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民生在线 >

与已婚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欢笑和争论

[摘要]全媒体记者 汪元蒙 或两厢情愿,或不得已而为之,当父母选择了与已婚子女同住的时候,注定由两代甚至三代、四代人共同参与的一部情感大戏就已经上演。或喜、或怒,或争、或和,生活中总有一些佐料在调剂着同一屋檐下的家常菜。在推出同一屋檐下的欢笑与争论...

全媒体记者 汪元蒙  

或两厢情愿,或不得已而为之,当父母选择了与已婚子女同住的时候,注定由两代甚至三代、四代人共同参与的一部“情感大戏”就已经上演。或喜、或怒,或争、或和,生活中总有一些“佐料”在调剂着同一屋檐下的“家常菜”。在推出同一屋檐下的欢笑与争论这一话题之后,记者接到不少读者的反馈,他们各自用家庭故事描绘着生活中的乐趣与无奈。

欢喜派:孙辈绕膝子女笑

娶了城里的媳妇有了孙子,农村老太刘大妈之前并不觉得有啥特别高兴的,因为她早就听说,城里的姑娘不喜欢农村婆婆上门来照看孩子。不过最近她可不这么看了:因为儿媳妇主动邀请刘大妈两口过来同住,不仅让老两口照看孩子,还将家中的“大权”交了出来。原来,刘大妈的儿子儿媳都有工作,随着孙子渐渐长大,两口已经顾不过来,并且刘大妈两口在家也没啥事儿。“地不种了,猪不养了,天天在家闲着。”刘大妈说,“就被儿媳妇接过来看孩子了。”从农村老家来到市里,闲不住的两口子一个看孩子,一个做家务,没几天就将儿子凌乱的家弄得整整齐齐,焕然一新的感觉竟让儿媳妇买了酒菜请老两口吃饭。

在刘大妈看来,儿媳妇没有意见只是他们老两口享受与儿子同住的一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照顾孙子所带来的成就感。操着一口别扭的普通话,刘大妈老两口天天忙活着教孩子说话、认东西。如今,已经会走路的小家伙学会了抱着奶奶的脑袋亲近,拉着爷爷的手要抱抱。

与刘大妈不同的是,张明义老先生的孙辈都已经有了孩子,他不仅照顾不了重孙,还需要孙子照顾自己。不过,张老先生却对与孩子同住这一话题抱着乐观的态度。“几代住在一起是个习惯。”张老先生的儿子说,“无形中可以传承不少好传统。”在他的家庭中,儿媳、孙媳都是大伙儿眼中的孝顺人,这对下一代的教育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重孙子从小就知道给上班回家的妈妈倒水喝。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生活场景总能不时带给这家人欢笑。

不适派:观念不同尴尬多

一家四口人,每顿饭至少做两次:儿子儿媳不愿吃剩饭,老人不愿倒剩饭。这样的生活在张凯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老两口不听劝,一直有吃剩饭的习惯。”张凯说,“我们主要担心他们吃出病。”除了对剩饭的态度不同,容易让两代人观念产生分歧的,就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在东郊一个家属院居住的王萌小两口在生下第一胎之后,就将婆婆接来同住了。在开始的一年多里,婆婆勤快、媳妇嘴甜,婆媳关系处得十分融洽,不过后来却因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了分歧。原来,节俭惯了的婆婆在带孩子外出玩耍的时候,总是不忘捡一些塑料瓶子卖废品,后来孩子见到路边的瓶子就会捡起来带回家。这让爱干净的王萌心里很不舒服,直到有一天看见自家门口放着一堆旧衣服,问过婆婆才知道是小区邻居准备处理掉的,婆婆看着都是吸水的棉布,就拿过来准备撕开当拖把布。这时候忍不住的王萌和婆婆“认真”地谈了一回话,终于改变了婆婆收拾废品的这一习惯。不过,虽然接受了儿媳妇的提议,王萌的婆婆还是认为,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节俭的习惯没有错,孩子学会了也很好。

除了观念不同,与已婚子女同住的尴尬还有如何应对生活中小夫妻间的争吵问题。“能够感觉到小两口磨嘴了,但是又没法问,更别说劝解了。”这是记者采访中听到的老人提到最多的尴尬事儿。和女儿、女婿生活了十来年的吴老先生夫妇提起自己的女婿一直都是竖大拇指,但是有一点却让老两口不满意。“有啥事儿不能摊开了说,每次两人关起门吵架都觉得我们老两口不知道,问也问不出来。”吴老先生说,“有几次急得老伴差点背过气。”不过吴老先生的女婿也有难处,气头上说的话咋能再和老人说一遍呢!

开明派:与子女同住要讲究

在“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中,人老了自然要和子女一起住,这样老人既不会孤独,子女的日常生活也有人照应。不过同住一个屋檐下,长期相处,总免不了有些小矛盾,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了一些“聪明”的长辈,他们用智慧与子女和平相处,共同建立起了一个幸福的家。

“有啥说啥,一视同仁。”有三儿两女的赵老太太在家里不仅受儿女尊重,还是大伙儿眼中的好婆婆。对于自己和子女的相处经验,她认为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都要平等对待。“特别是外孙和孙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每逢轮住到下一家,老人的子女都是提前去接老人。

对于如何与子女和睦相处,一些被采访的老人提到:多子女的家庭忌猜疑,这时候老人不宜在亲友中议论晚辈,更不要在子女间传话,以免误传,引发矛盾。曾有地位的老人要学会民主,不去“主宰”儿女们的生活;脾气不好的老人要学会控制情绪,对子女所做的事情,不贸然批评、教训。否则会使孩子与你的感情疏远,或直言顶撞。

“懂得孩子们的心,理解孩子们的难处。”曾下岗的老人周老太太说,“在生活中不要只讲自己的需要,而不管孩子们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更不能计较给钱多少。”她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记者,人到老年可以和子女不分家,但一定要做到精神独立,千万不要一天到晚就围绕着家里的几个人生活,更多的是应该“走出家门”,有自己的朋友圈和兴趣爱好,对家中儿女尽量睁只眼闭只眼,不干涉他们的生活。“我们的经验都是曾经的了。”周老太太说,“现在新时代有新变化,他们有自己的处事经验。”


《与已婚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欢笑和争论》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minsheng/653612.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