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05 16:17 我要投稿
50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访全球商报联盟理事长、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陈锡添
全媒体记者 王兰兰
陈锡添(右二)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全媒体记者 李克君 摄
全球商报联盟理事长、《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香港商报》原总编辑、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陈锡添,8月31日来到开封和兰考,重访焦裕禄精神发祥地,并走进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与报社记者一起探讨新闻业务。在此期间,陈锡添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篇通讯 一声惊雷
在中国新闻史上,如果要在新闻工作者中寻找一个与邓小平有关的人,很多人会第一个想到陈锡添。1992年3月26日,由他撰写的那篇1.1万字的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出后,马上被国内所有重要传媒转载刊发,海外通讯社也作出强烈反应。
1992年1月18日,51岁的陈锡添被深圳市委指派为唯一文字记者随邓小平南巡贴身采访。小平同志抵达深圳后,陈锡添很快接到通知,小平同志这次到深圳,据说是“三不”:不题词、不接见、不报道。但陈锡添却没有放弃采访。陈锡添说:“在那个非常时期,那样一位伟人,来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边走边看边说那么多足以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话,我有责任和使命记录下这一重要性的历史时刻,并尽可能地将其报道出来。”
陈锡添认为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太重要了,针对性非常强,绝不是随便聊天。这个稿子不发出去,一辈子遗憾。于是,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小平同志在深圳的5天里,陈锡添一天到晚盯着小平同志,像贴身保镖一样站在他旁边。不让录音,就用小纸片记下关键词,或用心听,晚上回去像过电影一样一点一点地回忆并记录下来。陈锡添从3月22日中午开始写,到24日下午就写出一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稿件在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题刊发。随后,该文由新华社全文向国内外播发,《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转载,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用45分钟全文播发。
一个加快改革开放的浓郁的舆论环境迅速在中国形成。陈锡添,也因此“一文出而名动天下”,在中国新闻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细节描写 展示平凡
在小平同志身边的5天里,一代伟人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陈锡添说,邓小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非常平凡的老人家,他刚刚走下火车的时候,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黑裤子,满面笑容,非常慈祥,也很朴素。5天整个全程陪同下来,和蔼可亲的感受越来越深。他没有作任何报告,都是用闲聊的方式。讲话慢条斯理,还一边打着手势,非常幽默,常常引起一阵阵笑声。
尽管看似闲聊,谈话的内容意义却十分重大,他解决了当时中国存在的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陈锡添说:“《东方风来满眼春》成功的背后,关键就是真实记录了小平同志的原话,向世人传达了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小平同志在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建立了显赫的功勋,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谈话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指导意义。这篇通讯中就大量引用了小平同志的原话。”
“通讯作品的生命在于细节、精华在于细节。穆青是新闻界的泰斗,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从他的通讯报道中学到了精华就是细节的重要性,我学会了如何写出细节。”陈锡添说。穆青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来挖掘焦裕禄感人的事迹。而陈锡添采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就非常着重于细节描写,把伟人邓小平的形象通过细节描写立体展示出来。在细节描写中,既体现了邓小平平凡的一面,又体现了他伟大的一面。
陈锡添告诉记者:“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小平同志不乏亲和力,充满人情味,88岁了还带着童真。”在跟随邓小平南巡的每一个场合,他都尽量靠近、靠近、再靠近邓小平,为的是听清楚小平同志的言谈,看清楚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和一举手一投足,深入挖掘每一个闪光的细节。
心系兰考 深情50载
1966年2月,即将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陈锡添到《河南日报》实习,在从北京开往郑州的火车上,他通过报纸逐字逐句仔细阅读了新华社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想到在《河南日报》实习期间可能有机会去兰考,陈锡添向记者坦言当时的心情:“正好焦裕禄战斗的地方就在河南,就在兰考,我又刚好到河南这边实习。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
后来他果真有机会与《河南日报》几名记者一起来到兰考采访,见到了焦裕禄的夫人徐俊雅和几个子女,采访了焦裕禄树立的“四杆旗”(“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足迹遍布兰考大地。陈锡添与开封、与兰考、与焦裕禄一家人结下了深情厚谊。
时隔50年,陈锡添再次来到兰考,在苍松翠柏和泡桐掩映下的焦裕禄纪念园,陈锡添瞻仰了焦裕禄烈士墓,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看到为止肝痛被顶破的藤椅、补丁摞补丁的衣物等,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一幕幕场景又浮现在陈锡添脑海中。在焦裕禄同志1963年亲手栽种的 “焦桐”下,陈锡添了解了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的故事。来到焦裕禄干部学院,陈锡添了解了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弘扬情况。
“回到兰考再看看,我盼望了很久,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是满怀着崇敬的心情回到兰考的。”陈锡添对兰考的依依深情在谈话中自然流露。再次踏上兰考这片热土,当年白茫茫的盐碱地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高大的泡桐树织成的“绿色银行”和处处林立的高楼,焦裕禄同志未竟的宏愿如今已经成为美好现实。
陈锡添说:“焦裕禄精神激励着十几亿中国人民,是党的光荣传统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焦裕禄的事迹永载史册,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
关心民生 贴近民意
作为中国新闻界知名人物,陈锡添在谈到当今国内外全媒体和新媒体格局下,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升级,在新形势下做好新闻报道,增强发展活力时说,传统媒体应该坚持多元化发展,探索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陈锡添指出:“在全媒体和新媒体形势下,传统媒体不能再单一发展,单一就很难支撑。应该走出一条融媒体发展的新路。扛起媒体融发展的重任,年轻的一代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
陈锡添认为,党报等传统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作为新闻的传播渠道,讲求的是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因此,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现在网络、微博、微信上充斥着很多难辨真伪的新闻。从这一点来看,传统媒体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传播正能量,坚守党性和人民性。人民性和党性是一致的,作为公器的传媒,既要反映党的政策方针,又要为老百姓鼓与呼。
对于如何办好报纸,陈锡添坦言:“结合《深圳特区报》《香港商报》的实践,我们有这样的深切体会,那就是,只有关心民生、贴近民意,才能提高报纸的公信力。具体一点说,就是要更多、更广泛、更准确地反映群众的所思所想,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心声,维护他们的利益。唯有如此,媒体才能进入市场、进入家庭,争取更多的受众,从边缘走向主流。”陈锡添说:“传统媒体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永远不会消亡。”
《50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访全球商报联盟理事长、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陈锡添》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58326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