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04 09:34 我要投稿
2月1日,龙亭湖风景区布置的大型彩灯充满了浓郁的节日喜庆气氛。 记者 李俊生 摄
在很多人心里,北方春节不落雪,好像就少了些许“年味儿”。1月30日,开封的一场飞雪,犹如给即将到来的春节“热身”,似乎让“小年”也更有了节的气氛。
“二十三,祭灶官。”昨天,就是被称为“小年”的“祭灶”,在民间习俗中,从当天开始进入过年的“节奏”。
甜蜜的灶糖 甜蜜的回忆
祭灶这天吃灶糖,是流传千年的习俗。随着“小年”的到来,街头卖灶糖的摊位多了起来。
记者这两天在街头看到,一些小超市门前和馒头摊位旁,都竖着 “酥麻糖”的牌子。上个周末,不少踏雪采购年货的人手里或多或少都拎着成袋的灶糖。
“老开封”段培逢祭灶必买灶糖,但对他来说,这绝不仅仅是一种习惯,灶糖在他心目中也绝不仅仅是一种食品,甜蜜的灶糖中,包含着他对过往岁月甜蜜的回忆。
“我小时候,吃灶糖可是个大事。为啥?那时候平常没啥好吃的,赶上祭灶,大人给买灶糖,哎呦,那可是解馋。”忆及当年,段培不禁感慨万千。他至今都记得,当年每逢祭灶这天,父亲下班一进家门,他和哥哥、姐姐就会“扑”上去,因为都知道父亲的提兜里装有灶糖。“最后的结果是,我肯定比俺哥、俺姐多得一份儿,因为我是爹妈偏爱的‘老疙瘩’。”说起这些,早已做了外公的段培还禁不住哈哈大笑。“所以,到现在每逢祭灶我都买灶糖,给自己买,也给孩子们买。要问为啥,说不清心里那种感觉。”
香甜的灶糖 幸福的含义
对祭灶和灶糖,孙润田不仅和段培一样有着甜蜜的回忆,作为我市民俗专家,他更有认真的研究与深刻的认识。
“《东京梦华录》记载,祭灶是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到了明清以后,改为腊月二十三,延续至今。这天晚上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一年善恶的日子,所以大家都燃香祈祷,祈求灶王爷上天汇报时多说好话,又唯恐灶王爷到时说漏嘴,所以用灶糖抹灶王爷之口,既为了封其嘴,又含有抹蜜之意。不过,这不能算对灶王爷的贿赂,而是通过对来年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的企盼,来表达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追求。”孙润田笑着说。
祭灶习俗兴盛于北宋,而开封又是北宋的都城,因此,这个节日对开封而言,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孙润田认为,无论是从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还是从发展文化旅游来讲,开封都应该充分利用好历史给予我们的这些可贵资源、做足文章。
快乐迎新春
“还是家乡年味儿浓。”张妙菡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开封女孩,在上海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她说,每年临近春节,思乡之情都会萦绕在她的心头。回到家乡开封,大街上、超市、家中到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马路边上、公园附近异常热闹,卖春联、芝麻糖、鞭炮、糖果的一家挨着一家。超市里,人们办年货,到处是喜气洋洋的景象。“腊月二十三又称为祭灶节,能吃上祭灶糖,陪妈妈到超市买年货,这是一种过年的幸福。”张妙菡告诉记者。
为迎接春节的到来,市民刘宗灵和几个朋友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们买了水饺、窗花和其他新春礼物去看望孤寡老人,一起陪老人贴窗花、吃水饺,场面尤为温馨。
贴福字、悬挂吉祥物……一到老人家里,刘宗灵和朋友就忙活起来,让平时冷清的老人家里热闹起来。“过年的时候饺子‘破’了,不能说‘破’,要说饺子‘笑’了,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老人向刘宗灵他们讲述过年的老规矩。大家拉家常,谈论着和春节有关的趣事。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开封人。虽然我现在正在创业、收入不高,但是我觉得一位有作为的创业青年,必须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做得更大,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更好地回报父老乡亲。”刘宗灵笑着说。
《“小年”拉开春节帷幕 “祭灶”体会民俗文化》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minsheng/32914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