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7 08:48 我要投稿
杨士伟等向小集村葡萄种植大户了解葡萄种植情况。 全媒体记者 汪少冲 摄
骄阳似火,酷热难耐。8月8日,杞县西寨乡小集村村委院内,杞县纪委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杨士伟正和村党支部书记于兆英整理着刚刚领取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门诊重症慢性病本。“这次帮贫困户办下来的慢性病本,一年能为这些因病致贫的群众每人报销几千元,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一年最多能节省18000元。”杨士伟对记者说。在慢性病本办理情况登记表上,记者看到,年度封顶金额根据病种不同,从2400元到18000元不等。“全部金额加起来,每年大概能为全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节省近20万元。”杨士伟说。慢性病本的办理,就是在前期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经过统计发现该村83%的贫困户都是因病致贫所采取的解决措施。
扶贫要踏踏实实,扶出干部的精气神,用一件件事情、一项项拿得出来的具体举措,让扶贫成绩有目共睹,让贫困户真心感到温暖。分包县领导、驻村第一书记和市工商联驻村工作队到村之后,他们所办的一件件实事儿让群众铭记心头:修路打井、村民体检、办理慢性病本、开展技术培训等,百姓看到的是积极帮扶的措施和针对他们因户施策的脱贫希望。一条正在建设的长2.2公里的东西路穿过小集村正中心,村里之前仅有3条南北路,而这条村里唯一的东西连心公路将彻底改变该村交通不便的历史。一条路,架起了群众脱贫的希望;70多眼水井,解开了群众望地兴叹的心结;5座桥、7台变压器……每次基础设施的改善,都让群众的掌声更加热烈,脱贫的劲头更足。
实实在在的产业扶持,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驻村工作干部根据村里的土地情况、发展历史,积极协调对接适合在村里快速发展的扶贫项目。小集村曾大规模种植香菇,虽然时隔十几年,但种植技术依然保留,为了发挥这项优势,驻村干部多次到相关种植企业调研考察,为村里牵线搭桥,在他们的努力下,“公司+农户”形式的恒温大棚双孢菇种植项目马上就要启动;小集村的土壤条件适合种植花生和西瓜,驻村工作队队员积极协调优质礼品西瓜项目,目前,土壤化验正在进行中;服装加工厂正在协商洽谈中;依托本村葡萄种植大户带动贫困群众搞特色种植项目正在实施;温州商会与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培训师进村集中开展技能培训,一批群众已拿到证书外出务工;十几辆轮椅已发放给村里的残疾人士,残疾证办理统一在村里现场鉴定……一件件实事儿和措施,在杞县这个偏远的村落有条不紊地落实着。
在小集村村委院内,脱贫攻坚动态示意图挂在正对大门的位置,上面用红、蓝、绿三色标注着各贫困户的住宅位置,五星和三角形代表着五保户和低保户。将近12时,杨士伟和于兆英带着慢性病本走出村委,顶着似火的骄阳,为贫困户一户户发放。脱贫攻坚,记者感到,他们做到了时时在心间。
扶贫日记
办好惠民实事 推进精准扶贫
作为一名从事10年纪检监察工作的干部,在以往开展执纪监督检查工作时,为了查清一个案件,需要多次走访群众,在与群众谈心聊天时,知道了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是什么,同时,也知道了群众最需要的是什么。因此,从我担任西寨乡小集村驻村第一书记那天起,我始终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破解发展难题,帮助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履行扶贫工作职责。
与群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办。因为多年的纪检监察工作经验,我知道、了解的各种惠民政策比较多。因此,在与群众拉家常时,我会把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回去后,理清思路,按照政策,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不让群众多跑一步路、多花一分冤枉钱,让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充分利用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惠民政策、项目。
要输血又要造血,扶贫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在扶贫工作中,我积极发挥在机关工作的优势,全面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切实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开展技能培训,在传授一技之长的同时,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推出脱贫典型,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主导意识,依靠自身努力脱贫。
扶贫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种政治责任,作为一名纪检干部,不仅要带领群众脱贫,做好扶贫工作,更要勇于担当,用好扶贫资金,把廉洁扶贫贯穿始终。
《脱贫攻坚记者蹲点:小集村 脱贫路上劲头足》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70933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