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16 08:58 我要投稿
2月21日,84岁的赵秀荣抱着老伴张希生的遗像,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住了三年多的开封市仁孝阁疗养院。副院长侯美香闻讯后,立即带领有关人员出来迎接。面对张希生的遗像,侯美香等人泣不成声。一对耄耋老人,是靠什么赢得了疗养院人员的如此尊重呢?赵秀荣的次子张锐道出了缘由:“我父母和疗养院工作人员亲如一家,三年前就立下遗嘱,过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科学研究。2月18日,父亲因病去世,我们遵照父亲的遗嘱,将其遗体捐献给了河南省红十字会。”
2013年8月1日,张希生老人和老伴赵秀荣一起向河南省红十字会志愿捐献遗体接受中心递交了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当时老人就表明,百年之后遗体将会被无条件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出自己最后一分力量。
张希生于1933年出生在河南荥阳县,1948年,加入共青团组织并当上了民兵,参加了荥阳的土地革命。1950年,张希生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1951年,他在郑州地委党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职。后来,老人先后在河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开封地区公路总段等部门工作,最后落脚到了开封市公路局第二工程处任党支部书记,1993年退休。和老伴同岁的赵秀荣也是开封市公路局的退休干部。
赵秀荣道出了三年前她和老伴立遗嘱捐献遗体的缘由:“我有这个想法几十年了。”平时喜欢关注新闻的赵秀荣,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很多年轻人因病需要器官移植,但却因为没有可供移植的器官抱憾离去。“把遗体捐献给社会,可以用于医学研究,有些器官还能救治病人。听说一个眼角膜可以救治8个病人,等于是生命的延续,这多有意义呀!”
2013年6月,赵秀荣因病住进了医院。在医院,她对医生说了去世后想捐献遗体的想法。当时为她治病的医生为她有这样的想法而赞叹不已,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伴张希生时,老伴高兴地说:“我1950年4月入党,现在已经有60多年党龄了,咱们的儿子、孙子、孙女都是党的培养对象,我唯一能回报党的就是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老两口共同的愿望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动力。2013年8月,两位老人向河南省红十字会递交了遗体捐献申请,并得到了批准。
张希生、赵秀荣夫妇共养育了3个儿子,老两口是子孙满堂,儿孝媳贤,其乐融融。本来该守着子孙颐养天年,但生性豁达的老两口看到儿子、媳妇们个个正值事业高峰,每天因工作早出晚归,还得照顾他们,就于心不忍,商量干脆离开家,住进疗养院。这个决定遭到3个儿子的反对,但倔强的老两口还是说服了3个儿子,搬进了疗养院。
在疗养院,性格开朗的张希生、赵秀荣很快和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平时帮着干一些诸如打扫卫生、择菜等力所能及的活,工作人员也没有把他们当外人,左一个“大爷”、右一个“大妈”,把老两口叫得心里美滋滋的,老两口也把工作人员当成了自己的儿女。
《八旬老人走了 捐遗体了心愿三年前,他和老伴立下遗嘱,过世后捐遗体为科研作贡献》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77508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