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10 15:57 我要投稿
1977年夏天,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作出了“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决策。那年冬天,全国570多万考生涌入已关闭11年的高考考场。恢复高考,不仅让许多青年和家庭的前途发生了改变,更是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转折点。
40年间,高考这根“指挥棒”不断变化,从记分方式到考试时间,从考试科目到命题范围……有人说,高考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教育理念的变迁。更有人说,高考本身就刻着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的烙印,见证了一代代中国年轻学子的青春奋斗、求知若渴、报国情怀……
今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第40个年头。这两天,无数学子走进高考考场。值此之际,本报采访了不同年代的3位考生,分享他们与高考不得不说的故事。
1978级考生卢欣科:人生总有一搏
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1977年10月21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恢复高考,全国各大媒体随即向全世界公布了消息。这个信息的发布不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刮起了激动、兴奋与期待的风暴,激活了各阶层人民群众“休克”了10年的心,更是给早已对上大学绝望了的适龄青年打开了一道希望之门。
那一年,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原高级记者卢欣科23岁。那一年,5岁上小学、上了8个月初中就因“文革”停课、随后上山下乡的卢欣科已回开封工作5年了。5年中,卢欣科当过屠宰工、翻沙工、印染工,还开过槽车,最后被分配到开封化学试剂厂工作。“听说恢复高考,我非常激动、期待。”卢欣科回忆说,“但我初中基础太差,当年12月初就要高考了,只有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我只能憧憬而注定与那年的高考无缘。1977年高考结束后,我看到考卷上的内容,顿时充满了希望,因为我发现文科考卷上的很多题目我能答出来。”
1978年的高考在当年7月举行,卢欣科下决心参加这一年的高考。卢欣科一边工作,一边夜以继日地复习功课。“有一次,我把准备高考的想法透露给朋友,竟成了他们的笑料。他们都觉得,我初中上了不到一年,肯定考不上大学。”卢欣科说。朋友的耻笑激起了卢欣科的斗志,从那以后他更加发奋学习。对卢欣科来说,数学是他的弱项,复习时,他就专“啃”这块“硬骨头”。那时条件差,卢欣科就在工厂化验单的反面做算术题,半年下来,被他用掉的废旧化验单就有半人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高考,卢欣科以322.5分的成绩考上了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现河南大学)。进入开封师范学院后,他惊讶地发现,同学的年龄从16岁到33岁不等,有人已是两个孩子的爸爸,还有师生、父子一起入学的。“正因为有了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们这一批学子才更加珍视读书的机会。”卢欣科回忆道。当时,班上的同学都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一下课,总有学生围着老师请教;清晨五六点,校园各个角落里都会传来英语朗读声;平时排队打饭时,都有人掏出书本来看。
大学毕业后,卢欣科当了老师。1985年,开封日报社第一次公开招聘时,他以招聘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报社成了一名记者。卢欣科说,高考改变了他的人生,让他懂得人生总有一搏,而大学4年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黄金时代。
1995级考生刘海永: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
全媒体记者 王兰兰
作为一名70后,刘海永是在老家杞县高阳读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经过高中的勤学苦读,刘海永以艺术考生全县第4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开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刘海永留在了开封,并在这里成家立业。
“上小学和初中时,我什么都不懂,又很贪玩,对未来没有什么规划,直到上高中时才意识到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刘海永回忆说。刘海永偏爱文科,其他科目很优秀,但数学成绩不理想。于是,一心想读中文的他不得不和同学一起报考了美术专业,成为一名艺术考生。刘海永说,1995年,他参加高考。当年1月,他提前参加的艺术课考试,考了素描和色彩。7月,他在开封五中参加了文化课考试,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外语加大综合,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当年的高考成绩很不错,全县第4名,顺利被开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录取。
“考试前一天,我是和同学一起乘坐长途公共汽车到开封,没有家人陪。当时的考点在开封五中,我们就在包公湖附近一家小旅馆安顿下来,房费是每人每天10元。我们吃的是馒头就咸菜,条件好一点时就吃碗刀削面。”刘海永感慨道。他说,现在的考生太幸福了,家长不仅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高考期间还亲自接送和陪考。
在刘海永看来,高考就是人生的转折点。他一点儿也不后悔选择了美术专业,这一专业给了他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和观察能力。如今,刘海永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没参加高考,现在我或许在老家务农,或许在外打工,也可能成为一个小老板,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刘海永说。高考为他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让他实现了自己的小小理想,也实现了人生价值。
2007级考生杨红:梦回高考 气氛依旧
全媒体记者 张苗苗
10年前,80后杨红在豫南山区一所高中应对高考。如今,29岁的杨红,带着自己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班的孩子准备迎接高考,她对高考有一种难以说清的特殊感情。
6月6日中午,身为高三年级的语文老师、班主任的杨红,内心有些忐忑。往常,她看到自己班里的学生从食堂吃饭回来,总会关心地问上一两句,但这次她只是对着学生笑了笑,没说什么。杨红不禁想,学生们看起来倒没有她紧张。
杨红告诉记者,至今回想自己高考那一年的场景,依然非常清晰:学校在距离高考100天时,举行了隆重的倒计时冲刺仪式。黑板上的倒计时数字表每天都会更新,数字一天天的变化,时刻提醒着她高考的临近。高考前一天下午,学校没有安排课程,所有高三年级的学生都是自习,教室里有的同学在看错题、有针对性的复习,有的同学心态很好,和周围同学轻声聊天,还有的同学索性和老师聊起了天,缓解紧张情绪。
“转眼间,10年过去了。10年来,我无数次梦见自己回到高考考场,不是忘了带准考证,就是看到试卷上全是不会做的题目,每一次都被噩梦惊醒。”杨红笑着说。10年前,正上高三的杨红和同学们每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全心全意地准备迎接高考,没多么复杂的想法。“那时高考,说得好听点是为了迎接新生活,说得夸张点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了迎接高考,心里时刻紧绷着一根弦,直到高考过后,成绩公布了,这根弦才松弛下来。”杨红说。
“现在,许多学生已经能以一颗平常心应对高考了,而且未来也不仅仅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对此,家长也看开不少。”看着自己班上的学生们嬉笑玩闹,和平常一样自然轻松,杨红放心地说。比起10年前,现在的孩子出路多了,不必再“死盯”着高考这一条出路了。杨红班里有的学生准备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高考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并没有太多的影响。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随着国家鼓励技术人才的发展、技术学校教育的普及以及技术工人高薪且岗位多的现状,不少高中毕业生选择直接进入技术学校学习。
《那年我高考》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82641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