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8-12 15:08 我要投稿
过去与辖区往来不多的中央、省属、市属企事业单位,如今却与社区党组织往来频繁、亲如一家;“大树论坛”党支部、“青春创想”党支部、“歌舞飞扬”党支部、创文巩卫临时党委等一个个新型党组织充满生活气息,散发蓬勃朝气;一个个环境脏乱、矛盾多发的“三无”小区,在短时间内变得秩序井然,成为人人称羡的示范小区。
这一切,都得益于顺河回族区积极贯彻市委“产业发展补短板,党建工作大提升”总体思路,认真落实全市基层党建大提升“五个六”工程部署,在城市基层党建领域的积极探索创新。该区坚持将城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努力破译基层治理中的“红色密码”,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壮大基层党建的“朋友圈”,打造组织形态的“定制版”,推进社会基层的“微治理”,实现了城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双提升。
画好“同心圆”
壮大基层党建的“朋友圈”
打球、健步走、上“亲子互动”课……暑假期间的傍晚,汴京路小学里却不时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营造这番热闹景象的不是该校师生,而是社区的党员和群众。汴京路小学加入化建社区“大党委”以来,积极推进学校与辖区的资源共享,在节假日期间,将操场、健身器材等向群众免费开放,让群众在家门口有了“文体中心”。学校的党员活动室和教室也向社区党员开放,帮助社区解决了吸纳大量改制企业党员后造成的组织活动场所不足问题。
长期以来,城市党建涉及主体越来越多,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工作难互通、资源难互补、党员教育管理难互联。面对日益繁重的基层治理任务,城市党建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一方面是基层党组织资源力量有限,如同“小马拉大车”,越来越力不从心;一方面是驻区单位拥有大量优质资源,却如同社会管理服务的“看客”。自2016年起,随着顺河回族区在全市率先探索街道“大工委制”、社区“大党委制”,一条破题之路日渐清晰。
不论级别高低,不改变隶属关系,采取“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专职+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职”的形式,该区陆续组建了街道“大工委”6个、城市社区“大党委”35个,吸纳了中电投开封分公司、河南大学、市委组织部等237家中央和省、市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加入。
“大工委”和“大党委”成员单位定期召开碰头会、定期协商合作事项。越来越多的驻区单位,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基层治理的“建设者”。今年以来,该区的共建单位和街道社区联合开展平安建设、文艺演出、义务劳动、文明劝导等活动2315场次,出动人员累计7万余人次;共建单位累计有134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1858个,帮扶困难群众124名;共建单位累计协调帮扶资金628万元,支持社区改善服务设施。共享资源的共建单位越来越多,辖区党员群众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以街道社区为中心、以共建单位为依托的“同心圆”越来越饱满……层层可结盟,处处可联系,事事可沟通。
联建共建也让越来越多的驻区单位尝到了甜头。去年,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因仓库改造,需要移除群众在围墙外搭建的厕所、栽种的树木,多次找到群众协商未果,施工陷入僵局。社区党组织知道后,发动老党员挨家挨户到群众家中做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理解,问题迎刃而解。该中心党支部书记窦毅民感慨地说:“以前,社区与辖区单位各干各的,有时一件小事,可能要反映到区里甚至市里才能解决,现在好了,有了‘大党委’,我们和社区成了一家人,有事一起办,有难互相帮!”
适应新需求
打造组织形态的“定制版”
每月15日,延寿寺社区的老人们就会搬着小板凳聚集到街边的树荫下,在老党员、老干部的带领下,讲讲新闻上看到的国家大事,聊聊楼院里的新鲜事,评说社区最近发生的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树论坛”。谁的思想上有疙瘩了,他们就帮着解一解;谁家有困难了,他们就帮着向社区反映;社区里有啥大事小情,他们也会向群众讲一讲……“大树论坛”吸引了30多名老人参与,并组建起志愿服务队,在网吧监管、矛盾调解、邻里互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社区日常管理服务的得力助手。
现在,“大树论坛”成立了党支部,发起人老党员赵春修说:“我入党61年了,等十九大召开了,还有建党100周年,我都要带着支部的老党员继续为大家服务。”
面对党员群众诉求的日益多元化,社会组织形态的不断演进,城市党建在服务管理上怎样创新,才能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组织引导抓在经常、融入日常?人在哪儿、事儿在哪儿,党的组织就要建在哪儿,像“大树论坛”党支部这样“量身订制”的组织形态在顺河回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对于许多怀揣创业梦想、思维活跃的青年党员来说,传统的组织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吸引力不够大,这导致不少青年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不高,甚至成为“潜水党员”。针对这一情况,顺河回族区在众创空间为青年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员工建立了“青春创想”党支部。在这里,年轻人在党组织的凝聚和关怀下,通过微信群、创业交流会、读书分享会等拓展组织生活新空间,他们团结在一起,为梦想奋斗。
随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顺河回族区党组织引导组建的各类群众团体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基层治理力量。六四六社区党总支将辖区内的社团组织优化整合为“歌舞飞扬”“雷锋驿站”“健身达人”“百姓医生”“绿色家园”5个协会,并分别建立了党支部。如今,这些社团的活动愈发丰富多彩。在党组织的引导下,他们还广泛参与各种志愿活动,成为社区管理服务的中坚力量。
为促进创文和创卫巩固工作有效开展,该区组建了70个社区创文和创卫巩固工作临时党委,将参与创文和创卫巩固工作的党员编入临时党支部、党小组,定岗位、定任务、定奖惩,全区“创文巩卫党旗红”专项行动如火如荼。为确保“一渠六河”等重要民生项目顺利推进,该区依托项目工作组建立项目党支部,确保关键岗位用党员、关键时刻有党员,实现了党建工作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近一年来,顺河回族区按照“党建引领社团,社团服务群众”的思路,培育发展各类社团334个,建立社团党支部13个、党小组107个,依托中心工作建立临时党组织382个,结合实际创新党员管理服务模式,这些党组织无论是在服务内容上、功能定位上都与传统党组织有着很大不同,服务基层治理、服务中心工作是它们的最大特点。
激活“微细胞”
推进社会基层的“微治理”
整洁的环境,井然的秩序,处处可以看到居民的笑脸,走进曹门街道平等街楼院,很难想象,不久前,这里的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该楼院自管会负责人马建军说:“俺们这里就两栋楼,太小了,没有物业公司愿意管,院里乱糟糟的。在社区的支持下,我们几个老党员带头,组织群众选举出自管会,终于让环境变了个样儿。”
地处老工业基地和老城区的顺河回族区,老家属院多、破产改制企业多,由此遗留下来大批“三无”小区(楼院),成为基层治理的难点。
今年以来,顺河回族区把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作为“三无”小区治理的切入点,以党员“微细胞”激活社会基层“微治理”,积极推动这些小区(楼院)组建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把党的组织建到了党员身边,广泛开展“亮身份、当先锋”活动,在小区(楼院)公开栏公示党员信息,把“共产党员户”标识牌挂到每位党员家门口。
“街坊邻居都视我为标杆,如果不主动做点事,总觉得不踏实!”一位党员说。身份亮了出来,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认领服务等方式为改善小区环境添砖加瓦,同时积极参与业主委员会组建等公共管理事务,使许多“三无”小区(楼院)在短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区已有7个小区(楼院)实现了健康有序的自治管理,实现了从“三无”向示范点的华丽转身,4个小区还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五星级”小区。
8小时之内工作在单位,8小时之外奉献在社区。顺河回族区以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和热心公益的社区党员群众为主体,组建了拥有6700余名志愿者的“顺和”志愿服务总队,下设180余个分队,广泛开展清洁家园、困难救助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目前累计覆盖服务居民22万余人次。火电厂社区近5000名居民中,过半儿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为了解决大批居民居家养老难题,社区组织党员、群众建立志愿互助服务团,建成了全市首家纯义务运转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设了助老平价超市、义务理发室、义务家电维修室、健康理疗室等服务场所。只需一个电话,24小时都有志愿者为孤寡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的上门送货、理发、家电维修、紧急医疗救助等服务,而且对部分困难老人,专门安排1~2名志愿者结对服务。79岁的退休老教师姚秋珍,没有跟儿子去外地,她一个人在这儿住,却并不觉得孤独,因为社区安排了志愿者每天陪她聊天,帮她买菜,陪她看病。她说:“大家待我像亲人,这里就是我的家。”
从区域共建的“大而美”,到组织设置的“活而实”,到党员管理的“小而精”,顺河回族区从整体框架、组织构筑、人员发动三方面对城市基层党建进行优化升级,通过党建引领,“共享、共管、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已基本形成。城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融合推进,也让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红利。今年上半年,该区治安刑事案件较去年同期下降17.84%,群众安全感指数为91.58%,在全省排名提升了18个位次,跃居全市各县区第三。
《顺河回族区创新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纪实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高高飘扬》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unhe/64141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