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本地社会 >

丝路万驼县 商都巴里坤

[摘要]屹立在巴里坤丝绸之路上的烽燧遗址 巴里坤老城 雕像讲述着丝绸之路上的故事 丝绸之路上离不开的骆驼。本版图片均由全媒体记者赵文建摄 在古代,骡马的多少和优劣似乎是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强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对于连接东西方商业和文化的丝绸之路来说,骆...

屹立在巴里坤丝绸之路上的烽燧遗址

屹立在巴里坤丝绸之路上的烽燧遗址

0804wba8-3-2

巴里坤老城

0804wba8-2-2

雕像讲述着丝绸之路上的故事

0804wba8-4-2

丝绸之路上离不开的骆驼。本版图片均由全媒体记者赵文建摄

在古代,骡马的多少和优劣似乎是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强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对于连接东西方商业和文化的丝绸之路来说,骆驼才是这条繁盛了千百年的交通要道上的绝对主角。回望历朝历代丝路的往来,无论沙漠戈壁、峡谷深山,总能看到一匹匹骆驼负重前行。

今天,曾经繁盛了10个世纪,承载着绸缎茶叶、宝石锡器和横越了整个新疆的丝绸之路,似乎早已被弃用。但当人们的目光频频聚焦在已经消失的楼兰、尼雅等丝路旧镇时,在东天山北麓,却依然矗立着一座“鲜活”的丝路要塞——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作为新疆的东大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巴里坤自古就有“西域古牧国”和“万驼之县”的美誉,是新疆历史上“三大商都”“八大名城”之一。

7月20日下午,“一带一路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丝茶路大型文化主题报道特别报道组跟随着向导、巴里坤县政协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侯光富的脚步,重走了一遍驼队进出巴里坤的商路,感受荒漠绿洲给驼队带来的希望,探寻西域“商都”曾经的繁华给后人留下的遗迹。

“从哈密市到巴里坤,需要穿过东天山峡谷,全程近150公里的道路曾需要数天的时间。”侯光富说,“现在开通公路之后,方便很多。”从哈密出发,一路向北,穿过荒漠戈壁滩,进入东天山峡谷。初入峡谷,依然有哈密炎热天气的韵味,道路两边满眼都是光秃秃的半风化的岩石。行至峡谷中间,阵阵凉风开始吹拂,荒山开始变绿,路沟开始淌水……越过峡谷,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展现在眼前:牛羊成群,骆驼成队。随着进一步深入巴里坤县境内,大片等待灌浆的小麦、正在抽穗的玉米随风而动。“自然条件是巴里坤成为丝绸之路要塞的重要原因。”侯光富说,“充盈的地表水可以灌溉农田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而由于雨量丰富,质量优良、面积广阔的草场还可以喂养更多的牲畜。”因此,丝绸之路北新道开通之后,商人们就离不开这一条件优越的站点了。“还没有进入巴里坤县城,就能享受到比哈密低十几摄氏度的凉爽天气,经过的驼队在这里能得到充分补给。”侯光富说,“而丝绸之路的兴旺,也使得巴里坤商贾云集。鼎盛时期,巴里坤有数百家商户,更有近百家驼商,拥有骆驼一万余峰。这些骆驼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是各公社运送物资的主要交通工具。”

现在,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虽已远去,但成千上万的骆驼仍然在巴里坤草原上。据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驻巴里坤县分指挥部指挥长、开封市援疆工作队领队、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委副书记苏德超介绍,巴里坤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养驼业也是巴里坤哈萨克族牧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目前草原上到处都有奔走的骆驼。

走进巴里坤县城,遗留的老街道已经不多,但在当地人的讲述中,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游牧民族聚集形成的特殊商业中心的辉煌景象。作为中央政权在西域的驻扎地,巴里坤这个古城,既是戍边的兵马踩出来的,也是众多商贾驼队走出来的。

随着驼队的进出,那些大多来自山西、陕西和甘肃的驼商,一部分留在了巴里坤,将根基扎在了这个草原小城,最后形成了以“八大商号”为主、数百家商铺为辅的商业格局。其中包括刘姓商人开设的“万顺荣”商号,针头线脑、香蜡纸火、毛烟铁锅,无所不有;做油坊生意的倪姓的“永济堂”和宋姓的“田德全”等商号,其中最出名的是山西蒋家的“仁和兴”。当时,“仁和兴”的生意涉及农业、商业、手工业和畜牧业,其中以畜牧业最为红火,几千亩的草场再加上几千头牲畜,凸显了“仁和兴”商号在巴里坤商界的特殊地位。

千百年来,亿万商品随着川流不息的驼队穿越巴里坤古城,靠着丝路上的一座座烽燧的指引,走向西域最深处。由于巴里坤位于丝绸之路新北道,从河西走廊蜿蜒而来的传统丝绸之路经过哈密进入巴里坤,然后延伸到木垒、吉木萨尔、奇台、乌鲁木齐。与这条古老商贸通道相伴随的是一座座烽燧。“这就是烽燧,就是俗称的烽火台、烽喉、烟墩,是古代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侯光富站在其中一座烽燧遗址之前说,“这些烽燧基本上沿丝路古道设置,与城郭军镇连接。连绵相望的烽燧,准确地标明了古道的走向。”烽燧作为我国最早的通信设施,被设置在国都、边境以及边防线上,自张骞通西域之后,开始延伸到了西域。

站在巴里坤县城西北方一座废弃的烽燧前,侯光富向记者讲述,在巴里坤境内的烽燧,内部储存着大量的骆驼粪、羊粪、柴草甚至狼粪等。每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燃起烽火报警,白天燃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现在在巴里坤境内,已经发现的烽燧有28座之多,其中4座为唐代所建,其余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建。新疆境内的烽燧因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地区,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在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地区,烽燧多为夯土筑造。

侯光富遥指山口的另一座烽燧说:“在巴里坤县境内,从汉城向东延伸,每10里一墩,渐远为20里一墩。”他告诉记者,巴里坤境内的烽燧大概有三个走向:一是从三塘湖通往蒙古国,二是从大河镇通向木垒进入北疆草原,第三个走向是从南山经过哈密七角井直抵吐鲁番。正是这样一座座烽燧,在遥远的过去,在预警敌人入侵的同时,成为为过往商旅提供短暂休整、信息交流、粮草补充的基地。

在巴里坤县城西北部的两座烽燧之间,采访组一行跟随侯光富的脚步,找到一处古代兵营哨卡的遗址。他告诉记者,这是古代戍守边境的一种形式,既能防御敌人入侵,固定的场所还为过往的商人提供防止强盗掠夺的保护。现在,曾经“车辚辚,马萧萧”的古道早已隐匿在草丛中。如果不是对此深有研究或深入考察,已经很难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回望这段丝绸之路,也只有早已风化的烽燧无声地述说着其曾经的辉煌,或许古城巴里坤还埋藏着尚未被发现的故事和遗迹。


《丝路万驼县 商都巴里坤》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540206.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