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22 10:41 我要投稿
生活中,有不少人因各种原因与父母分隔两地,特别是很多人成家立业又与父母相距遥远时,探望父母通常都是以1年甚至几年为期的,而每次相伴最多也不过10天左右,甚至只有三五天。这辈子,你还能和父母相伴多久?这个计算题的结果不仅令人心酸,而且显得沉重。虽然“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3年多,但这又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养老面临的困局。
常回家看看成奢望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第18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规定被大家通俗地理解为 “常回家看看”。那么,作为赡养人,多久回家一次呢?记者看到的一项调查显示:每周一次占16.4%,每月一次占13.8%,3个月一次占9.5%,半年一次占14.9%,一年一次占33.5%,很多年没回家的占11.9%。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达到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14386万人,占10.5%,中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突出。值得关注的是,步入老龄人群的独生子女父母超过30%,更为严峻的是,这一比例还在快速增加。
改革开放30多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传统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等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大都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对不少人而言,“常回家看看”已经成为奢望。
与父母相伴的日子屈指可数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的老人步入退休年龄,子女没有与父母同城生活的情况越来越多。为了能够与孩子相伴,经济条件好些的老人会选择举家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赶往子女生活的陌生城市。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只能有一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两位老人都无法跟随孩子生活。如此一来,一年一两次的团聚少则三两天,多则不过四五天,即使30年,也不过100天左右。
这个计算结果着实让不少做儿女的有些吃惊。记者就此采访过不少人,发现即使距离不太远,除春节之外,很多儿女一般都只是在父母生日或节假日才回家看望。
工作忙、压力大
挡住游子回家路
要花不少路费,倒不如定期给父母寄些钱,让他们吃好穿好。而且,李先生的孩子即将考大学,以后花钱的地方很多,所以每年只是在春节时才回家看望父母。
也有不少人是因为一般的节假日时间短、应酬多,而休假往往需提前申报,甚至因为工作忙而无法休假,所以选择不回家。早在2008年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就出台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单位明确规定休假与绩效考评、年终奖等挂钩,甚至规定某些月份不能休假。至于探亲假,尽管早在1981年3月14日国务院就已经公布施行《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探亲假实则处于“不知道、不愿请、不敢请”的尴尬境地。据记者了解,一些工龄近30年的员工,多数没有休过4年一次的探亲假。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现在很多单位特别是企业,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使得不少人“望假兴叹”,生怕把工作岗位“休”没了。
看来,游子回家的路确实很难,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而要解决这一难题,仅靠国家一纸规定是不够的,还需要用人单位主动、自觉地执行,更需要个人的行动。
是什么原因在“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多年后仍然挡住游子的回家路?
在调查和采访中记者发现,造成众多游子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的原因很多,而工作忙、压力大是主要原因。对此,作为父母,多数也能理解子女。家住化肥厂家属楼的吴老太太就认为,子女不回来不怪他们,在外打拼不容易,要维持生计还要供自己的孩子上学。她很体谅两个在外地工作的孩子的不易,好在她现在自己还能照顾自己。
对于在私企上班的李先生而言,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除了工作忙这个原因外,主要还在于收入。李先生家在湖北,20年前跟随老乡来河南谋生,后来在开封安家。如今,李先生的孩子已上高中,家里经济条件虽不拮据,但也算不上宽裕。在李先生看来,回家一趟
应对人口老龄化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社会发展到今天,赡养老人有时竟成了年轻人的负担。未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口向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集聚的现象将会持续。在养老早已不是单个家庭问题的当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这辈子 你还能与父母相伴多久》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aifeng.yuduxx.com/shehui/78926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