街巷,花木扶疏,郁郁葱葱,连绵的绿色从城中向城郊蔓延,把大地连成一片绿色。看金明大道两旁飘翠,菊花盛开;再到龙亭公园,岸柳拂波,游人满园;御河两岸亭台轩榭、小桥流水,闹中取静。“古城开封美丽、宁静、宜居,我很喜欢。”10月6日,一位正忙着给孩子照相的年轻母亲微笑着说。
出门见绿、俯仰皆景,这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来说是一种幸福,对于任何时候来到这座城市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可感可知的幸福。
“十一”黄金周期间,美丽的开封西湖正式对外开放,美丽的沙滩每天都吸引着大量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观光娱乐。数千亩的辽阔水面,既有烟波缥缈的浩荡,又有端庄淑静的婉约。 蓝天、白云、沙滩,三三两两的市民来到开封西湖欣赏身边的美景,格外惬意。有的赤脚踩在洁白的沙滩上,有的孩子拿起小铲子等工具用白沙建“城堡”,玩得不亦乐乎。专程开车带着家人来到开封西湖风景区游玩的市民王杰开心地告诉记者:“开封西湖真是太美了,风景宜人,让人流连忘返!”
街道旁的闲置地,被拾掇成健身场所;旧村改造、拆除违法建设腾出的“金角银边”,转身变成一个个小绿园;树木掩映下的环城公园,是全民健身长廊和休闲娱乐的场所,每天来这里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
在白发苍苍的老人眼中,今日承载着开封人千年历史记忆的御河曾是一片破旧的棚户区。如今,御河畔,散步游乐的人多了,走在绿色长廊玩味千年词韵“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回廊仙台”“木栈曲桥”等美轮美奂的景观中,品味原汁原味的宋词乐舞、豫剧、民乐等开封之“音”,何等惬意……
若问这两三年开封哪方面变化最大,很多市民首先想到的是城市绿化环境。“绿满开封”让开封老百姓的脸上扬起幸福的笑容,也让城市里的居民放慢了行走的脚步,静下心来看一看家门口的风景,享受城市“慢生活”。
为了让这分幸福长留开封,从2005年至2015年,这10年的绿色追求之路,开封人孜孜以求。“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房在树中,街在景中”的绿色生态大体系,成为展示开封城市美、生态好、环境优的多彩画卷,处处彰显着“开封味道”“开封个性”的绿色新开封,彻底改变了世人对古城的传统印象。完善的城市绿化、便捷的活动场所,极大地改变了市民的生活环境和休闲方式,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了人们建设开封、发展开封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这美丽家园愈发宜居的背后,凝聚着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带领全市人民建设美丽、绿色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2013年以来,我市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这一目标,实施了完善管理体系、绿地建设、综合整治、精细化管理四大攻坚战,使我市的基础设施、城市面貌、生态环境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截至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3775.58万平方米,绿地率34.64%,城市绿化覆盖率37.68%,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86.81%;城区共有各类公园14个,公园绿地面积1024.88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6平方米,绿化方面的主要指标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基本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绿化网络,满足了市民休闲、健身、赏景等多种需求。徜徉在开封的大街小巷,触目苍翠,处处充满诗情绿意。
生态秀美 营造清新的城市氛围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在打造开封这座“大公园”时,地上的“绿”自然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不可或缺的标准,但这一片长“绿”的土壤也在逐渐被滋养——我市在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也没放松对生态体系的建设。
开封因水而生,水也赋予这座城市灵动与秀美。来到开封,人们总会有种置身江南的感觉,一城清水,水在城中,城在水中。无论你是在这个城市的哪一个地方,只要走几步,一转眼,就可以享受到潋滟的波光。
一片芦苇婆娑、一条碧水潺湲、一习清风如韵。“这里给人的感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清新湿润的空气,鸟兽鱼虫上演着自由的生活,花草树木散发着醉人的芳香,那浓浓的绿荫给人以抚慰和舒畅……”一位外地游客感叹。
园林城市就像一个巨型“氧吧”,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游乐、休闲、健身和文化活动场所,改善城市环境,减小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增强对水的净化作用,减少光污染,减少噪声,增加地下水储量,提高人民居住环境质量。
每日傍晚,已退休的郑老师必偕老伴绕行开封西湖。郑老师感慨地说:“这几年,开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每天都能享受杭州西湖般的山水环境。”他清楚地记得,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荒地,而如今已变成景色宜人的好去处。
全市城市建筑物和临街门店规范、美观,立面外形、色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城市雕塑和街景小品完好。广告设施与标识整齐划一,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标识文字、图案准确规范。
城市公园广场、医院、学校、体育场、商业中心等公共设施、场所运转良好,供水排水、供热供气、公交客运、电力通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其中,居民饮用水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达9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居民区服务管理不断完善,小区内路面完好,整洁卫生,无违章搭建、占路设摊、乱堆乱停,公共娱乐、健身休闲、绿化等场所干净整洁,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文明建设,满足居民对基本居住需求之上的更高生活需求,努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加大对文化、教育、体育等公益性场所的投入,进一步满足了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对超市、农贸市场、公厕等便民服务设施的完善,极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市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取得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进步,在建成区主体功能得以充分显示的同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有了质的提升。
穿行在古城,城在绿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市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由衷地感叹: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不仅是植绿,还要造一种功能完善的城市设施,才能使植下的绿色与城市和谐;犁一块适宜长“绿”的土地,才能使这绿色释放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住有所居 圆一个“住房梦”
居者有其屋,是老百姓的生活梦想。在很多人心中,房子就是家的象征。有了房子,才有踏实感。
今年50岁的赵丽敏,在一家小饭馆工作。虽然起早贪黑地干,可是她每天却很开心:“我今年终于申请上了保障性住房,就要有自己的家了。儿子也将要结婚,你说我能不高兴!”
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措施。
近年,为改变我市城区面貌、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我市出台了《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成立“两改一建”指挥部,并编制了改造规划,对棚户区、城中村实施改造。截至2014年年底, 我市共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房屋征收改造面积990.67 万平方米, 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5016套, 完成搬迁17933户,涉及改造项目332个。
截至目前,我市已先后3次对保障房申请分配政策进行调整,切实堵塞保障房分配漏洞。在完善政策的基础上,我市全面推进保障房分配房源信息公开,对所有新开工建设项目的房源分配信息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此外,我市建立经适房摇号分配制度,所有新开工建设项目经适房房源均要纳入摇号分配范围;廉租住房坚持以深入调查为基础,以严格、透明的程序做保障,以细致可行的措施为抓手,坚持三级公示、三级审核,实现群众监督促公开、政策支持促公平、制度建设促公正,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全市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区内累计已申请登记应保障户数共22505户。其中,廉租住房已申请登记应保障户数6279 户,经适房已申请登记应保障户数16226户。我市建成区内累计已实施保障户共19177户,其中廉租住房已实施保障户数6279户,有4996户家庭领取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1283 户家庭享受到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经济适用房已实施保障户数12898户,实现其“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我市住房保障率85.21%。
开封味道 满城游园满城乐
无论春夏秋冬,滨河路环城公园早上经常是欢笑声一片。古城墙下有宽敞舒适的休闲广场、古典简约的亭台楼阁,有林间迂回的石板小路……10月7日上午,记者遇见在此扭秧歌的郭冬梅。郭冬梅告诉记者,她曾在这里居住。说到“老家”,郭冬梅感慨不已。
“这里原先有100多户居民,还有一个煤厂。居民的房子低矮、破旧、潮湿,冬天阴冷、夏天闷热,墙上刷的白石灰会因潮湿起皮、脱落。由于没有排水系统,每逢雨雪天这里总是污水横流。很多家庭都是一家几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上厕所要跑到很远的一处旱厕。”郭冬梅说。
2005年4月,滨河路环城公园建设项目启动,这里从前破旧、脏乱的棚户区华丽变身。看着公园里树木相互掩映、俯仰生姿,看着眼前高大挺拔的树木、竞相争艳的花朵、翠色欲滴的草地,郭冬梅感慨地说:“现在变成了景色宜人的环城公园,我们出门就可以享受优美的环境,真的很高兴!”
环绕开封老城全长14.4公里的古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第二大古代城墙。为了保护国宝、恢复城墙原貌,让古城墙焕发出新的生机,2005年,我市着手实施环城墙绿化景观工程,在对古城墙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整修的同时,还对环城墙的空地加以开发、绿化。
如今,随着城墙修复和环城墙公园景观工程建设力度的逐年加大,开封城墙一扫历史尘埃,重现昔日的雄姿。环城墙公园内外遍布具有宋文化特色的雕塑小品和彰显宋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犹如镶嵌在老城周边的玉带,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胜地。
今年“十一”期间,古城开封再次敞开怀抱,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各大景区(点)人头攒动,尤其是作为充分融合名胜古迹和千年习俗特色的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铁塔公园等公园人声鼎沸,让游客最心仪的“一河两街三秀”更是游人如织。
我市各类文物古迹有1000多处,很多是展示北宋文化特色的宝贵遗存。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我市将绿地建设与传承古城文脉有机融合,挖掘历史文化,把地域文化、人文内涵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彰显厚重的开封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创造出独特的“开封个性”和“开封味道”。
“古城开封清新中夹杂古朴、豪放中渗透文气、闲适中充满从容。有了绿树、碧水、蓝天的映衬,这座城市更加富有灵气、更加富有神韵。”10月4日,来汴旅游的刘素云在御河乘游船欣赏周边美景,并道出其心声。
“以前我们家附近没有一个可以娱乐的地方,现在好了,走出家门就可以逛公园。每天清晨傍晚,不少居民都会到汴京公园散步,公园里设置了座椅、健身器材,不管是孩子、老人还是年轻人,逛公园成为习惯,只要在公园里走上一圈,心情就特别舒畅。”家住穆家桥附近的张大爷,亲眼见证了汴京公园建成,感叹着公园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一旁红砖灰瓦,一旁绿树繁花。行走在开封古城之中,千年的文化与都市的气息自然融合,公园广场,布局均衡,景致优美,功能完善。繁华的都市在宋风宋韵环绕中彰显着和谐,满座古城绿意渐浓、美景如画。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特别报道:给市民一个更舒适的家》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25811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