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开封新闻 > 本地社会 >

开封日报2016十大人物 精彩人生 传递精神正能量

[摘要]王振立:鞠躬尽瘁写人生 全媒体记者 王寅龙 【回放】今年6月2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原副主任王振立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年仅49岁。 在近30年的工作中,王振立始终坚持党员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意识,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对事业满怀热忱,对工作...

王振立:鞠躬尽瘁写人生

全媒体记者 王寅龙  

【回放】今年6月2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原副主任王振立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年仅49岁。 在近30年的工作中,王振立始终坚持“党员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意识,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对事业满怀热忱,对工作勇于担当,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王振立先后入选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和2016“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候选人。先后被市委、省委追授全市、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省委向全省党员干部做出向王振立同志学习的决定。

【评析】无论是郊区邮电局巨额负债、省重点项目开封黑岗口调蓄水库工程项目建设、市惠民工程夷山大街北延,还是大雪突袭顶风踏雪排查群众安全,王振立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对事业满怀热忱,对工作勇于担当,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领导干部,王振立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王振立同志是全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优秀楷模,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王英杰:传承光大中华美德的力量

全媒体记者 尹杰  

【回放】今年63岁的王英杰是开封市敦复书院院长。2008年他拿出1000多万元积蓄,带领全家10多人建成河南省第一座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开封敦复书院,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义务办学上。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万人曾在书院免费接受文化熏陶和道德洗礼。敦复书院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堪称传承光大中华美德的“精神殿堂”。由于事迹感人,他曾入选“中国好人榜”,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12月12日上午,王英杰作为全国“文明家庭”获奖代表出席了在京举行的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评析】敦复书院开办以来,从传授经典国学到德育教育、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到践行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崇德向善、树立新风。数十万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了文化的营养,接受了道德的灌溉。作为敦复书院的奠基者和创办人,王英杰以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定信仰为指引,为书院的成长呕心沥血,无私付出。他是平凡的百姓,又是时代的英雄,他以实际行动演绎着感人至深的故事,以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感动激励着我们。

李公涛:为世人留下宝贵文化财富

全媒体记者 田宏杰  

【回放】2016年8月7日,中国翰园碑林创建人、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先生因病在开封逝世,享年90岁。李公涛,原名李同义,又名李建中,1927年4月5日出生于巩义市回郭镇清西村。1951年3月参加工作,195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退休后自筹资金创建了中国翰园碑林,竖碑近4000块。该碑林集古今书画之大成,融碑刻艺术与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园”,被人们誉为“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他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2005年5月8日,中共开封市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李公涛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同年6月24 日,开封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李公涛同志为开封市当代文化愚公荣誉称号的决定。

【评析】八朝古都开封是一片文化沃土,中国翰园碑林是文化奇迹,而李公涛正是为中华文化铸魂塑形的人。中国翰园碑林能建成今天的规模和水平,有李公涛和家人付出的艰辛,更有历届市委、市政府对碑林建设的鼎力支持、精心扶持,同时也浸透着开封百姓和人民军队的劳动汗水。可以说,中国翰园碑林是全市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个文化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正是在李公涛的发动和李公涛精神的感召下才出现的。相信通过李公涛精神和碑林文化育人、励人、律人、惠人作用的发力,一定能给“四个开封”建设带来更加强劲的推动力。

张桂山:百岁老人永不褪色的传奇

全媒体记者 董帅奇  

【回放】百岁老人张桂山是开封市第十四中学的退休音乐教师。退休后的40多年来,她一直坚持义务辅导各类学生学习音乐,在她的指导下,其中22人考上音乐学院。在8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何时,张桂山对音乐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始终如一。她常说:“唱歌是一种调节气息和情绪的身心活动,我不仅要自己唱,更要教别人唱,让更多的人能乐观地面对生活。”2015年12月,张桂山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6年4月,中国文明网《好人365》栏目刊登了张桂山义务教学40多年的感人故事,并将其作为该栏目第588期的封面人物。

【评析】张桂山老人的故事,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传奇。80多年从教生涯、40多年的义务辅导,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她对音乐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始终如一。张桂山老人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成就了许多人的音乐梦想,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什么叫信念,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热爱。在当今这个凡事都求快的浮躁社会,张桂山,是每个人都应该去认真对照的精神坐标。

赵孝斌:坚守“成语典故梦”

全媒体记者 魏东柱  

【回放】全国首座“中国成语典故名城”今年4月花落开封以来,成语典故这种开封的“土特产”,在神州大地、五湖四海美名远扬。一座城市的荣誉与开封成语典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孝斌的默默付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赵孝斌历经4年多的整理,40多万字的《开封成语典故故事》一书得以出版,共收录发生在开封或与开封有关的成语典故295条,如表现学识渊博的“学富五车”,表现豁达大度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等。这部书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展示开封成语典故文化的著作,填补了开封文学研究史上的空白。2015年6月18日,赵孝斌给市委书记吉炳伟送来“中国成语典故名城”申报资料,吉炳伟作出重要批示,直接推动了申报工作。

【评析】正因为有赵孝斌这样退休不离岗不卸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一批仁人志士,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扬。他们是开封的脊梁,人民不会忘记。丰硕的成果也必将激励后人把他们的精神传下去,让开封这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申建业:一个人的“长征”

全媒体记者 岳蔚敏  

【回放】申建业,今年70岁,是杞县葛岗镇晁村一位普通村民。今年8月至11月,申建业一人骑着电动三轮车,追寻着先辈的足迹,沿着红二十五军,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远征的足迹,重走长征路。这也是他继2015年重走红一方面军长征路后再次开启的一个人的“长征”。

在重走长征路上,尽管一路坎坷,但申建业却亲身体会长征精神,亲身感受到用鲜血保卫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体悟长征精神更要传承长征精神。自重走长征路以来,申建业把自己的亲身经历集结整理成《给青少年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书稿,弘扬传承长征精神。

【评析】 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我市一位普通老人选择重走长征路,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壮举。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个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踏实走好迈向中国梦的每一步,长征精神依旧是我们的信念之源、力量之源、精神之源。

周克广:善举感动山东村民组团来谢恩

全媒体记者 刘洋  

【回放】今年43岁的周克广是杞县邢口镇孟李庄人,热心的他平时不管谁需要帮助都会出手相助。走失52天的山东菏泽庄寨镇娘娘营北村患有精神疾病的35岁男子孙严浩流落到开封,被周克广找到收留,并婉拒5万元酬金。娘娘营北村的村民得知他的善举后非常感动,他们组团自发从150多公里外赶到周克广家,敲锣打鼓,将锦旗和礼品送到周克广手中,感谢他帮忙找到了走失52天的孙严浩,在当地引起轰动,传为佳话。面对大家的称赞,周克广却非常谦虚,他说:“遇到这样的事情,本来就应该伸手相助,我做这些都是应该的,不值一提。”

【评析】施恩不图报,周克广的善举不仅感动了豫鲁大地,也在各地广为传颂。新华网、光明网、中华网、大河网、河南电视台官方微博、山东半岛都市报官方微博、济南日报官方微博等主流媒体纷纷对周克广的善举予以报道或转载。

王东海:热心公益 捐献造血干细胞

全媒体记者 赵海龙  

【回放】3月1日,我市38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王东海,为北京一位患者成功捐献了“生命种子”,成为我市第19例、全省第526例、全国第5459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据了解,王东海是我市晋开美居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名热心公益的爱心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自2005年起,他为一个两岁的患白血病的小男孩捐献血小板后,就开始坚持无偿献血。2006年,他加入了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评析】“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这种事,以前大家都不太了解,但从关注王东海捐献造血干细胞开始,大家逐渐明白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怎么回事,也认识到其意义的重大。”王东海的同事张丹告诉记者,受王东海影响,晋开美居的员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已多次自发参与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不少市民表示,王东海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挽救了一个家庭的完整,这样的爱心接力值得点赞,更值得尊敬。

杨树朋、李磊:铁血雄魂写忠诚

全媒体记者 魏东柱  

【回放】“指导员在不?我家杨树朋怎么了?啥时候方便给我们来个电话。”“嫂子,对不起!嫂子,我和两个战友计划这两天去家里看您和家人!” “不用了。你们那也很忙。我会照顾好家里人的,放心。我们等着把杨树朋接回家。替我向受伤的战友们问好。谢谢。” 记录着这段对话的一张截图传遍了微信朋友圈,无数人为之潸然泪下。对话中,一位是牺牲于南苏丹维和一线战士杨树朋的妻子邹丽娜,一位是杨树朋生前所在20军杨根思部队连指导员文海地。7月10日,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在执行难民营警戒任务时遭到炮弹袭击。战士李磊头部胸部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11日,重伤员杨树朋抢救无效牺牲。另有5名战士受伤。他们都来自20军杨根思部队。杨树朋和李磊都是家中独子。

【评析】铁血雄魂写忠诚,马革裹尸万里归。英雄,魂兮归来!以杨树朋、李磊等为代表的广大维和官兵,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祖国赢得了崇高荣誉,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不会忘记,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全军将士永远不会忘记。

杨伟:保持着那股“傻劲”

全媒体记者 董帅奇  

【回放】“爱心家园办得好,留守儿童得关照。全家同把爱心献,十里八村信誉高。”这是周边十里八村群众编的顺口溜,称赞的是祥符区范村乡南村村民杨伟一家。家境并不富裕的杨伟拿出一家人20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投资30万元建起了关爱农村孤儿、单亲和留守儿童的“爱心家园”,免费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场所,提供午餐,为孩子们过生日。有人看杨伟家境困难,就介绍他外出打工挣钱,每天给180元还管饭。杨伟很想去,但为了“爱心家园”,他最终留了下来。有人说杨伟“傻”,但他却执拗地保持着那股“傻劲”。今年5月30日,杨伟被授予“开封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十佳爱心人士”称号。

【评析】农村人外出务工的多了,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随爷爷奶奶生活,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们既没有父母的陪伴,也没有地方玩耍,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杨伟做的这些看来很“傻”的事,其实并“不傻”。他的路没有走错,精力也没有白费,用自己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换来孤儿、单亲和留守儿童欢快活泼的笑脸,是令人敬佩的。


《开封日报2016十大人物 精彩人生 传递精神正能量》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735264.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