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6 09:19 我要投稿
前不久,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科曙光共建淮海大数据云中心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的落户将大大提升徐州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领域的实力,加大徐州在产品研发、设计、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力度,带动相关智慧产业的集聚发展,推动徐州转型提升发展。
转型!提升!发展!这些年,徐州市一刻也不停息,孜孜以求。
徐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大产业、发展大项目,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高端产业高增长、新兴产业上规模、优势产业增效益的发展新格局。
在徐州,与产业转型相伴的是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其业绩同样很出色。
徐州历史上长期依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持续130余年的煤炭开采,不仅给这座城市留下550余万平方米棚户区,更留下严重生态赤字、近35万亩采煤塌陷地,被称为“一城煤灰半城土”。不好的消息还有,徐州市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城市如何转型?不做“行政意志的形象工程”,要做“百姓意愿的民心工程”,最重要的是给市民话语权。2005年10月,一则《关于征聘徐州市市民规划师的通知》刊登在当地媒体上。为使徐州城市规划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反映市民意愿,推进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徐州市规划局拟聘任若干名热衷于城市规划的市民作为城市规划师,参与徐州城市规划管理咨询和决策工作。当年,36名市民获聘。
徐州的城市转型大刀阔斧。针对大量遭到破坏的山体和采煤塌陷地这一地域特点,徐州城市规划以生态再造、变废为宝为原则,全面保护和再造自然环境,融合协调生态、生活、生产空间。
好水。2008年,徐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将各类塌陷区建设成为涵养生态功能区、环境优美景观区、高效农业标杆区。曾经破败荒芜的1.74万亩权台矿和旗山矿塌陷区,蝶变为赏心悦目的潘安湖;昔日的韩桥煤矿深度塌陷区,变身为南湖湿地公园;昔日的夹河煤矿塌陷区,变身为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徐州对采煤塌陷区治理,新添了上百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湿地和景观区。与此同时,故黄河、大运河、丁万河等大小河流水系的治理也展开了。经过近年控源截污、疏通水系及景观改造,如今水清岸绿,成了沿岸居民晨练漫步的好去处。区内其他河道也全部建成了景观河。
好绿。 徐州市制定了“出行500米,就有一块5000平方米公园绿地”的规划标准。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5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达177个,基本建成公园绿地市民出行“10分钟服务圈”。徐州市近年新增开放式公共绿地2000公顷。这些绿地空间何来?徐州“添绿工程”规定:主城区大力实施拆违添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市区3亩以下拆迁地块不再出让,统一规划建设园林绿地。同时,棚户区改造整理出的土地,即使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除部分用于建设棚改房、定销房和生活配套设施外,其余全部用于公共绿地。
2011年,徐州市建设了奎山公园、三环南路、潘安湖湿地公园等15个项目;2012年,实施了云龙湖珠山景区、云龙山敞园改造、植物园建设、28条林荫路提升等27个项目;2013年,实施了奥体公园、劳武港防灾公园、16块街头绿地等45个项目;2014年,泉山森林公园、楚园、湖东路景观工程等48项生态园林项目相继竣工;2015年,城东环状休闲公园、城西休闲公园、凤凰山生态文化景区等一大批生态园林项目相继实施……让徐州市民欣慰的是,这些公园无论几A档次,都是不收费的!
如今,徐州市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7平方米,市民出行300米至500米就能步入休闲绿地,尽享宜居生活。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43.62%、16.21平方米,真正做到了还绿于民。
好风。徐州,众山环绕,加上是重工业城市,导致雾霾多发。针对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徐州市创新性地引入了城市清风廊道概念,从“空间结构、产业引导、生态管控、建筑布局”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引导清风穿城,提高城市自净能力。在市域内,建立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绿地基质,东南—西北清风廊道内黄河故道两侧各规划100米以上的绿化带,和黄河故道共同构成东南—西北清风廊道的核心区。东—西南清风廊道内徐海公路两侧各规划 100米宽的绿化带,规划核心区内以林网种植为主,以此维护生态安全。都市区在外环、高速环和三环快速路设置“三环”净风屏障,通过圈层式布置环城林带,在东南、西南、东三个方向对清风开放,在东北对浊风阻挡的方式来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境。在产业方面,按照引清风产业布局规划,鼓励限制区内种植水稻,禁止限制区内发展设施农业,尤其是大棚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业,以此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按照阻浊风产业引导,市域清风廊道内沿线城镇的工业要求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设备、工艺品制造为主,严禁大规模发展煤炭、冶金、化工等高污染产业。
近5年,徐州市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809项,完成投资1700多亿元,建成了一大批堪称城市“筋骨”的重要城建项目。城市的发展由“偿还欠账”向塑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功能转变,由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并举、重在管理”转变,实现了由昔日“一城煤灰半城土”到如今“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
《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之路——“学习徐州经验 补齐产业短板”系列报道之六》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52235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