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6 11:37 我要投稿
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黄道功赴尉氏县大马乡调研产业扶贫工作。
副市长牛春堡到杞县湖岗乡翟寨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 市扶贫办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以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围绕“六个精准”“三个零差错”“三个明显提高”等要求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立足实际,强化措施,突出问题整改,狠抓“六个一”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年度脱贫任务,为实现全市贫困人口2020年稳定脱贫奠定了扎实基础。
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涉及杞县、通许县、尉氏县、祥符区、龙亭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3县3区。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29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82万户18.14万人。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37886万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679个,实现123个贫困村、9.56万贫困人口脱贫。经过精准识别、动态调整,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还有未脱贫贫困村169个,未脱贫贫困人口3.91万户10.16万人。在2014年度、2015年度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中,我市均被评为A级市,受到省通报表彰;在2016年度全省脱贫攻坚成效综合考核中位居第5,受到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通报表彰;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3年因工作成效突出荣获省扶贫资金奖励。今年,全市计划实现66个贫困村、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目前,66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生产生活用电改造完成40个村,通村公路建设完成60个村,57个村通客运班车,58个村完成自来水入户,29个村完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45个村完成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整村推进项目完成10个村,所有未完成项目将于本月底前完成。
市扶贫办副主任陈艳丽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作为统揽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积极落实与行业部门的沟通、协调责任和对县区的指导、监督责任,实行市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分包县区工作机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责任落实,坚决实现在精准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制定扶贫政策措施。为进一步统一脱贫攻坚工作思路、严格扶贫资金管理、明确驻村帮扶责任、抓好脱贫攻坚突出问题整改、做好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等工作,在严格落实省出台的“5个办法”“5个方案”“5个专项方案”等脱贫攻坚系列文件基础上,结合全市脱贫攻坚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39个文件,为抓好问题整改、打好年度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政策依据。
明确责任。制定出台责任制实施细则、考评办法,夯实县区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的协调责任、乡村干部的包干责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帮扶责任、村级脱贫责任组责任、市委市政府督查巡查组督查巡查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抓实问题整改。对照中央和省督导发现的问题,全市梳理出重点整改事项,建立了问题整改台账,坚持把精准作为一个原则、一个尺度、一个要求,贯穿到问题整改的全过程,制定整改方案,分析问题根源,一条一条整改,实行对账销号。同时,把校准档卡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粒纽扣”,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把遗漏的补进来,把该退的退出去,做好动态的精细化管理。
强化产业帮扶,积极开辟产业扶贫新模式和新路径。按照县区有带贫龙头企业、乡有扶贫产业园区、村有产业帮扶基地、户有增收致富门路的“四有”目标,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实现对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各县区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畜牧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子商贸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进行针对性技能培训,一户找准一条致富门路,让贫困户参与产业链条,脱贫工作跟着企业走、跟着合作社走、跟着专业大户走,带动贫困户增收。
积极开展金融扶贫。采取“政府+保险公司+担保公司+银行业金融机构”四位一体的模式,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市、县(区)财政各承担50%。其中,杞县、尉氏县、通许县、祥符区政府各设立1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龙亭区政府各设立5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为扶贫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和创业贫困户等提供风险补偿,撬动金融资金5亿元,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保障。
加强项目库建设。制定具体措施,督促各县区扶贫、财政等部门指导各乡镇根据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及县区脱贫规划,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经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基础上,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设计,建立扶贫项目库,项目实施时间跨度为1年,由乡镇上报县(区)扶贫办审核后,列入县区年度扶贫项目库,做到扶贫项目前置审核、提前论证、储备充分、动态调整,实现由“资金等项目”向“项目等资金”转变,确保不出现资金滞留问题,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我市不断创新举措,亮点频出。一是“十不十有”细化脱贫标准。按照省里要求,结合开封实际,制定了“十不十有”脱贫标准。去年脱贫家庭全部达到了“十不十有”标准,全市共为贫困户配备电视432台、电风扇586台,修缮院墙门窗720户,改造危房441户。已做好对今年拟脱贫户的摸底调查,年底前“十不十有”将全部实现。二是“三单一库”细化行业责任。针对系统整改,及时督促15个市直行业部门制定了整改方案,建立了“三单一库”。各行业部门严格落实“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富民强村的引领作用和驻村工作队“滴灌管道”作用,不断促进行业扶贫政策落实。三是实行脱贫攻坚专项述职制。县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就履行扶贫责任承诺情况向上一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述职;各定点扶贫工作队队长分别向所在单位党委和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述职,并邀请所在贫困村5~10户贫困户代表参加评议;每年按10%的比例抽选市直下派定点扶贫工作队向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述职。四是建立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尉氏县创新大病救助保险模式,筹资235万元为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健康保险,对贫困户医疗费用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三重保障报销后,剩余在报销范围之内的医疗费用进行兜底报销,贫困人口个人负担费用只占就医费用的8%左右,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医疗费用。通许县对贫困人口在新农合报销基础上,再给予5%~10%的减免优惠,已扶持830户;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出台《关于对水稻乡因病致贫重症患者治疗救助方案》,针对因病致贫贫困户制定免费体检、免缴住院押金等医疗救助方案,并开设转诊绿色通道,方便了贫困群众看病就医。五是建立召集人制度。为强化各村帮扶工作、形成帮扶工作合力,去年建立了贫困村召集人制度,每月由包村乡干部牵头,定期召集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帮扶责任人等召开会议,互通情况、明确任务、加强协作,形成脱贫攻坚合力。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全省建立脱贫责任组制度提供了经验。
通许县竖岗镇2015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农民浇地更方便。
农业综合开发绘就农民“增收图”
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立足实际,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从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改变农田面貌、生态环境入手,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突出重点搞开发,围绕产业搞开发,树立“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大力度整合、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开发理念,走出了一条“规模开发、连片治理、科学投入、建管并重”具有开封特色的新路子,取得显著成效。 五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落实总投资108212.25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45.7万亩,完成产业化补助项目24个,建成“一县一特”试点项目1个,完成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10个。
五年来,建设高标准农田45.7万亩。完成新打(配)机电井6620眼,修复配套机电井536眼,开挖疏浚沟渠754.96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2293座,埋设地埋管道1884.02公里, 架设输变电线路配套2328.31公里,完成良种基地建设0.33万亩,完成土壤改良11.45万亩,硬化田间干道349.64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2.36万亩,技术培训60800人次,示范推广14.82万亩。
市委农办副主任黄怀义说,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发生了显著变化,小田变大田,旱地变水地,低产变高产,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一举三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全市农民绘就了一幅“增收图”。
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形成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五年来,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5.7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45.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3.36万亩,年节水量3798.13万立方米,增加农田防护林网30.7万亩,项目区扩大良种种植面积24.37万亩。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显著提高,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207.04万公斤、棉花64.5万公斤、油料126.6万公斤、蔬菜490万公斤、其他农产品1202.77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9347.27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21356.14万元。
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建成,新增总产值105299.5万元,新增增加值10866.17万元,新增利税6163.57万元,直接受益农户91997户,直接受益农业人口298234人,直接受益农民收入增加总额12548.5万元,新增就业人员1488人。
经过开发治理的项目区,田间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道路畅通,渠系排灌自如,农田林网普遍形成;配方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措施的实施,使开发治理后的耕地生态环境大大改善。许多昔日杂草丛生、景象荒凉的沙荒地、涝洼地、岗坡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良田,整个项目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多年不见的野鸡、野兔、野鸭等野生动物频繁出现在项目区。项目区整体形象大幅提高,促进了项目区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把项目区建成了集节水农业、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三位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
9月28日,杞县苏木乡项目区农民王仁贵拉住黄怀义的手激动地说:“三个女儿出嫁后,家里就剩俺老两口,浇地实在是太难了。现在好了,卡一刷,水就流出来了,今年俺家的玉米产量能达到一亩1100斤到1200斤。”
科学规划是基础。一是统筹考虑,摸清底子。各县区在划定永久性高标准粮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科学选定大面积连片农田,供农业综合开发使用;组织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和群众深入实地,勘查设计、评估论证、摸清底子,为规划设计做好准备。二是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三是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在规划设计时,把方便群众生产与生活结合起来。
及早谋划是关键。一是根据时间节点制定施工计划。根据时间节点,提前筹划,先行安排,项目计划批复前清除各类障碍物,开挖疏浚渠道;科学调度,灵活安排,夏收后开始布局机电井,既不影响农作物生长,也不耽误群众灌溉。二是签订目标责任书。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各县区召开项目工作会议,县(区)、乡(镇)、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施工进度快、工程质量高的乡镇、村领导班子年底进行表彰,反之则通报批评。三是倒排工期,抢赶进度。各县区以一周为单位细化工程量,拿出具体施工方案,倒排工期。四是奖优罚劣。县(区)农综办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对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的施工队,在全额退还履约保证金的同时,县区财政拿出1万元进行奖励;对未按合同规定完工的施工队,将按照既定比例扣除履约保证金,每推迟一天并处5000元罚款。
严格工程管理是核心。一是制定工程精细化施工措施。按照市委、市政府“在工程精细化施工上实现新突破”的要求,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延伸到建设的每个环节,倾力打造精品工程。二是引入群众参与机制。通许县先从村民中选出井长,对井长进行集中培训,发放监督表和施工要求,对井深、滤料、钻头规格等进行明确,井长负责监督机井、配套、地埋线、地埋管等施工全过程,并拥有验收签字权。三是引入第三方检测。委托第三方对地埋管质量和路基、路面、桥的厚度、韧度、强度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四是分段抽查检测。祥符区在施工过程中不定时、分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查,发现部分地埋管规格与计划不符,立即责令停工整改,更换地埋管。
强化资金管理是保证。 一是及时拨借资金,严格投放手续。二是认真落实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项目资金公示制、财务管理制、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等。为保证各种制度落到实处,市财政局加强对县区、乡镇财会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加强对县区、乡镇各项制度贯彻情况的检查指导,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实行报账告知制。为方便工程实施单位报账,我市要求财政部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发放县级报账资料明白卡,并制作了县级报账流程图,避免了施工企业盲目报账,有效加快了工程报账进度。
搞好管护发挥效益是目的。创新工作机制,针对不同项目工程制定了相应的管护措施,明晰了产权归属,明确了管护主体,落实了管护责任。各县区均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定点服务部,解决后续管护问题,使项目发挥长期效益。
休闲农业将成为我市乡村旅游“新名片”
2014年以来,按照省、市关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安排部署,我市依托地域、产业、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扎实推进,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形成了初步共识。全市上下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达成了共识。二是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休闲农业园区30余个,经营面积13846亩,资产总额9205万元,从业人员2820人(农民2743人),带动农户9737户,年接待游客478万人次,营业收入12441万元(农产品10501万元),主要集中在沿黄、城市周边地区。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完善,除了基本的农家乐、采摘园以外,还出现了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态类型。三是涌现出一批典型。我市共确定龙亭区晋开四季美休闲农业项目、尉氏县张市镇郭家桃园特色小镇项目等10个项目作为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第一批示范预备项目强力推进。1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7.1亿元,现已完成投资3.9亿元,进展较快的项目是尉氏县大营镇卢家村乡村文化示范园项目,已投资6000余万元,并于“十一”期间开园,正式对外营业。
市委农办副主任陈斌说,我市把文化传承作为提升休闲农业内涵品位的重要着力点,挖掘农村文化、生态、民俗民族特色等资源,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品位,着力打造一批有内涵、有市场、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形成品牌体系,放大品牌效应,使休闲农业成为我市旅游的“新名片”。
据介绍,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田园农业休闲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主,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二是农家乐休闲模式。主要分布在沿黄大堤及城市周边。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休闲活动。三是科普教育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标准化基地、农业产品和农史展览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四是回归自然休闲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黄河大堤绿色带、黄河湿地等,发展赏景、森林浴、游泳、滑船等旅游活动,让游客体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目前,全市共确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第一批示范预备项目10个,其中尉氏县3个、通许县1个、祥符区2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1个、龙亭区2个、鼓楼区1个。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利于调优我市农产品品种和品质,增强农业的供给活力,同时统筹城乡的要素资源,补农村短板、美乡村风貌,还能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并通过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市委农办主任林恒志说。
尉氏县大营镇卢家村“开封卢园”乡村旅游项目。
尉氏县大营镇卢家村“开封卢园”乡村旅游项目。
尉氏县大营镇卢家村“开封卢园”乡村旅游项目。
尉氏县大营镇卢家村“开封卢园”乡村旅游项目。
《市委农办、市扶贫办五年来工作成就纪实金菊争艳秋风劲 五载耕耘硕果丰》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73932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