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6 23:54 我要投稿
青年时期的白寿彝。刘海永供图或拍摄
《中国通史》(多卷本,白寿彝总主编)。资料图片
白寿彝曾经工作的地方(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办公楼) 。刘海永供图或拍摄
烧鸡胡同。刘海永供图或拍摄
一位老人在年届70岁时豪迈地说:“这是真正开始做学问的时候。”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以惊人的毅力,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和编纂工作中。他90岁寿辰时,主编的巨著《中国通史》(多卷本)出版面世。
这位老人就是白寿彝。白寿彝,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河南开封人,回族。中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中国民族史、中国史学史及中国通史的研究。
白寿彝一生著述颇丰,他编著的《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等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1999年,由他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全部出版,江泽民亲笔致信祝贺,对《中国通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通史》的出版,是中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
一代宗师、史学泰斗白寿彝生在开封,长在开封,在开封接受幼儿、初级、中级教育。白寿彝的儿子白至德在《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一书中写道:“河南开封祖先世代所开创的一切都为他的成长提供了独特而又优越的条件。这对于他今后的学习、思想以及所要走的道路,影响都是十分重要又十分深远的。”该书提到白寿彝出生于1909年2月19日,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后第四巷l7号白家大宅院里。为寻找白寿彝在开封的踪迹,记者跟随我市文史专家刘海永来到曾经的鼓楼后第四巷(现在的生产后街)寻找白寿彝先生的出生地。虽然刘海永有一张白寿彝子女曾经拍摄的宅院照片,但随着岁月的变迁,城市的变化,我们从鹁鸽市街到生产后街再到商场后街都没有找到白家大宅院。生产后街的居民大都说不清白家宅院的具体位置。
刘海永告诉记者,白寿彝在生产后街出生,后来在维中前街和烧鸡胡同附近居住。“当父亲回忆起我的祖父、祖母时,总是流露出那种真诚的怀念;当他回忆起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总是流露出那种深切的思念;当他回忆起他的故乡开封时,又总是流露出那种难以割舍的挂念。”白至德在《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一书中写道,他们从小就很爱听父亲讲述河南开封,都很喜欢河南开封的历史传说和许许多多的故事。
我们从生产后街一路行走,来到维中前街、烧鸡胡同,街道上、胡同里有不少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我们一个个询问,但遗憾的是没有人知道白寿彝曾经居住的地方。
“1916年,父亲7岁时,便进私塾学习。为了让父亲从小就能学到更多的真本事,祖父在自己的家里开办了私塾。父亲那时的启蒙老师是郭先生,开封东乡阮楼村人,开始时他只教《三字经》。后来又请来邓先生,他是朱仙镇人,秀才出身。父亲便开始跟他读《四书》《书经》《诗经》《春秋·左传》《论语》《大学》等。邓先生要求我父亲先要会读、读好,然后会背诵。背诵时的熟练程度要达到先生读出书中的某一句后,父亲马上要接着这一句背诵下去,不得有误,但邓先生不要求父亲会讲解清楚古文句词的含义。邓先生的这种教法,使得那时的父亲可真是吃了大苦。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倒反而使父亲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史素养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邓先生曾问过父亲读书是否很苦,父亲反而笑着说:‘读时苦,背会了甜,考后先生说好,学生会很快乐!’这样的好学生,当邓先生与他人谈及时,总是赞美有加。”白至德在他的书中回忆道,白寿彝自幼就被开封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所打动、所熏染。
据史料记载,1920年,白寿彝考入上海文治大学,不久转学到河南中州大学文科二年级读书,受到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诲。1929年,白寿彝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哲学史,这对他日后的史学工作有很大帮助。他编辑了《朱子语录诸家汇编》《朱子文集篇目系年》《朱熹辨伪书语》等,写了《周易本义考》《仪礼经传通解考证》《从政及讲学中的朱熹》等文章,使他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1932年获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哲学史硕士学位,被聘为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及禹贡学会编辑。曾四次拜访白寿彝先生的王珂在《开封·回教——史学泰斗白寿彝的故事》一文中写道:“1932年秋天,以数篇研究朱熹哲学思想的论文修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的白寿彝回到了故乡开封城里,初衷大约是在离家不远的‘国立河南大学’谋一教职。”
到1935年回到北京之前,白寿彝一直生活在开封。我们从烧鸡胡同一路寻找,之后,来到河南大学,在白寿彝先生曾经工作的地方——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办公楼前停下了脚步。透过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我们仿佛看到了白寿彝当年伏案工作的情景。1940年后,白寿彝历任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历史系教授,主编《月华》《云南清真铎报》等杂志,同时深入乡村了解回族风俗民情,探讨研究回族发展历史。1949年7月,他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并于同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与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时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1967年起,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在云南大学开设了中国史学史课程,这是他研究史学史的开端,在实际教课和研究过程中,逐步探索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导,研究史学史的道路。上世纪60年代,他的史学思想有了发展。他写了大量文章,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进行多方面研究。改革开放后,白寿彝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顾问、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史学史研究》主编等,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
白寿彝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方面都作出了突出成绩。尤其是在中国史、中国史学史和民族宗教领域取得了相当多的开创性成果,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年届70的他历时20年总主编了12卷22册的《中国通史》巨著,具有独到的理论建树,是本世纪中国史学的代表性成果,史学界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白寿彝: 一代宗师 史学泰斗》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39562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