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时政新闻 >

立足广阔沃土 谱写绿色华章——市十次党代会以来农业发展纪实

[摘要]举市关注的市十一次党代会正在隆重召开,站在历史的节点,回眸我市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就,无不让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奋。十二五期间,我市以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为主线,全面实施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

举市关注的市十一次党代会正在隆重召开,站在历史的节点,回眸我市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就,无不让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奋。“十二五”期间,我市以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为主线,全面实施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好农业产业化攻坚战,使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保安全 促稳定 粮食生产不放松

我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农业和粮食大市,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既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既是一项基础性经济工作,更是一种重大的政治责任。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市尉氏县时明确指出,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粮食生产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常抓不懈。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2015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45.69万亩,较2010年增加57.99万亩,增幅8.4%;粮食产量291.7万吨,较2010年增加36.14万吨,增幅14.14%,年均增幅2.83%。

我市粮食生产逐年丰收是在面积增加有限、单产持续稳定在高位水平上,是在克服旱涝灾害、病虫危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回顾多年来的夏粮生产,有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也有2008年、2009年的持续严重干旱,有的年份单产总产大幅增加,有的困难年份增产幅度较小,但都实现了增产。

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思想,深刻认识到我市“三农”特别是粮食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市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丰收的好局面,为全市改革稳定发展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近年,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开封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狠抓各项增产增效措施落实。每到粮食生产的重要季节和关键时刻,市领导都要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及时指导和帮助农民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建立了粮食生产联席会议、领导联系点、专家指导、督导检查、舆论宣传五项制度,全市上下形成了重视粮食生产、抓好粮食生产的共识。以2013年为例,我市遭遇春夏秋连旱,旱情持续200多天,全市作物受旱面积高峰时达350万亩,给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带来极大困难。面对严重旱情,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成立7个督导组,分包县区和重点乡镇督促指导抗旱浇麦工作。市、县农业部门组织544名科技人员,分包2383个行政村,开展“科技人员包村”服务活动,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指导群众迅速掀起春季麦田管理高潮,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最终实现了大灾之年夺丰收,为全年粮食首超22.5亿公斤打下了坚实基础。

得益于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2005年,我市首次承担了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补贴面积194万亩,每亩补贴10元,补贴资金1940万元。在随后的9年中,国家逐渐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2013年,实现了小麦、玉米和水稻良种补贴全覆盖,小麦、玉米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补贴15元,全市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的农民群众均享受到了补贴政策,经济社会效益凸显。2013年,良种粮食补贴资金8901.35万元,较2005年增加6961.35万元。粮食种植面积稳步扩大。通过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提高。2013年发展到723万亩,较2004年增加106.6万亩,增长17.3%,为历史最高。良种覆盖率提高,每年在省推荐品种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推荐出专家认可、群众欢迎、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目前,小麦、玉米、水稻全部实现了良种化,良种覆盖率100%。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提升,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通过举办专家讲座、科技培训班、印发明白纸、发送手机短信、张贴技术公告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小麦精播半精播、土壤深耕、秸秆还田、土壤处理、种子包衣、配方施肥、药剂拌种、氮肥后移、病虫综防统治、玉米“一密四改”、水稻“一密五推”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并深入开展技术人员包村活动,及时解答有关技术难题,有效提高科技入户率和到田率。种粮效益增加,通过2013年项目区与非项目区调查,项目区内小麦平均亩产值665.57元,较非项目区提高46.82元;亩物质成本214.38元,较非项目区减少17.59元,亩人工费用147.01元,较非项目区减少1.28元;亩纯收益304.17元,较非项目区提高59.86元,效益增加非常明显。

得益于良种体系的完善。俗话说,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推广优良品种是农业低投入、高产出的重要措施。2010年~2015年,我市良种体系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良种更新换代对我市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达45%。目前,我市小麦平均单产已提高17.2%,玉米提高40%,水稻提高8.8%。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全市小麦品种进行了第九次更新换代,一批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如矮抗58、周麦18、周麦16等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品种进行了第八次更新换代,郑单958、浚单20成为我市主导品种;郑稻19、新稻19成为水稻主导品种。种子繁育基地不断巩固提高,累计建立各种农作物良(原)种和外繁制种基地110万亩,生产种子5.5亿公斤。普及推广优质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重视防杂保纯技术研究,已建立17个高标准种子良繁基地。除本地用种外,还远销到安徽、江苏等地,为逐步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创造了条件。

得益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近年,我市相继承担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截至目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300万亩,在项目区主要粮食作物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率在90%以上,实现了由试点向全面推进的大转变,初步建立了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技术体系,提升了项目管理和技术服务能力,为全市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粮食作物产量一般增产5%~10%,亩节本增效在30元以上,项目区氮、磷、钾施用比例趋于合理,粮食作物氮肥过量施用现象逐步减少,在示范区每亩减少不合理施肥量2~3公斤(折纯)。同时,农家肥和秸秆等有机肥资源利用有所增加,避免和减轻因施肥不科学带来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农民科学施肥意识逐步增强,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深入开展和面积扩大,项目区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明显增强,重化肥、轻有机肥、偏施氮肥和“施肥越多越增产”“一炮轰”等传统施肥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

得益于病虫害的有效防控。病虫害是制约粮食稳定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每年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1000多万亩次,如不有效防治,将严重影响粮食安全。近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牢固树立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充分发挥部门技术优势,积极实施“植保工程”,病虫害防控工作取得较大突破。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得到加强。目前,我市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专业化防控力度逐渐加大。全市共建立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823个,其中植保专业合作社4个、以机手为主的机防队118个、乡(镇)应急机防队两个、村级专业机防队13个、以科技示范户为中心的机防互助组123个、民营植保服务公司4个、以农资经营户租借机动喷雾器为主的植保服务组织505个、种植大户统一机防队54个,从业人员6700多人,拥有各类手动和机动喷雾器8673台。每年服务农户50万户,防治病虫害面积2500余万亩(次),其中,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200多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亿公斤以上。植物检疫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先进手段,进一步加大小麦全蚀病、稻水象甲、大豆疫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测与防控;严把产地检疫和调动检疫关,每年仅开展小麦产地检疫10多万亩,生产合格种子4000余万公斤;秋作物产地检疫5000余亩,生产合格种子100万公斤;累计调运检疫粮食等4000余批次、8000余万公斤;加大种子市场检疫监管力度,规范种子市场检疫秩序,坚决防止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我市。

得益于高标准良田的建设。我市2012年启动高标准粮田建设,通过整合资金、整合项目、科学规划,高标准粮田区域生产能力达亩产1150公斤。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粮田85万亩,完成投资7.9亿余元。高标准粮田区域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抵御旱涝灾害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我市高标准粮田区域平均单产在530公斤以上,较全市平均增产18%以上。2015年,全市承担国家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11个,建设面积11万亩,平均单产都在600公斤以上,较全市平均增产27.8%,示范带动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鼓腰包 激活力 农民携手共富裕

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将持续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脱贫攻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全面落实发展新理念,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赢农业产业化攻坚战,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这是全市农业人的职责和首要任务。

事实上,我市始终坚持把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实现开封快速崛起的基础支撑,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全力打好“农业产业化提升攻坚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市十次党代会把农业产业化提升攻坚作为“五大攻坚战”之一,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按照农业部农产品加工行业划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涉及以下11个行业,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皮毛羽绒制品业、木材加工及藤竹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制品、印刷和记录媒介、橡胶制品业。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604亿元,增长9.4%,增速居全省第三位。据统计部门资料测算,我市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2.6亿元(不含兰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25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1.2%。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27家,占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总数的44.5%,由此可见,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工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回顾“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年底的47.9%,逐步上升到2015年年底的51.2%,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工业的半壁河山。整个“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0.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4.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增加值增速最高的是食品制造业,年均增速38%,纺织服装和家具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也在30%左右,领先其他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当前稳增长、保态势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运行平稳向好,按照省农业厅农产品统计月报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10.2%,排全省第二位。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年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133家(不含兰考),比2010年的80家增加53家,五年增长66%,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23家,比2010年的15家增加8家,五年增长53%。到今年年底,省级龙头企业有望达到26家(新申报企业正在核查验收当中)。133家市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240.7亿元、固定资产84.1亿元,销售收入227.9亿元,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有55家,超5亿元以上近15家,超10亿元的两家;带动农户128万户(含带动外地且不同行业间会有重复计算)。

三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初见成效。全市规划培育集群16个(不含兰考),其中:省级集群6个(不含兰考),市培育集群10个。2015年16个集群实现销售总收入近290亿元,集群内就业人员达2.5万人,带动农户23万户。6个省级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

大造林 涵生态 城乡处处染绿意

良好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人们对空气清洁、水质优良、宜居宜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留一方青山绿水给子孙后代,是全社会的共识。

市十次党代会以来,是开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也是开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林业科学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林业部门坚持生态优先、依法治林、科技兴林、抢抓机遇、科学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造林绿化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全市共完成造林62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5.6万亩。完成了退耕还林、长江淮河流域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据统计,201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20%,基本形成了以农田林网、村镇林、防风固沙林为主体的林业生态体系。

二、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全市新增经济林1.1万亩、花卉苗木0.2万亩。全市经济林总面积15.48万亩,年总产量19.29万吨;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30万亩,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54家,年木材加工能力12万立方米,现有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3家;花卉和绿化苗木种植面积增加到0.56万亩,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20万亩。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48.8亿元,全市林农的纯收入平均630元。近年,我市着力打造以河南阿凡达精工家具有限公司、河南康森木业等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集聚的林木加工业产业集群,以及开封菊花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省级花卉苗木龙头企业集聚的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发展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大力发展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林下经济。

三、生态成果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五年来,全市共发生各种林木病虫害568026亩(含经济林病虫害144072亩),总计成灾面积为7393亩,林木病虫害平均成灾率为1.35‰,总预测发生面积584183亩,平均测报准确率为97.16%,圆满完成了防治任务,有效遏制了各种林木病虫害的严重发生势头,保护了平原绿化成果。全市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464起,其中滥伐林木案508起,盗伐案件98起,违法运输案697起,违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161起,案件查处率96%,行政处罚1581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立足广阔沃土 谱写绿色华章——市十次党代会以来农业发展纪实》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49272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