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本地社会 >

伊犁驿站寻踪丝茶迹

[摘要]喀赞其街头 维族著名的艾德莱斯 维族人家里精美的餐厅 挂满葡萄的维族小院 丝绸之路也是茶叶之路,万里丝路千百年来给沿线留下的除了精美的丝绸,也留下了茶文化的韵味。当华丽的丝绸成为丝路沿线贵族人群千金难求的重要商品的同时,茶叶的普及却更加大众化...

0913wba8-1-3

喀赞其街头

0913wba8-4-2

维族著名的艾德莱斯

0913wba8-3-2

维族人家里精美的餐厅

0913wba8-2-2

挂满葡萄的维族小院

丝绸之路也是茶叶之路,万里丝路千百年来给沿线留下的除了精美的丝绸,也留下了茶文化的韵味。当华丽的丝绸成为丝路沿线贵族人群千金难求的重要商品的同时,茶叶的普及却更加大众化。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丝绸给新疆留下的种种痕迹,更体会到了茶文化在西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传承和发展。

在伊宁市,有许多民间艺术的传承,尤其以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更为常见:刚刚路过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牌坊,你就能够看到路两边小商铺的门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皮靴,这些皮靴大多是这里的商家自己手工制作的,款式并不时尚却简单大方并带着浓浓的新疆特色。这些靴子也许让你感觉亲切,但是在这条大街上,还有一种令人稍有震撼的手艺:手工制作的“沙玛瓦”,它与茶的普及不可分割。

8月3日上午,“一带一路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丝茶路大型文化主题报道特别报道组一行,在伊犁河南商会和伊犁日报社同仁的引领下,走进喀赞其民俗街,了解丝绸之路给伊犁留下的特殊印记。

“南方的丝绸很漂亮,但是我们这里也有一种丝绸。”喀赞其民俗街的导游为采访组一行介绍,“你看这上面挂的服饰,都是一种叫做‘艾德莱斯’的丝绸制作而成的,在我们这里很受欢迎。”而在汉人街的一家维吾尔族家庭中,屋子内展销的由艾德莱斯绸制成的服饰华丽大方,图案精美。陪同的商会朋友告诉记者,艾德莱斯绸的原产地不在伊犁地区,但是在伊宁市依旧可以见到最正宗的制品以及来自俄罗斯等国外的艾德莱斯绸制品。

中国丝绸源远流长,丝绸之路的开通,也给西域留下了艾德莱斯绸这一精美丝绸。作为由维吾尔族人生产,并且是维吾尔族妇女最喜爱用于做服装的土产丝绸,艾德莱斯绸有喀什与莎车、和田和洛浦两大产区,其中喀什与莎车出产的绸,以色彩绚丽著称,图案细腻严谨,常用翠绿、宝蓝、黄、青莲、桃花等颜色;而和田和洛浦出产的绸,则讲究黑白效果、虚实变化,纹样粗犷奔放,常采用白底黑花或黑底白花或红白、蓝白兼配以小块金黄、宝蓝做点缀,使色彩简洁而富于变化。当地销售艾德莱斯绸制品的居民告诉记者,艾德莱斯绸采用的是我国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按图案的要求,在经纱上扎结,进行分层染色、整经、织绸。染色过程中,图案因受染液的渗润,有自然形成的色晕,参差错落,疏散而不杂乱,既增加了图案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过渡面,又形成了艾德莱斯绸纹样富有变化的特点。

据当地导游介绍,远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丝绸就已作为珍品馈赠外宾。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就传到了希腊等遥远的西方国家。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北方丝绸之路。不少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让南方地区的精美丝织品传入西域,走出国门。在途经西域的过程中,有商人学习南方的养蚕制丝技术,并将蚕带入西域进行养殖,然而经过多年尝试,只在和田等少数地方养殖成功,并且还曾畅销关内。据史书记载:公元10世纪时,于阗(和田)国王曾经带着大批和田编织的“胡锦”“西锦”到中原进行商贸交易,十分抢手。作为丝绸之路南路的交通枢纽,和田成为西域三大丝都之一。

欣赏着精美的艾德莱斯绸制品,饮用着维吾尔族同胞制作的奶茶,我们被桌上一个精美的泛着银光的铁皮制品所吸引,原来这是一种做“沙玛瓦”的民族铁皮工艺品。

当地导游告诉记者,在伊犁的少数民族家庭中,经常能看到一个制作考究的“沙玛瓦”。“ 简单的‘沙玛瓦’以硬铁皮打制而成,而做工细致的‘沙玛瓦’上会有漂亮的花纹和亮丽的颜色。”导游说。“沙玛瓦”是伊犁少数民族群众用来烧开水的茶壶,除此之外,还有常见的水桶、烤肉炉等铁皮制品。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城,记者在沿街铺子中见到了正在制作“沙玛瓦”的民族工匠,“伊犁人喜欢喝奶茶,‘沙玛瓦’既可以烧水,又可以存水,在炕桌上摆上一个,方便随时热水兑奶茶。”工匠说。

茶,是文人雅士的喜好,然而在西疆却是全民的感情所在,奶茶也不是加奶的甜品,而是加盐的饮料。都说新疆是个粗犷豪爽的地方,可这里的人们却喜欢喝着茶拉家常,伊犁人也不例外,甚至更甚:伊犁的妇女可以一边喝茶,一边拉家常,通常一说就是半天。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伊犁人尤其喜欢喝砖茶,既可饭后解油腻,又能制作奶茶。而中原的茶叶与茶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传入西域,立刻就被印上了浓郁的西域特色。“在你们的家乡,站着喝茶是一种自谦的礼貌,在我们维吾尔族这里却是羞辱主人的意思。”在喀赞其维吾尔族同胞家中做客的时候,女主人说。除了奶茶,在伊犁还有“三泡台”。

作为维吾尔族的邻近、生活在茫茫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哈萨克人的饮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据当地人说,在关内的茶叶还没有进入阿勒泰草原之前,生活在这里的哈萨克人就开始利用生长在森林草场上的许多植物作为奶茶的原料。而哈萨克人与关内茶结下不解之缘,则可以从《新唐书·陆羽传》和《封氏闻见记》的记载中确定为“唐德宗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

与维吾尔族民众类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哈萨克民族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哈萨克人把“请客”说成“给(一壶)茶”,把“请吃一顿饭”说成“请喝一壶茶”。他们甚至用茶来记时间,如“煮一壶茶的时间”意思是“大约15分钟”……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的饮食结构中所含的脂肪、热量较高,因此,茶性温且可解渴提神,又能降脂、减肥、防治高血压的砖茶成为他们的最爱。以前砖茶便于运输,久藏不变质并且价格便宜,受到牧民的喜爱,长期饮用之后,发现这种茶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茶多酚等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因此,一直到现在都深受哈萨克人的欢迎。

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决定了哈萨克人的茶饮也是茶和奶的混合物——奶茶。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之前物质的匮乏,哈萨克牧民对茶器与食器混用的情况十分常见,且由于砖茶的特性,哈萨克族的茶叶都是以煎煮为主,而现在则改善不少。不过,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扩展,伊犁地区哈萨克人的茶类也日趋多样化,许多人开始讲究茶叶的质量,绿茶、红茶、花茶等种类繁多的茶叶逐渐走进了中国哈萨克人的生活。

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人提倡“和睦相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禁酒倡茶。“饭可以一日不吃,茶却不能一日不喝”。在哈萨克族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茶饮文化还与宗教礼仪、文学艺术以及医药旅游等相融,使茶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为中国茶文化的光辉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饮茶习俗既体现了哈萨克人自身的茶道修养,也是长期民族融合的一种体现。


《伊犁驿站寻踪丝茶迹》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600376.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