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6 08:27 我要投稿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送走了早晚比较凉爽、午间仍然闷热的立秋节气,我们迎来了预示着与高温酷热渐行渐远的“处暑”。
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在古汉语中是“终止”的意思,而“暑”是热的意思,“处暑”即“出暑”,表示炎热天气即将过去,持续高温的状况将出现转折。即便如今年这样的“加长版”三伏,也将在处暑到来的第三天结束。
今年的处暑从8月23日开始,到9月6日结束。
农业生产之要:通风、补水、防病虫
市气象局农气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王二虎昨日解释说,节令到了处暑,天气特点进入显著变化阶段,气温逐渐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
王二虎说,处暑期间,我市的气候特点是白天仍然偏热,早晚变得较为凉爽,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呈逐渐减少趋势,空气湿度逐渐降低。此时段我市的高温雨季基本过去,天气开始向秋高气爽转变,昼夜温差较大。昼暖夜凉的条件十分有利于早秋作物的灌浆成熟,也减少了作物的呼吸消耗,对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空气干燥,有利于作物种子脱水成熟,正可谓“秋高气爽催物熟”,故有“秋不凉,粒不黄”之说。
王二虎表示,当前,我市玉米生长已进入中后期,正值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农田土壤墒情不足的,要及时灌溉。棉花正值花铃期,要根据植株疏密程度精细整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此期间也是各种病虫害高发期,为了保证产量,应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确保各类秋作物稳健生长。
生活保健之要:增加睡眠、补足水分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转折性明显,因而,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也较大。
市中医院专家楼莉说,盛夏的炎热使人难以安眠,而处暑之后昼夜温差大,凉爽的夜间非常有利于睡眠,所以,人们有必要根据这个变化,在晚间提前入睡,适时增加睡眠时间,以保证白天精力充沛,弥补前期的睡眠不足。
处暑处于暑热收尾、清凉开启之时,昼暖夜凉的特征十分明显,白天尤其是午间,气温还偏高,继续使用空调也在情理之中,但要根据气温的变化逐步减少空调的使用,多开窗迎风,使室内空气流动,减少房间湿热。夜间睡觉时要防止受凉,尤其要注意保护腹部。
至于这个时节的饮食,楼莉认为,应以清热防燥为主,少食油腻,银耳、百合、莲子、鱼类、海带、芹菜、豆制品等都较适宜。她还提醒说,与农作物此时需要补水同理,人体此时也需要补足水分,除了正常的饮水外,还可以借助时令水果补水。
《处暑悄然至 调整要及时》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57190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