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本地社会 >

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记录时代风云留下不朽篇章

[摘要]穆青在杞县大同中学。 穆青与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吴吉昌在一起。 1949年,新华社总社特派记者穆青南下时在武汉长江日报社留影。 记录时代风云,留下不朽篇章。他是从开封走出去的中国新闻界的一代宗师。新中国成立以来,他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

穆青在杞县大同中学。

穆青与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吴吉昌在一起。

1949年,新华社总社特派记者穆青南下时在武汉长江日报社留影。

记录时代风云,留下不朽篇章。他是从开封走出去的中国新闻界的一代宗师。新中国成立以来,他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不可或缺的篇章。他就是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

《人民日报》前任总编辑范敬宜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

穆青,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周口,为了生计,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穆青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用笔记录时代风云, 留下了不朽篇章,如《十个共产党员》《彩色的世界》《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铁人王进喜》《难忘那双手》《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

穆青与开封的情缘从10岁开始。那一年,他的祖父去世,全家迁到祖母的娘家杞县夏哨营。我市文史专家刘海永是杞县人,他告诉记者,他在杞县上中学时就经常听到穆青这个名字。据了解,穆青的祖父是晚清举人,有着深厚的国学素养,穆青5岁便跟着祖父学习《千字文》《论语》《孟子》《唐诗》等。由于从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跳级上小学的穆青作文成绩是班上最好的。1933年,穆青小学毕业后,升入杞县大同中学。如果说诗文浸染的书香门第打造了穆青生命链条的第一环,那么在杞县大同中学求学时的经历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里,师长的进步思想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刘海永说,穆青经常回杞县参加母校的活动。

在文坛声名鹊起的姚雪垠曾到大同中学讲学,这期间,穆青曾向他请教文学,听他讲故事。穆青在《忆雪垠老师》中写道:“我和姚老最初的相识,早在六十多年以前。那时,我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正在家乡河南杞县大同中学读书。1935年年底,姚老师经梁雷老师介绍,来到我们学校。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地处豫东一隅的杞县大同中学,因为校长王毅斋的影响力及开明态度,加上中共地下党的积极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得以蓬勃开展,成为莽莽中原少有的一块净土。我后来得知,姚老师当时也是因为受到政治迫害才辗转到这里避难的。记得当时校园里有一个幽静的小院,姚老师就住在这里。平时,他总是闭门写作,很少外出活动。有时候梁雷老师有事,便请他给我们代课。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上课的情景:经常穿着一件蓝布长衫,大襟上插着一支钢笔;讲起课来从不拘于课本,总是借题发挥,宣传革命思想,语言充满了感情。有时激动起来竟热泪盈眶,使我们深受感动。”后来,姚雪垠回北平,和另一位河南籍作家师陀,为穆青和他的同学们编辑、印制宣传救亡的杂志《群鸥》。

“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达山西临汾,进入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在师部做宣传工作。1938年8月开始发表前线通讯《岛国的呐喊》。他的这篇通讯写的是:在夜袭雁北榆林站的一次战斗中,我军缴获了日军士兵的日记和家信,这些日记和家信充分反映了日军的反战恋乡情绪和日本国内人民生活的困苦情景。文章不仅揭露了侵略战争的性质,而且表现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1942年8月,穆青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这一年,穆青发表了新闻报道《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通过描写战士们在战斗劳动生产之余,抓紧点滴时间进行文化学习的情景,反映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和革命志向。除此之外,穆青还发表了出色的人物通讯《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的风采。1943年,他采写了塑造农民抗日英雄群像的《雁翎队》,这篇不朽之作后来被各大学新闻专业一再翻印,成为我国新闻教材的“保留剧目”。

1964年,他和另外一位记者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张应先的带领下,深入兰考调查。他们在兰考跑了20多天,耳闻了焦裕禄生前的许多动人故事,目睹了在焦裕禄带领下兰考发生的变化。最终写出了两种稿件:一种对外稿,考虑到当时处于灾荒年代,为顾及国际影响,只写了一篇千把字的“电讯”稿;一种是地方稿,比较真实详细地写了焦裕禄带领群众战胜灾害的主要事迹,全文3000多字。1965年4月,穆青再次来到兰考,同行的还有周原、冯健等四位记者。兰考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在汇报相关材料时,把焦裕禄最感动自己的那些事情,一桩桩、一件件,细细道来。在听完刘俊生的汇报后,穆青断然做出一个决定:写兰考、写焦裕禄!于是,穆青、冯健、周原三人,每人一间屋,各把一头,写通讯、配评论、赶社论,没日没夜地干起来。在题为《是谁发现了焦裕禄》一文中写道:“38岁就走上新华社副社长领导岗位的穆青,那时风华正茂,激情如潮,几天也不睡。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推敲一句话或一个标点,常常同冯健争得面红耳赤。一直改到第九稿。”1966年2月6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可多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由新华通讯社电传到全国;1966年2月7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早将这篇文章播发到全国。几乎所有的报纸都用最重要的版面,全文予以刊登。从此,一个伟大的名字传遍了中国。

穆青说:“我是中原的儿子,我的心和那片土地魂牵梦萦。”他在《在河南故乡》一文中写道:“河南的变化是显著的,随着全国革命胜利的到来,河南灾难的历史,将永远宣告结束。当我离开河南随军南下的时候,正是故乡紧张麦收的季节,我望着这一望无际的麦田,在我的眼前便自然而然展现了一幅未来美满生活的图画。是的,我相信不要很久,我亲爱的故乡,便会在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领导下面,恢复建设成为一个新社会的乐园。”刘海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穆青每年都要回河南故乡一两次。他把家乡河南定为采访和调查研究的基地,他写的《十个共产党员》,河南的典型就占6个;每逢改革提出新问题,他都要回到父老乡亲中寻找答案,他曾七返兰考,八下扶沟,九上辉县。刘海永告诉记者,穆青很喜欢开封的菊花,出版了画册《汴菊》《开封菊花》。

我们通过穆青认识了焦裕禄,又由《焦裕禄》知道了穆青。继之,铁人王进喜、植棉模范吴吉昌、绿化荒沙的“老坚决”潘从正、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当一个个满溢着英雄气概的人物被社会所知时,人们也记住了从开封走出的记者——穆青。


《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记录时代风云留下不朽篇章》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305952.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