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08 11:54 我要投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人就是解放军。
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双拥之歌响彻古城开封,双拥之花红遍开封大地。
开封,承载着厚重辉煌的历史,也承载着7次“全国双拥模范城”、8次“全省双拥模范城”的荣誉。
市委、市政府和驻汴部队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政治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市委书记吉炳伟就抓好双拥工作提出:“驻汴部队的小事就是开封的大事,必须把部队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双拥工作要好事办好、好事办早。”吉炳伟的话在部队和地方引起强烈共鸣。
开封是一个驻军大市、兵员大市、安置大市。多年来,开封一直就有拥军爱民的良好传统。在1987年,开封军民就率先提出了“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的口号,至今已响遍全国,成为双拥工作的主旋律。
视人民如父母 把驻地当故乡
鱼水情深,共建家园。民拥军,军爱民。多年来,驻汴部队广大官兵动真情、做奉献,真心实意为“第二故乡”开封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在开封市区西北10公里处的一个沙丘上,一座象征着军民鱼水深情的纪念碑巍然屹立。纪念碑记录着驻汴部队帮助开封人民治沙造林的业绩。
上世纪90年代,开封城西北仍有几十万亩沙荒地,栽树不活、种粮不收。沙荒地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和城市的生态环境。
1998年年底的一天,在开封城西北的一个大沙丘上,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开封市军民共建万亩沙荒综合治理工程誓师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从此,拉开了我市治理沙荒的序幕,吹响了向沙区进军的号角。官兵们带着炊事车、野营帐篷,开进杏花营农场的一处治沙工地。那里是开封城的西北风口,风沙特别大,官兵们奋战3天挖的沟,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填平了。但官兵们不气馁,继续奋战,用毅力和汗水征服了沙丘。
经过驻汴官兵多年的努力,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变成“田成方、林成网、河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绿化生态良田。
近年,在开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驻汴部队都承担了重要任务。几年来,驻汴部队共出动官兵30多万人次、车辆1万多台次,参加开封市景区建设、内河清淤、电缆铺设、道路修建、环境治理等数十项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视军队如长城 把军人当亲人
开封各级党委、政府办实事、解难题,积极为部队履行新使命提供强力支持。我市通过政策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法律拥军、行业拥军等多种形式,为支持部队建设构筑了科技强军的智力平台、部队后勤的保障平台、排忧解难的服务平台。
政策拥军是我市拥军工作的一大特色。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双拥工作重在地方”的理念,先后制定出台双拥优抚安置等政策法规累计50多个。在落实优抚政策方面,开封创新服务形式,加强“三访三送三网”建设,按照规定标准,建立县级双拥优抚对象服务中心9个、乡级双拥优抚对象服务站108个、村级双拥优抚对象服务站1080个,选聘优抚对象联络员、协管员1188名,实现了优抚对象服务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正规化。
在教育拥军上,开封也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6月,开封军分区、开封市教育局、开封市双拥办联合出台《开封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办法》,开创性地从法规层面解决了军人子女上学难题,将优先保障军人子女上学的拥军传统制度化、常态化,成为全省首个出台此类规定的城市。
2012年以来,我市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障部队演习训练。凡是驻汴部队外出演习,市领导都会带着500万“第二故乡”人民的深情厚谊,第一时间远赴演习点慰问演习官兵,鼓舞官兵士气,激发官兵热情。2016年7月,原陆军20集团军杨树朋、李磊两位烈士在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全市广大群众自发组织为烈士家属开展捐款活动。
作为文化大市、旅游强市,近年,开封在文化拥军、旅游拥军上积极探索。2015年5月8日,市委、市政府邀请驻汴部队百名优秀官兵、百名优秀军嫂游览古城景区,感受驻地发展,激发强军热情。2016年10月17日,我市举办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百位将军名家书画展,参加书画展的将军共130人,为广大市民传承长征精神、开展国防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教材。
“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故事是一个个和谐的音符,在时代的大舞台上汇合成了震撼人心的最强音;军民一心、鱼水情深,构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城墙,定格在开封军民的心灵深处……
《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二)双拥花开别样红》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70713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