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2-09 13:40 我要投稿
紧抓新的历史机遇 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
——访市政协委员、开封宏达机动车检测集团及开封宏达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钢牛
记者 胡锐
王钢牛 记者 刘睿恒 摄
在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和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召开期间,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把我市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我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目标,成为众多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昨日,记者就这一话题走访了市政协委员、开封宏达机动车检测集团及开封宏达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钢牛。这位精力充沛、思路敏捷,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颇有见地的企业家一语中的:“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要有效整合和挖掘我市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变资源为资产,让我市弥足珍贵的文化资产在新形势下发挥巨大的市场引领作用,成为助推古城开封‘好中求快’发展的强劲动力,成为提升古城开封品位的支柱企业,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从中受益的战略性举措。”
王钢牛认为,古城开封是八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地上、地下历史文化遗存数以千计,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名远播,可以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市的显著优势,是一座亟待开发的“金山”。只要立足开封实际,创新理念,围绕宋文化把产业链做大做强,锲而不舍地打造以彰显宋文化为主的文化品牌,开封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就一定能越走越宽广。
然而,王钢牛认为,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市一些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还不尽如人意,存在“小”、“弱”、“散”、“乱”现象,形不成合力,更谈不上产业化。比如,堪称“开封一绝”的汴绣,由于研发企业实力薄弱、技术人才不足,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因此,尽管相关“厂”、“所”、“店”林林总总,但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大产业”还有待时日。再如遐迩闻名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其历史沧桑感、艺术震撼力和浓郁的民俗韵味都无与伦比,但产业化进程缓慢,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又如重现北宋高超制作技艺的开封北宋官瓷,目前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不加以引导而放任自流,其产业化也无从谈起。特别是我市作为“中国书法名城”和“中国菊花名城”,如何把众多著名书法家、“菊星”、“菊农”组织起来,形成“高端团队”以引导产业发展,并借助产业化的翅膀把“开封书法”、“开封菊花”传播到海内外,更是应当尽快解决的问题。
说到如何破解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这一问题,王钢牛认为,一是要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把分散各处、“单挑独干”的各类文化企业或个人组织起来,把各类文化产品有机整合,科学制定产业化发展规划,狠抓落实并注重市场效益。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各类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资金支持,为文化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三是着力培养实力较强、对文化市场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使之走上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加大传承和创新力度,凸显我市文化企业的个性化特点,占领文化市场的制高点。五是借助我市重要节会和主要景点、媒体等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市各类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王钢牛表示,文化是城市的“魂”,文化产业是亮丽的城市名片,这对古城开封尤其如此。当前,我市正面临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市文化产业更要乘势而上,争当排头兵。
开封宏达机动车检测集团要进一步加快多元化发展步伐,在做好机动车后续服务的同时,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形成“文、商、旅”齐头并进的新局面。要进一步推进开封宏达文化有限公司的发展,目前,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宏达文化产业基地正加快建设,并将打造成集官瓷、汴绣、木版年画、名人字画展示展销以及艺术品收藏、商务交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从而形成高品质文化产品体系和特色品牌,为助推我市文化产业化发展,建设实力开封、美丽开封、文化开封、幸福开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紧抓新的历史机遇 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访王钢牛》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12674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