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本地社会 >

张氏葫芦烙画 小小葫芦身 烙大千世界

[摘要]图片均为张威葫芦烙画作品。全媒体记者张苗苗摄 葫芦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语、传统乃至政治等关系十分密切,围绕葫芦形成的种种文化,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杞县古为杞国,先后延续立...

0805wba8-1-2

0805wba8-6-2

0805wba8-3-2

0805wba8-7-2

图片均为张威葫芦烙画作品。全媒体记者张苗苗摄

葫芦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语、传统乃至政治等关系十分密切,围绕葫芦形成的种种文化,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杞县古为杞国,先后延续立国10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葫芦烙画艺术为其中之一。

位于杞县平城乡的张氏一族,在葫芦烙画上更是有着深远的家族历史。今年46岁的张威是市级非遗项目张氏葫芦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据他介绍,自打他曾祖父开始,家里就有在葫芦上进行烙画的手艺,随着时代的变迁,葫芦烙画俨然成了张氏一族的家传手艺。面对市场经济,张威在积极传承这门老手艺的同时,又在积极探寻着它的市场存在价值。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汉族传统艺术珍品,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家住杞县平城乡的张威是市级非遗项目张氏葫芦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张威的曾祖父开始,他家里就有了这门烙画手艺。民国时期,他曾祖父学会了这门手艺后,开始用家里笨重的烙铁在葫芦上作画,这样的耳濡目染从张威的爷爷开始,一直到张威的儿子。在张威的记忆里,那时自己还小,爷爷在院子里拿着葫芦精心烙画,他在旁边打杂,递烙铁、捡葫芦,有时还在爷爷的指导下动手学习烙画。

也许正是这样的耳濡目染,张威逐渐接触到了关于烙画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相关技能。学业之余,他开始尝试烙画,刚开始时接触一般线条的基本训练,练习曲线和直线。大学毕业后,张威有侧重地看了一些绘画书籍,查看了烙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萌生了系统学习烙画的念头。于是,在工作之余,他便开始练习书法,学《芥子园画谱》,尝试各种烙笔,逐步掌握了各种工具的性能。

“刚开始在零碎的木板上烙一些山水小品、禅意人物或工笔花鸟,渐渐地在木板上已能掌握烙画的各种技能之后,父亲才让我尝试在葫芦上烙画。后来,当我的葫芦烙画作品在一些展览上或业内得到好评的时候,我非常兴奋,感觉是对我莫大的精神鼓励。”张威说。

此后,张威更加娴熟地掌握了在葫芦上烙画的技巧。葫芦的皮质细腻,光泽度好,在上面烙出来的画面质感很美,艺术性和葫芦的天然形状可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极其美妙。

大学毕业后,张威曾涉足物流行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他毅然决然地放下前景无限的物流行业,开始自己的专职葫芦烙画之路。

“当时,我放弃物流行业专心做葫芦烙画也是权衡过利弊得失的,最终还是因为心里对葫芦烙画的喜爱超过了对工作的喜爱,所以选择了这分坚守。”张威说,近俗好吉语,葫芦本是非常俚俗的玩意儿,皆因谐音“福禄”而成为案头雅玩。只是,葫芦需要天成,非人力所能及,即便是收获之后的葫芦,仍需经打皮、晾晒,再避开阴皮、长霉、皱缩的危险才能到加工的阶段。一把好葫芦,是艺人尽心,更是天公作美。

“说起来,葫芦烙画的工序就那么几道:打底稿、治料、构图、布局和创作,另外加上一支电烙笔和一个大自然恩赐的葫芦,几乎就是全部的工具和材料。”张威说,烙画所选的葫芦一般以浅色为主,因其色泽浅、纹理不太明显,而更适合创作多种风格的作品。张威烙画的素材多以山水、民俗人物和工笔花鸟居多,依葫芦外形及纹理等特点构思完作品以后,接下来如何烫画,靠的就是手上功夫了。

据张威介绍,他的作品讲究形象轮廓准确,线条流畅洒脱且富于变化,柔不纤弱,刚不生硬;用笔要求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厚;线条的深浅、画面的虚实都是在温度的变化、腕力的大小、运笔速度和增减层次中体现出来的。能得到一个品相好的葫芦,说是“万里挑一”都不为过。

“成品的葫芦烙画也会因其本身不同而呈现的美感各异。其中,国画山水意境幽深高远,明暗层次丰富多变、雄浑大气;传统民俗人物形态灵秀生动,表情刻画细致入微;工笔花鸟逼真、严谨,富于神韵和质感美。”张威笑着说,作品上每一个线条都注入了他虔诚的心血。

为了能在艺术表达手法上尝试一些创新,张威为烙画艺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走进他的家中,多种与烙画有关的理论书籍和多种古今名人画册充满书房;国内最先进的调温烙笔、玛瑙刀、木刻刀、德国原产高级喷笔以及为产业化生产准备的相应电动工具更是数不胜数。家人说张威就是个“葫芦迷”,只要听说哪里有成色好的原色葫芦,那准少不了他的采购。

经过不懈努力,熟练掌握烙画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能之后,张威的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好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在葫芦烙画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大大提升,一些慕名而来的艺术爱好者纷纷要求他授艺。

2012年2月,张威受邀在郑州市群艺馆开设了烙画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烙画爱好者都得到了他的亲自授课培训。这个培训班以半年为期,目前已结业的8期216名学员都能熟练运用各种烙画工具,掌握烙画基本技能,他们的作品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并且把这一艺术形式广泛应用到生活领域,如艺术品、家具、茶具、茶叶包装、酒类容器及电器上。

2014年12月,在开封市非遗中心组织申报市级非遗项目时,张威的张氏葫芦烙画入选,他顺理成章地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为了将此非遗项目更好地发扬传承,张威在郑州黄河滩承包了30亩湿地,开设了葫芦文博园,专心开始了传播中华葫芦文化、传授葫芦烙画技术之路。

“葫芦烙画需要静下心来,用时下流行语就是需要一颗匠心。所谓匠心,无外乎就是专注、谦恭、敬畏、入魂,哪怕皓首穷经,默默无闻。”张威说,手工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必须是安静的、安定的,从他选择这条路开始,就是一种笃定的坚持。

目前,为更好地传承张氏葫芦烙画,张威在郑州文化产业园区开设了个人非遗项目展示,并多次受邀走进中原工学院,为学生传授烙画技术。记者采访时值暑假,张威正在对儿子张博远进行基础训练。对于儿子的人生之路,父子俩有着较高的默契。在艺术高中就读的张博远说,将来他要报考艺术院校继续深造,为祖辈留下的烙画技术做好传承,也希望葫芦烙画在他手中能有更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


《张氏葫芦烙画 小小葫芦身 烙大千世界》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543235.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