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12 16:40 我要投稿
6月8日,22名来自河南省原阳县的民工将一面印有“为民做主办实事,当代包公在眼前”字样的锦旗,送到金明池派出所公调中心,衷心感谢民警和调解员不辞艰辛,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这背后是一条充满艰辛、曲折的调解路。
主动担当
6月1日,我市某建筑工地20多名农民工因与包工负责人产生工资纠纷,将一条进出开封的交通要道阻断。金明池派出所闻警而动,迅速将他们带离,并依法拘留了4名主要人员。按程序,公安机关的工作到此为止。然而,金明池派出所所长金念庆、副所长闫金柱和治安大队教导员袁家亮却多了一层思考。他们认为,事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项目建设还陷于停顿,矛盾可能进一步激化,公安机关应该主动作为,消除矛盾,既保障项目建设,又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这个认识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上级的支持下,金明池派出所公调中心主动担起了调解任务。
纷乱如麻
化解矛盾的愿望是良好的,调解过程却是艰难的。甫一着手,闫金柱、袁家亮和调解员冯福庭、黄喜荣就遇到了很大困难。农民工说,包工负责人拖欠工资30多万元,有大量派工单为据。而对方说这些派工单不完全真实,所欠只有10多万元。农民工说,当初的协议是按天计工。对方则说是包工,也就是这栋楼建完才结账。由于当初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谁也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同是原阳老乡,却各执一词相持不下。
无奈,闫金柱、袁家亮使出了办案解数,分别找双方从2016年春节后查起,何时动工、何时放假、何时复工、中间何时结过账、结清多少、欠发多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了解。年逾花甲的冯福庭和黄喜荣则戴上老花镜,一张张审核派工单的真假,一张张计算工费。
苦口婆心
几天过去了,当初纷乱如麻的局面似乎捋出了头绪,但当初究竟约定的是包工还是天工,还是因没有合同无法说清,最关键的矛盾点还横亘在那里。6月5日,当事双方举出了一个共同的证人,冯福庭马上和他取得联系。证人已回原阳,而且由于当天下雨,无法来开封作证。冯福庭当即表示“我们派车去接你”,谁知,对方此后却关机。很显然,这唯一的证人不愿作证。
单纯对话难以弥合分歧,举证没有结果,那只有让法律来作答。冯福庭一头扎进法律典籍之中,寻找相关法律依据。
一番努力后,公调中心几个人心里有了数,冯福庭再次找到包工负责人,指出其不与农民工按时签订劳动合同的错误,教育他要多为农民工的困难着想,“几个月来,他们就拿到那么点生活费,能吃好?他们家人咋办?都是来自农村,你们能一点也不动心?”
与此同时,黄喜荣也对农民工做思想工作:“出外务工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连合同也不签,怎么维权?出了问题还是要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靠采取过激行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一波三折
调解,一天天坚持不懈;劝说,一遍遍苦口婆心;讲道理,一笔笔算账。为了真正化解矛盾,实现劳资两利,闫金柱等人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们的耐心工作下,当事双方的分歧逐步缩小,从30多万元到22.36万元、22万元、20万元、18万元、16万元……6月6日,在金明池派出所公调中心主持下,双方终于达成口头协议。
然而,就在准备签字之时,农民工一方又提出异议,只有再做工作。6月7日,双方达成当日支付12万元、剩余4万元完工后结清的协议。次日上午,正要签字之时,包工负责人又突然声称支付不起。
一波三折面前,金明池派出所公调中心调解员没有气馁,冯福庭等人又主动找建筑商协商,在他们不懈努力和建筑商配合下,当天下午第一笔到位12万元,协议签字生效,纠纷双方握手言和。6月9日,项目建设恢复正常。
《艰辛调解路》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82775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