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03 13:08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联系五保户、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对五保户、空巢老人,坚持常到家看看,嘘寒问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对留守儿童,重点解决其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使留守儿童能够接受良好教育,权益得到保障,身心健康成长。
联系返乡务工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企业主。引导有一定资金积累和创业意向的返乡务工人员自主创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吸纳更多会员,带动更多群众创业致富;引导企业主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并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立足自身优势,从融资、项目、技改、用工、培训等方面进行帮扶,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发展大计:
多措并举探寻富民之路
4个标准化鸭棚,15000多只蛋鸭,尽管已从事蛋鸭养殖多年,这个规模和数量却是杞县城郊乡东十里村杨彦启从来想都不敢想的。在他看来,如果没有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家的养鸭规模是不可能跨出这么大步的。
在“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中,各单位不仅尽心竭力帮助联系点解决了许多眼前的热点难点问题,他们更是将眼光放到了推动当地长远发展上。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参加农户生产劳动、与乡镇(办事处)联系沟通等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村情民意调查工作,全面掌握“两委”班子建设情况、党员队伍基本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找出制约当地发展的症结。在此基础上,与所在县、乡党委政府联系沟通,集体把脉问诊,采取“一村一策”、“一事一议”、“一户一法”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信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全程为村民提供帮助和指导。
养鸭是杞县城郊乡东十里村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多年来,村民养鸭大多以散养为主,技术管理比较粗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论是规模和效益都遇到了瓶颈。开封大学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积极帮助村民出谋划策,并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联系了开封境内多家运作成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大型养殖场,带领村干部及部分养殖能手前去参观、考察、学习。经过深入的调研考察和充分的前期准备,该村首个蛋鸭规模化养殖场已经建成,这个占地1.5亩、包括4个养殖房的蛋鸭养殖场,养殖规模迅速发展到15000余只,这相当于过去几十家散养户养殖蛋鸭数量的总和。
祥符区曲兴镇门八府村过去因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村里的发展裹足不前,村民收入增长缓慢,市委群工部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利用黄河沿岸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废弃的坑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观光休闲农业,大规模养殖青鱼、草鱼、鲢鱼等经济鱼种和龙鱼、罗汉鱼、神仙鱼等观赏鱼类。如今,一个集休闲、垂钓、观光于一体的游览区已在这里初步形成。
市规划局针对所联系村存在的电力设施老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等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号脉、诊断、开方,发挥行业优势,为村庄编制整治规划,内容涉及村庄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规划,公共设施规划,村庄用地调整规划,农村新建新型住宅套型规划等,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市规划局的帮助下,按照规划的指引,该村建起了配套设施完备的文化活动广场,并对部分老旧线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市科技局针对所联系村存在的农业先进技术普及率低等问题,在当地建立起花生示范基地,为村民免费送去价值5万余元的花生新品种,并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农民传授农业种植新技术,带领大家向着科学种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作风转变:
干群心连心亲如一家人
在“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中,84家市直单位的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坐一张凳、同吃一锅饭、同饮一瓢水。许多人是第一次住进农家小院、第一次吃上地锅饭、第一次干农活、第一次做矛盾调解工作……为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工作能力在实践磨砺中提高。
有的干部在民情日记中写下自己第一次进村的深刻触动:“离开机关大院,望着田野上一片翠绿,对多日没有下过乡的我来说,心情很惬意,眼睛不停地四处张望。可在走访村里几位困难群众后,看到一些群众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没有解决,我心中顿时感到沉甸甸的。当时我就想,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让这些困难群众生活得好一些。”
有的干部从群众态度的变化中悟到了群众工作的真谛:“我们刚开始驻村时,很多村民都是远远地站着,用一种半信半疑的目光打量着我们。在他们看来,我们到村里来,可能做做样子就回去了。但是,当看到我们挨家挨户走访、真诚听取大家意见、多方奔走帮助大家解实际困难、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后,许多人彻底转变了态度。他们看到,我们是要真心实意为大家做些事情的。现在,每当我们进村时,乡亲们大老远就热情地打招呼。我们要开展啥工作,他们也会主动走上前帮把手。这告诉我们,只要你实实在在为群众着想,群众也会真心实意支持你!”
有的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中提升了实际工作能力:“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上才知道;一项政策是好是坏,基层群众最有发言权。这些日子,通过与基层群众的不断接触,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所期所盼。在与群众的接触中,我们强烈意识到,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还有不少与群众愿望相脱节的地方。这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深入听取群众意见,更加全面权衡和考虑群众的愿望。”
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交流,一件件解危济困的民生实事,把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开展以来,市委群工部的干部隔三差五到祥符区曲兴镇门八府村,访农家、进田间,听取群众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该村的乡亲们到市区办事时,也时不时会到市委群工部机关串串门。该村党支部书记耿振清说:“市委群工部的干部就跟我们自家人一样,关系好着咧!”
《让干部在接地气中转作风 ——全市“走千村、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纪实(2)》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izheng/9347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